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心理谘詢就反對用藥,那是一種誤解。其實我們也提倡用藥,但我們能幫來訪者知道他為什麼會生病。知道了生病的心理原因,絕不是說以後就可以不用吃藥了,知道了以後,該吃藥吃藥,該休息休息。這樣說來,心理谘詢好像沒起到作用,該吃藥還得吃藥,那我不做谘詢也能吃藥,病也照樣會好。其實我們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不在這兒。情緒壓多了之後,生病會成為來訪者的一種行為模式,比如說一到考試就大病一場,或者說一遇到工作壓力大就要生病,心理谘詢幫助來訪者找出這一行為模式之後,再找到這一行為模式背後的潛意識原因,以後就有可能消除這個模式,下次再碰到大的考試也不得病了。不經過心理谘詢,吃了藥病也會好,但你不會消除這一模式,而且通常的情況是,以後你會病得越來越厲害,因為情緒得不到處理的話,它不會自動消失,隻會越積越多,積得越多,當然相應的疾病也就會越嚴重。極罕見的情況下,不經過谘詢師幫忙,來訪者沉入情緒充分體會,最後達到情緒的消解,心理健康度提高,疾病也就相應地好了,所以有的癌症病人自己好了也不奇怪,但是,讀者也會看到,這種情況實在太罕見。因為有嚴重問題還能自己處理情緒的人,實在少得幾乎不存在,讀者千萬別把這種情況誤以為是那種所謂的看開了,變得樂觀了。很多表麵看起來樂觀了的人,經心理分析發現,其實是壓抑更厲害了。
不管是解決生理疾病還是處理神經症,其實心理谘詢最終起到作用的關鍵,都是因為處理了情緒。所以,心理谘詢根本上都是在解決情緒問題。處理情緒才是心理谘詢所做的事情。除了解決生理疾病和處理神經症,心理谘詢最多的、最常見的用途,還是用於化解情緒,使來訪者的情緒更通暢,從而達到心理健康度的提高。心理健康度提高了,自己活得舒服,而且相關的疾病也相應地減少。因此,心理谘詢不是專門用來對付心理疾病患者的,更廣泛的用途,是用來幫助正常人提高心理健康度的。就像蕭遠山這樣的人,本身沒有患什麼心理疾病,隻是有個問題在困擾著他,需要做個小小的處理。現實生活中,情緒沒有蕭遠山那麼強烈的情況,也可以做個處理。很多情況不處理也能生活,比如經常無端地煩惱,無端地發火,但處理之後會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