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將軍到皇帝,趙匡胤為自己的角色轉換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筆者看來他更適合做一位馬上打天下的皇帝將軍,而不是一個高踞金鑾殿上的將軍皇帝。他的軍人稟性決定了他的命運,他也許知道有一個巨大的陰謀漸漸將他籠罩,但他無法預料的是,一切來得是那麼迅速、那麼突然。“燭影斧聲”:真假難辨的故事
關於“燭影斧聲”的千古謎案,已經被人們翻來覆去地檢視,實在找不出什麼新鮮的內容了。現在大多數人都接受宋太宗采用非常規辦法結束了趙匡胤生命,然後自己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寶座的說法。反對的意見主要集中在趙匡胤前期對老弟的安排有明顯的傳位意向這一證據上。但是這一證據在邏輯上並不能推導出宋太宗沒有弑兄的結論。而實際上這樣的皇室家庭慘劇發生在五代的環境下,簡直是再平常不過了。翻讀一下五代史,這種父子兄弟之間因為權力之爭而進行的殘酷殺戮,手段之毒辣殘忍令人乍舌,我們不能輕易相信官方所說,宋初二帝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養來取得或坐穩天下,那都是用來騙人的把戲。即使宋太宗是個明君,做下這樣的勾當也並非沒有可能,那位同是被稱作太宗的唐朝李世民,不就是殘忍地殺害了自己兩個兄弟才放心繼承皇位的嗎?唐太宗命令史官編造一係列美化“玄武門之變”的謊話,惹得後世不少沒讀過曆史的小說家或影視作家至今在那裏拚命光輝他的道德形象,其對曆史人物的認識並不比千年前的宋朝士大夫高明。筆者並不是想證明宋太宗弑兄之合理,這樣滅絕人倫的事情永遠為曆史所譴責。但為什麼從宋人開始,每當人們談到“燭影斧聲”時,總是遮遮掩掩、故弄玄虛呢?難道僅僅為賢者諱嗎?這裏麵是不是也有一些邏輯上的“不得不”?
筆者無法證明“燭影斧聲”是否真的發生,也無法證明它沒有發生。作為一個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命題,似乎沒有什麼學術價值。但有時候一個“偽命題”也能成為我們觀察曆史的獨特視角。正如前文所言,趙匡胤更適合作一個皇帝將軍,雖然他也做出恢複文人統治秩序的努力,但是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統一天下的事業上,至於帝國將來究竟要朝一個什麼樣的理想圖式發展,他自己大概也並不十分清楚。趙匡胤雖然以軍事實力和陰謀奪得了天下,但五代頻繁的政權更迭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甚至參與了其中三次禪代過程,恐怕並沒有理由堅信自己的家族可以永久地擁有這份權力。從這一點來看,還沾著一身五代曆史灰塵的趙匡胤,其心理一直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因此他坐上皇位後麵I臨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新時代,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少材料都提到太祖傳弟不傳子之可疑,有學者甚至認為杜太後的“金匱之盟”不可信。關於這個問題筆者采取保守主義,在沒有確切材料證明其必無前,我還是相信“金匱之盟”是存在的。原因正如上述,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家族繼承者,這種“變家為國”的努力極有可能瞬間化為泡影。在帝國草創時期,小自己十二歲的弟弟趙光義無疑是最為合理的接班人,或者是保障家族利益的“非劣性”選擇。
趙光義實際上是趙匡胤智囊集團的核心人物,雖然趙匡胤在世時,他大部分時間並不顯山露水,總躲在老哥的背影裏謀劃著什麼,但從陳橋兵變以來,他確實成為趙匡胤最忠實、最得力的助手。趙光義的性格與趙匡胤迥然不同,小時候兄弟倆就表現出不同的誌趣。哥哥喜歡舞刀弄槍,崇尚武力,性格開朗直爽;弟弟則喜歡讀書,對打打殺殺不感興趣,性格比較沉穩。趙匡胤非常喜歡這個年齡小自己一輪的老弟,在軍隊時一直把他帶在身邊,生怕他磕著碰著;自己當了皇帝,則把京城的管理工作交給弟弟,自己再出去打仗,總是放心地讓弟弟在家裏處理內務,不和自己一起去冒險。這後麵一點趙光義就做不到,他出去打仗,還要把潛在的皇位競爭對手帶到軍營裏。我們翻讀太祖朝的曆史,會不時跳出“幸晉王宅”的字樣,趙匡胤把弟弟的府邸幾乎當成自己的家,時不時地去看看。有一次趙光義生病久治不愈,必須用一種艾草熏烤穴位的方法治療,太祖怕弟弟感到疼痛,就在一邊陪著一起熏烤。趙光義也深得杜太後的寵愛,因此杜太後臨終前與趙匡胤關於繼承人的談話,是符合曆史邏輯的,不容輕易否定。從趙匡胤所進行的一係列人事安排來看,也明顯有把老弟培養成接班人的想法。因此,在當時的朝野共識中,趙光義將接替趙匡胤統治大宋,幾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少研究者認為這是趙光義上台後對曆史和輿論的篡改,筆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但是“燭影斧聲”事件確實在人們的想象中發生了。