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伊和利薩爾在遊戲中,通過自己的不斷嚐試,尋找最好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通過對比、判斷和分析,總結出什麼方法好、什麼方法不好。這不就是學習的過程嗎?
玩耍同正式教育一樣重要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試驗證實:讓100名嬰兒玩一種帶有銅腿的紅盒子,盒的頂部有一個直棍子,撥動棍子,盒子的四壁就出現圖畫。5年後,常玩此遊戲者顯示出較多的創造性和好奇心;而不常玩此玩具的男孩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不常玩此玩具的女孩則表現出一些個性問題,在適應社會方麵遇到一些困難。專家們的解釋是:好玩是人的天性,在人生的最初幾年間尤其如此,玩耍時孩子的大腦敏感銳度顯著增強,對滲透於其間的知識特別容易接受。玩耍對智能的激發作用最強,因而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盡情地玩耍,孩子遊戲時會有主動性和愉悅性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東西最為輕鬆,也最為有效,而且,這樣的學習不會讓孩子感到枯燥、厭煩,可以提高孩子學生時代直至成年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使孩子玩有所得
關於玩耍的種類和方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有選擇性地或交替地進行,專家們推薦如下幾種。
感官刺激型:如看顏色形態、聽聲音、嚐味道等使孩子得到感官方麵的鍛煉,進而刺激大腦的發育。
運動型:跳、蹦、追逐、打鬧是對肌肉、骨骼、手眼以及四肢協調最好的運動,可促進孩子包括大腦在內的全麵發育。
語言表達型:如朗讀、唱歌、繞口令等既是對聲音的鍛煉,又是對語言的練習。
競賽型:如引導孩子進行賽跑、捉迷藏等,對孩子的體格、智能與心理發育都很有意義。
智力型:如講故事、猜謎語、玩智能玩具等,這對智力發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在孩子玩的過程中,家長最好要主動熱情地參與,因為成年人的參與對孩子能起到“催化”作用,不僅能為孩子提供玩耍的素材與方式,還能在孩子產生新想法時給予鼓勵與幫助。同時,家長也要合理安排好玩的時間,不能因玩耍而影響吃飯、睡眠等正常活動,確保孩子身心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