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可以說是優勝劣汰,隻有比別人更優秀更出色,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比別人家的孩子出色,比別的小孩子跑得更快。在為數不少的家長眼裏,分數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隻要孩子比別的孩子考得好就可以。
雨馨上次考試成績出來了,她進步了5個名次,因此非常高興。
放學後,雨馨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的考試成績出來了,我比上次進步了5個名次呢。”媽媽也很高興:“很好。你可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啊。對了,你同桌牛牛這次考了多少名?”雨馨說:“她考了班級第八名,比我還多兩個名次呢。”
一聽到這裏,媽媽的臉上馬上晴轉陰:“牛牛上次還沒你考得好呢,這次超過你了吧?肯定是你學習沒牛牛努力,從今天開始好好學習,不能再貪玩了……”一路上媽媽都在教訓雨馨。
晚上,寫完作業後,雨馨跑去看電視,可是媽媽卻說:“從今天起你就別看電視了,去補習功課吧,上次比牛牛考得好,這次就讓人家超過去了,你還好意思看電視。”
爸爸替雨馨求情:“雨馨比上次進步了5個名次,已經很不錯了。”
媽媽說:“她將來又不是隻和自己競爭,隻和自己比能有什麼出息。”說完,媽媽便讓雨馨去補習功課了。
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比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家長總是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習慣性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你看你,這次又沒人家某某考得好。”“你學習好還是某某學習好呀?”
家長愛比較孩子的成績,還有一種心理,就是家長愛麵子的緣故。人們比吃,比穿,比富,作為家長,比得最多的自然就是孩子的成績了。誰家的孩子成績多麼優秀,誰家的孩子有什麼特長,誰家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學校……把孩子的學業成績當成向別人炫耀的資本。如果誰家的孩子成績比別的孩子優秀,作為家長的臉上自然特別驕傲。如果自家的孩子成績不理想的話,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會讓做家長的在人前矮三分。
拿自己孩子的成績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是一種典型的炫耀心理,是用孩子的成就來為自己的臉上貼金。當孩子在別人麵前為家長掙足了麵子、讓家長覺得臉上有光彩的時候,家長就會對孩子寵愛有加,大大獎勵一番。當孩子讓家長在人前麵子盡失的時候,家長又會氣急敗壞,對孩子大呼小叫。孩子的成績成了為家長裝點門麵的工具,殊不知,這樣會為孩子增加很大的負擔。
小峰的媽媽參加了兒子期末考試後的家長會。家長們聚在一起,聊聊孩子的問題。因為小峰一向成績優異,大家都對小峰的媽媽很羨慕,這個說“看人家的孩子多讓人省心”,那個說“你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好辦法也教教我們”,讓小峰媽媽感到很得意。可是一公布成績,小峰的媽媽傻眼了:兒子這次隻考了個二十幾名!盡管老師對小峰媽媽說,孩子隻是因為數學考試中的一道大題意外失手,才把成績拉了下來,其他幾門課都考得很好,可小峰媽媽還是覺得這簡直是“晴天霹靂”。回到家,小峰媽媽就把兒子叫到身邊大聲訓斥起來:“你這次考試怎麼考的呀?怎麼會這麼馬虎,把一道大題的分都丟了!平時你都能考個前三名,這回竟然考了二十幾名!你知道我去開家長會時多沒麵子,別的家長還要向我取經,結果我的孩子考得還不如人家呢!”
其實,孩子的成績不如別人並不能說明什麼。有些孩子對語文的興趣濃一點,有些孩子對數學比較感興趣;對語文感興趣的孩子可能語文成績就會好一點,而對數學感興趣的孩子數學成績可能就會好一點。如果你拿自己孩子不擅長的成績和別人家孩子擅長的成績去比較,不就是像“田忌賽馬”一樣,用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嗎?這樣比較的結果,隻能是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對於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最終放棄學習。
尊重孩子個體的差異性,從孩子個性完整的視角對孩子加以培養;多花些時間發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對孩子的各方麵情況進行全麵分析,正確估計,在全麵了解孩子實際水平的基礎上,提出合理要求,讓孩子感受生活樂趣與親情的溫暖,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這樣孩子才會有真正的成功。
家長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關注孩子的目前,更要關注他的未來發展。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對孩子要多進行縱向比較,讓孩子多和自己比,這樣孩子才能在肯定自我的基礎上獲得前進的動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勵孩子不斷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