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何時了(2 / 2)

原文:The bedrock of our democracy is the rule of law and that means we have to have an independent judiciary, judges who can make decisions independent of the political winds(that)are blowing。

Google譯文:我們民主製度的基石是法治,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有一個獨立的司法機構,法官雖可以作出決定,獨立的治國風正在吹。

在舉出古德明的修正本前,先請注意independent這個字在原文句子中出現了兩次。Independent如果後麵不跟of,可解作“獨立”或“自主”等。如是independent of,則有“不受影響”“不受控製”的意思。也許Google的操作約定俗成,所以把judges who can make decisions independent of the political winds(that)are blowing譯為“獨立的治國風正在吹。”(注:古德明說讀者給他的這句英文,漏卻括弧中的that字。)

古德明附上自己的翻譯:“我們民主製度的基礎,在於法治,即司法必須獨立,法官判案,必須不受當前政治左右。”把independent of譯為“不受……所左右”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效果比“不受影響”或“不受控製”切題。

英文的單字,有些可以不假思索的依辭書所說搬過來,如見share就“分享”,見surprise就“驚喜”,雖然俗套,但最少不致誤導讀者。但有些字滑如泥鰍,刻板式的翻譯可能會鬧大笑話。就引decent為例。A decent night’s sleep,一夜好睡。A decent man,正人君子。但一間公司有職員犯錯,之後he did the decent thing and resigned,這句話用中文該怎麼說?《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的中譯為:“他做得很體麵,辭職了。”

設想另外一個場景。一對美國夫婦,居住在獨立的郊外房子,一天突有不速之客按門鈴。丈夫正在客廳讀報,太太在睡房整理衣著。丈夫正要站起來應門,突然想到什麼似的,揚聲問太太:Honey, are you decent?

這個場景,是在一部美國電影出現的。事隔多年,片名和演員的名字都忘了,隻記得這句話在字幕上的中譯:“甜心,你是不是正派的?”這是很明顯的“對號入座”的誤譯。

丈夫問太太Are you decent究竟是什麼意思?這得看落在什麼“場景”才能決定。不速之客按門鈴,丈夫怕太太“衣衫不整”不知就裏冒失地跑到客廳來才有此問。Are you decent的意思摸清了以後,要譯成相當的口語中文,又得費思量。譯者該問:這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丈夫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不是老粗?平日跟太太說話會不會流露一些“英式幽默”?這些因素一一考慮過後,才能決定怎樣措詞。(上麵我們看過《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把在公司犯錯的職員did the decent thing and resigned譯為“他做得很體麵,辭職了”。在這句子裏,我倒覺得decent不是體麵不體麵的事。Did the decent thing是做了該做的事。)

在文字早成商品的今天,一切講求“機會成本”。寫文章一字一句的推敲,太奢侈了。近讀夏誌清編輯的《張愛玲給我的信件》,才幾十頁,就見-bility連篇。“過幾天行李運到後,等我拿出來看看,如有可能性,當寄來給你看……”跟著又看到“故事性”“戲劇性”和“可讀性”的接連浮現。怎麼搞的?張愛玲的小說,文字一向幹淨,寫起信來可能太relaxed了,就見沙石。“如有可能性”刪去“性”,甚至連“有”也刪掉,就說“如可能”,清爽多了。正如把If there is a possibility改為if possible一樣收到去冗詞之效。

今天大家都忙,哪有前人的閑情在文字上斤斤計較。“分享”“驚喜”多說就俗,但終歸是“實用中文”,隻求達意,就完成任務了,是不是?“分享何時了,驚喜知多少”,大家能過太平日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