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著茶,老師聽見:
“風,你愛吃排骨,都給你!”
“奶奶,把你的坐墊給我坐坐,冷得很!”
“風,你爸爸不同意給你買的MP4,這次你考得好,媽送給你!”
從這幾句言辭中,老師有些明白蔡風為什麼養成了自私的心態了,他決定一會兒好好和蔡風的家長談談。
故事中的蔡風是個自私的孩子,這類孩子凡事都希望滿足自己的欲望,卻往往置別人的需求於不顧,家長如何幫助這樣的孩子呢?
孩子養成“自私”性格的原因
孩子產生“自私”這種心理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孩子天生的利己傾向。如果孩子的心理發展未達到成熟階段,他們往往認為“我即世界”,這種“自我中心”的意識很容易導致孩子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公正、正確的意見。自私的孩子衡量外界的標準便是是否有利於他,相應的行為也如此。
第二,家庭過分寵愛。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會提醒孩子“自己”要如何如何,而沒有引導孩子從“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個角度去思考,比如“別管別人談不談戀愛,你管好自己別談就行了!”這樣一來就會把“自私”的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裏,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質。另外,長期過分溺愛、嬌縱,特別是祖輩和父母眾星捧月的態度,以及孩子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也會助長孩子的獨占欲,強化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
給予孩子及時的提醒和討論
當孩子表現出自私行為時,立即的強烈責備反而不好,應給予孩子提醒和與之進行討論。討論應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討論的題目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後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歡迎。孩子為了不落到沒有朋友玩、沒有好聲譽的結果,會留意自己的自私行為並注意改正。
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對還是學生的孩子來說,集體就是小組、班級、學校及假期裏的活動小組。孩子學習和生活在這些集體組織裏,就應該同這些組織的其他成員團結互助,共同完成集體活動的任務,並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初步的集體主義意識。但自私的孩子在集體中與集體格格不入,做事情斤斤計較,有些家長也錯誤地認為參加集體活動沒意思,這是不對的。家長應當和學校教師保持經常的聯係,了解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支持孩子為集體做好事,傾聽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後的感受,教育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團結友愛、勇挑重擔、遵守紀律,並幫助孩子克服狹隘自私、重名重利、害怕吃虧等錯誤思想。
讓孩子深刻認識自私的危害
孩子認識問題容易片麵、膚淺,僅僅從直覺來判斷正誤,隨性而為,家長要引導孩子從深層次認識問題。比如,家裏的好東西孩子多吃多占,從表麵看他沾了光,但從深層看,好東西吃得多,差東西吃得少,就會出現營養失衡,甚至於造成肥胖等症。再比如擔任班幹部,從表麵看花費了自己的精力,有時還會受氣,但從深層看可以利用這種機會向各位同學學習,鍛煉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家長應及早向孩子敲響警鍾,使孩子在認識上和情感上同自私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