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信不信由你——質疑思維(3)(1 / 2)

很多實踐也表明,人們提出一個新觀點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受到來自各方麵的非議和懷疑,但是如果能堅持自己的獨創精神,那麼,他的勇氣將得到回報。

另起一行:刷新知識和經驗

有一個小品,其中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

問:將一隻大象放進冰箱裏,一共需要幾步?

如果讓看過這個小品的人回答,可能很快就有了答案。如果之前沒有看過這個小品,那麼大多數人對於這個問題,都會回答:“這不可能,冰箱那麼小,怎麼可能把體型龐大的大象放進去呢?”或者說,“怎麼能把活生生的東西放進冰箱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是問可不可以把一隻大象放進冰箱,隻是問怎樣做,所以答案是:打開冰箱的門,把大象放進去,然後關上冰箱門。

據說許多專業人士都沒答對這個簡單的問題,反而是一些學齡前的孩子們的答案是正確的,實在是讓人們汗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們思想簡單,他們相信這個問題是真的,所以就照問題所問的回答了。而大多數成年人,由於大腦中已擁有過多的知識,不自覺地就將問題想得複雜了,反而沒了主意。

對此,法國一位生物學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本質:“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沒錯,有些時候,經驗和習慣是寶貴的,它是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好幫手,能夠省卻很多無用功。但經驗和習慣又有局限性,常常會妨礙創新思考,成為創新的枷鎖。因此經驗和知識需要鑒別,需要不停地刷新,如此才能有所創新。

驢子在運貨的途中,每次都要經過一條河,那條河上架有一座木橋。驢子運貨物過河,一直都是走這座木橋。在一次暴風雨過後,這唯一的木橋被水衝塌了,馱著貨物的驢子隻好蹚水過河。這次,驢子運的貨物是兩袋鹽,這兩袋鹽很重,它不想繞遠去蹚淺一些的河水,因此,它直接從橋塌的地方蹚了過去。在河水深的地方,水漫過了驢子馱的貨物,結果驢子上岸後,鹽已經化掉了多半。

正因為如此,在剩下的後半段路上,驢子感到渾身輕鬆,很快就把貨物運到了目的地。

第二天,驢子又馱著貨物過河,它想如法炮製再偷一次懶。但是,當它走到河中間時,發覺背上的貨物越來越重,以至於它無法蹚到河對岸。

結果,驢子就這樣被淹死了。

原來,驢子這次馱的貨物是棉花,隻是它到死也沒弄明白,這次馱的貨物為什麼浸在水裏後,就越來越重了。

很多時候,人們習慣於把過去的成功經驗用於當前問題的解決,但是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固守著老經驗、老傳統,把它當成金科玉律,那就大錯特錯了。

思維的力量是強大的,中國自古就有了“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於人”的說法,現代也有各種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些都體現了對思想思維的重視。

要知道,真正的創新者善於利用已有經驗和知識,因為他們知道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並不是靈丹妙藥,大家頭腦中原有的一些知識、觀念有時也是值得懷疑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麵來分析一下。第一,大家頭腦中的各種理論知識,絕大部分並不是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得來的,它們多傳承自他人,如此一來,誰又能保證其絕對正確呢?第二,那些來自自己經驗的東西同樣是靠不住的,因為經驗往往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未必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請大家用質疑的眼光,去反思和審查過去的一些東西,對一切認為想當然的事情都需要打一個問號。同時,大家還要不斷地刷新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將自己時刻置於“正在懷疑”的狀態中,這樣的思維才是真正有利於創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