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說到傷心處,有時會痛哭,這時,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遞過手絹、紙巾,或為孩子拭淚,但不要阻止。因為哭也是一種宣泄,有利於身心健康。遞上手絹或紙巾是對孩子哭的行為的一種支持。
將孩子擁在懷裏,撫摸他的頭發、臉頰、肩膀。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很樂於表達親昵的行為,等到孩子長大了,就覺得肢體接觸“不好意思”或者沒有那個必要。其實,孩子長大後,也需要溫暖的身體接觸,這可令孩子切身體會到父母的關懷。
父母還可用口頭語言來表示關注。如“嗯”、“噢”、“我知道了”之類的話語,表示自己正在專心地關注孩子講話。如果父母隻顧聽孩子說,而不用自己的聲音傳遞關注,會引起孩子的誤會,讓孩子以為父母在想別的問題,沒有在傾聽他說話。當然父母的口頭語言要簡潔、清晰、合情。如果孩子在覺得委屈時,父母卻隻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對孩子用語時,低聲細語能讓孩子感到與父母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孩子的情緒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高聲訓斥會使孩子因受到突然襲擊而驚慌失措,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甚至引起反感,反而聽不進家長的話。常用溫和親切的低聲細語來與孩子對話,還可以增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增強孩子與父母進行交流的自信心,並能增進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
溝通需要父母的耐心
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要耐心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要知道,大多數孩子是希望父母與他一起分享成長中的感受的。耐心傾聽的氛圍,容易讓父母贏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而隻有互相信任了,父母才能與孩子達到無拘無束交流的默契。
記住,不要還沒有聽完孩子所講的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就妄下結論。如孩子告訴你,他今天被老師批評了,父母馬上就來一句“一定是你上課不認真聽,犯錯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沒話好說了。隻有當父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知道孩子的許多經曆後,才會獲得正確引導孩子的機會。
經常有孩子興衝衝想跟父母談一些事情,但父母都總是忙著做其他的事,叫孩子等會兒再說;或者孩子訴說一件委屈的事,父母聽到就發火、責罵,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緣由,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會發生問題。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有一種特別受大家歡迎的人,他們在聽對方談話時,無論對方的地位怎樣,總是細心、耐心、專注地傾聽,說者自然也就感覺暢快淋漓,受到重視。其實,對待孩子也應該這樣。每當孩子主動要向父母傾訴時,父母應該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地傾聽孩子暢所欲言,讓孩子把心中的鬱悶宣泄出來。親子之間如果能彼此傾訴,經常懇談,問題就會少得多。
如果孩子說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他們隻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裏,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的放矢,無所適從。如果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致雙方相互不信任、溝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