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家長不要固執己見(1 / 1)

一個周末,若蓓和同學約好了去逛街。

當若蓓收拾好要出門的時候,媽媽問她出去幹什麼,若蓓實話實說。沒想到媽媽非常生氣:“你現在正在讀初二,明年就要中考了,還不知道好好學習呀!別的孩子周末都在補習功課,可是你就知道玩,這時候還逛街。”

若蓓爭辯道:“媽媽,我和同學約好了今天出去,時間快到了,我要走了”。媽媽卻對她說:“今天你就別出去了,回房間複習功課去。”若蓓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真的有事,我保證以後周末都在家複習功課,今天你就讓我出去吧?”但是媽媽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拒絕了若蓓的請求,讓她回房間學習。

沒辦法,若蓓隻好取消了和同學的約會,她覺得媽媽總是以自己的觀點考慮問題,太不理解自己了,因此變得有些叛逆,也不認真學習了。

調查顯示,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走入固執己見的誤區,受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有些家長對孩子形成了固定的看法和結論,因此在生活中總是以自己的觀點來衡量孩子,管教孩子,很少會考慮孩子的感受。

其實,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好,家長總是固執己見,堅持以自己的觀點教育孩子,總以為自己是對的。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導致孩子不服管教,不利於家庭教育的展開和進行。

家長不妨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教育孩子,如此一來在情感上非常有利於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交流,可以提高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信任與理解,為改善雙方的關係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家長學會了換位思考,可以修正家長固執己見的不良教育方法,讓家長更愛孩子,讓孩子更理解家長。

9歲的青霖非常喜歡看電視。

以前,爸爸認為有些電視節目不適合青霖看。可是青霖卻堅持要看,爸爸一煩躁,就會把電視機關掉。可是爸爸越不讓青霖看,青霖越想看,爸爸堅守自己的原則,而青霖也哭鬧著要看電視節目,父子兩人誰也不相讓,最後總是以青霖挨揍為結局。

後來,媽媽覺得這件事這樣處理對青霖的成長不利。於是,媽媽建議爸爸換一種教育方式,讓他換位思考,以青霖的角度想問題,以青霖的心理教育他。考慮到體罰並不能解決問題,爸爸決定換一種方式教育青霖。

一天,當上述情況又出現的時候,爸爸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強製換台並懲罰青霖,而是平靜地對青霖說:“我知道你想看這個電視節目,但它真的不適合你看,等你長大了,你就可以看了。現在,你可以選擇其他的電視節目看。”

出乎意料的是,青霖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哭鬧,而是乖乖地拿起遙控器換了一個少兒頻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爸爸從換位思考做起,充分尊重了青霖的心理感受,不再固執己見,結果在教育青霖看電視的問題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換位思考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最佳起點。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換位思考,理解孩子,以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可能也會收到令人驚喜的教育效果。

有些家長認為換位思考,以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容易寵壞孩子,其實不然。理解孩子並不意味著向孩子妥協,更不等於無原則地溺愛孩子。實際上,家長懂得換位思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孩子的心理,孩子才更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更願意聽家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