第九節 孩子有話說,給孩子解釋的機會(1 / 1)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總是嚴厲地訓斥孩子,卻不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這樣會造成很多“冤案”,讓孩子覺得心裏委屈,他們會在心裏怨恨家長,覺得家長不講道理。

晚上,媽媽幫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伯涵檢查作業。

媽媽打開伯涵的美術作業本,看到他的美術作業本上寫的題目是《我和姐姐看電視》,可是作業本上隻畫著一台電視機和沙發,並沒有人。媽媽感到非常好奇:這幅畫怎麼隻有電視機呢?這孩子怎麼這麼會偷懶啊,沒有完成作業就去玩。

然後,媽媽把伯涵叫到身邊,耐心地問他:“兒子,你這幅畫是不是還沒有完成啊?”伯涵看了看畫,然後對媽媽說:“媽媽,我畫完了呀。我和姐姐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納悶地問他:“那怎麼不見你們兩個人呀?”

“哦,我們兩個去拿水喝了。我們看了很長時間的電視了,然後口會渴,要喝點兒水了,你看,我們的坐墊還在那兒呢!”伯涵理直氣壯地說。聽到他的回答,媽媽慶幸剛才自己沒有武斷地訓斥伯涵,沒有錯怪他。

當伯涵沒有按照常理畫畫的時候,媽媽先問了問他其中的原因,給了他一個解釋的機會,這樣不僅很好地尊重了孩子個性的發展,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有好處。

其實,真正讓孩子對家長失望的大多不是身體上的懲罰,因為這種傷痛會很快隨著家長的愛護而痊愈,真正讓孩子對家長失望的是那些積壓下來的委屈,這種委屈甚至能讓孩子一生銘記。而這種委屈主要因為怨恨而積累的,孩子覺得自己有道理,而家長沒有給他們解釋的機會。

吳天小時候,有一次家中抽屜裏少了l0元錢,父親以為是他偷著拿出去花了,氣得暴跳如雷,可倔強的他堅決不承認,終於父親的巴掌落了下來。就在父子二人僵持不下的時候,母親回來了,原來錢是母親拿出去買東西了。當時,一向不流淚的吳天淚流滿麵——那眼淚令家長驚呆了。

事情雖已過去多年,但吳天每次提起時,都說那是他平生受過的最大的委屈,他說:“我沒有想到,我一向敬重的老爸會在我沒有做錯事的時候打我。”可見,那一巴掌的代價是巨大的。

現在的孩子因為敢作敢為,也更容易犯錯誤。在現實生活中,麵對犯錯的孩子,家長有沒有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呢?又有多少家長讓孩子在拳頭和威迫中“屈打成招”?

當家長認為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先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理智的家長大多會在孩子犯錯後,先聽一下孩子的聲音。因為作為犯錯誤的當事人,孩子也最應該享有發言和辯護的權力。當孩子解釋的時候,再給自己一個相信他的機會,這樣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既然人無完人,那麼就不要過分地相信自己可以洞察一切,而要聽聽孩子怎麼說。家長不可能每次都出現在孩子犯錯的現場,即使在現場,也未必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麵對孩子的錯誤,家長一味指責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是改變訓斥孩子的做法,嚐試著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然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這樣才能逐步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