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聽後傷心得不得了,養了十幾年的女兒一點都不懂得感恩,竟然讓她捶捶背都這麼難。
孩子變成這樣,都得歸於父母教育的結果。因為現在家庭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對孩子都過於嬌慣。父母不舍得讓孩子去幹活兒,天長日久,孩子就會認為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所以,根本不會對父母表現出一點感恩之情。
有一位美國媽媽曾這樣誇獎自己的女兒:
女兒麗莎慢慢長大以後,時常會關心體貼我,這讓我非常感動,我已經體會到了“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這句話的意義,真正感覺到了幸福!
每當天冷刮風的時候,麗莎自己戴上帽子,也不忘告訴我:“媽媽,你也戴上帽子吧。”
“不用,媽媽不冷。”
可她總是堅持,以一副大人的口吻說:“快戴上吧!要不該冷了!”
就是這一句關心的話,使我的心很暖,根本感覺不到冷。
吃飯的時候,我在盛飯,麗莎和爸爸都坐在餐桌旁,麗莎的爸爸準備吃了,麗莎對爸爸說:“你不要吃,等媽媽來一起吃!”
看爸爸已經吃了,她還是說:“哼!我等媽媽一起吃!”
我要是夾菜夠不到,麗莎就把菜盤推到我前麵,就這些細節,我真的感受到寶貝對我的愛。
每當我不舒服的時候,她會讓我躺下,溫柔地說:“趴一會兒就好了,喝點熱水吧!”
可能每次她不舒服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她都學會了,學會關心照顧別人了。
我看電視因為劇情感動而哭了,麗莎就會很認真地看著我,說:“媽媽,你怎麼了?誰欺負你了?”
那時我都會笑出來,說:“謝謝乖女兒的關心,媽媽沒事,媽媽是看了電視劇而感動了!”
每次我做飯的時候她都會幫我把廚房的門關好,看到我切菜或水果,總是囑咐我要小心。記得有次我的手被劃傷,第二天我都忘了,而麗莎卻抓住我的手,看好了沒有。
有這樣一個女兒,看到她,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前後兩個孩子對待媽媽的態度截然不同,一個根本不懂得感恩,一個卻非常孝順自己的媽媽,源於兩位媽媽的教育方法的不同。父母應該從小注重對孩子感恩之心的培養。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也需要他人的關心、愛護;還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當孩子幫父母做事後,父母應表達謝意;父母為孩子做事,也要讓孩子知道體貼和感謝父母。
當孩子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生活時,他就會心情開朗,做人就會誠實守信,做事也會明辨是非,知道孝敬父母,願意與人為善,喜歡助人為樂,各種美德也就自然而然地集於一身。
父母應培養自己的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以下幾條建議父母可以借鑒一下。
創造一個感恩的和諧氛圍
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出來的孩子,更懂得感恩。
克裏斯蒂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有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和奶奶。一家五口人生活在一起,從來沒吵過架。克裏斯蒂的爸爸和媽媽的感情特別好,從來沒有紅過臉,而且對父母也很孝順,父母對他們的孝順也感到十分欣慰。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裏,克裏斯蒂雖然是家裏的寶貝,但一點都不嬌氣。她與同學相處和諧,與老師關係良好,是個人見人誇的懂事孩子。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給孩子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讓孩子體驗到那種溫情和感恩,這樣孩子就會無形中被感化。
父母做出感恩的表率
“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老理兒是不錯的,如果沒有感恩的父母,如何能教育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
薩拉是一個乖乖女,從小就很懂事,媽媽下班後,她為媽媽又是拿拖鞋,又是倒水,媽媽說累了,懂事的薩拉還用小手為媽媽捶背。鄰居朋友都誇薩拉懂事,實際上,薩拉也是從媽媽那裏學來的。
薩拉的奶奶癱瘓在床,每天都是媽媽給她梳頭、做飯、洗衣服。薩拉看到媽媽對奶奶這樣,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像個小大人似的,在家裏忙裏忙外。
父母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對象,尤其是母親。因此,如果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知道孝順,父母首先就要給孩子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