這一場政變大陰謀的具體實施過程如何,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相,所可以以情揆之的是,這個陰謀在當時的情形下具備發生的可能,雖然當事雙方都曾極力避免這樣的結局。發生的原因在於雙方之間在新的利益格局下釀成了深刻的矛盾,矛盾的主導者是趙匡胤。在帝國初創時期,無論杜太後還是趙匡胤,甚至一些大臣們,都認為趙光義是最有力的繼承者,這也是曆經五代亂世而積累的政治經驗。因此趙光義在趙匡胤的支持下,以準繼承人的身份從事政治活動,並漸漸形成自己的勢力,有了自己的利益圈子。而隨著帝國初定,自己兒子的成年,趙匡胤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現了動搖,他開始有意無意地給長子德昭以更多的政治表現機會,這勢必會引起趙光義的警覺,如果老哥趙匡胤的生命再延續十年八年,自己的皇帝夢必然成為泡影,因此他必須采取非常手段,縮短等待的時間,時間是趙光義最有力的武器。而趙匡胤用盡各種方法,剝奪了跟隨自己打天下那些鐵哥們的兵權,大量起用文人,可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在新政權中十分孤單,自己最大的貢獻竟然是為弟弟上台掃平一切障礙,這讓趙匡胤陷入深深的苦悶中。趙光義察覺到哥哥態度的變化,也不斷通過各種方式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特別是趙匡胤巡遊西京洛陽,提出遷都的想法時,遭到趙光義激烈地反對,二人的矛盾公開化了。而這時候趙匡胤的身體大概也確實有些問題了,他自己也處在兩難選擇中。如果把一個初具規模的帝國交給自己的兒子,是自己那份私心最希望的,但是兒子卻遠沒有與弟弟趙光義相抗衡的政治實力;可是在弟弟咄咄逼人的氣勢下,就這樣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弟弟,又確實不甘心,而且自己兒子將來的安危也大成問題,要知道在五代十國時期,這種殺兄殺侄的宮廷血案是屢見不鮮的。權力使自己獲得了人生價值實現的快樂,權力也使自己陷入親情與權欲衝突的煩惱中。趙匡胤的最後時光就在這樣的情感撕扯中度過,一直到開寶九年初冬那個大雪之夜,趙匡胤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宋代官方史料對“燭影斧聲”的記述繪聲繪色,筆者相信這樣的記錄有掩蓋這一驚天陰謀的企圖。這一晚可以確認發生的事情有這樣幾件:其一,趙匡胤在皇宮裏會見了趙光義,二人或許還在一起小酌;其二,趙光義的親信在當天晚上作了一些不同尋常的進宮準備;其三,趙光義在趙匡胤歸天後的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另外,在這之前,趙光義的人還利用神道之事,在京城散布晉王即將做天子的輿論,這種手法趙匡胤也用過,一點都不新鮮。我們無法複原曆史現場,但無論從兄弟二人的權力鬥爭形勢,還是當夜發生的怪怪奇奇的事件而言,“燭影斧聲”的陰謀在邏輯上都是成立的,即使趙光義真的是冤枉的,他也會被曆史的邏輯所淹沒,跳到黃河裏也洗不清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團,也是曆史給後人開的一個玩笑,即使學者們根據曆史邏輯證明弑兄之存在,但是曆史同樣會告訴我們趙匡胤的政治智慧使他避免五代宿命,臨終前做出傳位於弟的決策。因此筆者把這一陰謀事件叫做虛構的故事。所可以肯定地是,如果這個陰謀存在的話,這與趙匡胤陳橋兵變的陰謀一樣,都稱得上中國政治史上最有價值的兩個陰謀了。這兩個陰謀相輔相成,如果沒有“燭影斧聲”的發生,“陳橋兵變”極有可能失去價值,單靠趙匡胤一人,遠遠無法逃脫五代軍人政權的宿命。雖然“燭影斧聲”是強加給趙匡胤的陰謀,但是恰恰這個陰謀真正成就了趙匡胤,也成就了大宋王朝。
曆史有時候就是這樣非理性。
結語
讓我們結束這次匆匆的旅行,再次回到故事開頭的場景吧。趙匡胤巡幸西京洛陽是開寶九年(976)二月,時光老人隻給這位英雄人物留下了不足八個月的時間,這個時候江南已平,南唐詞人皇帝李煜已經悲悲戚戚地吟著“垂淚對官娥”,離開江南到開封來做階下囚了。國內隻有西北一隅的北漢還沒有被征服,但那隻是個時間問題,戰爭的準備已基本就緒。倒是自己和弟弟之間因權力而產生的親情隔膜,在繼承人問題上的兩難處境,使自己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與無助。也許他有點累了,也有點老了,這時候的人往往情感脆弱並且總喜歡懷舊。趙匡胤看著這匹被時間凝固的小石馬,似乎比當年更加弱小。他埋下這匹小石馬時,實際上有兩個願望,一個是盼望自己能夠有朝一日騎上高頭大馬出人頭地,現在他做到了;另一個是認為屬於自己的東西決不與別人分享,現在他做到了嗎?這次出行他專門帶上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這在以前是很少發生的事情。他似乎感到一場陰謀正在向自己步步逼近,但是自己卻既無法左右,也無法擺脫。他想起凝固在小石馬身上那些快樂而簡單的時光,那時候大概還沒有這個讓自己又愛又怕又琢磨不透的弟弟。趙匡胤不是天生的陰謀家,更像一個亂世中的勇士,和平對他來說是致命的。雖然北邊的威脅依然存在,但是他真的有點累了,身心俱疲。
趙匡胤離開洛陽前,專門到父母的墳前告別,他似乎感覺到屬於自己的時間可能並不多了,因此在墳前哭得特別傷心。一次榮歸故裏的巡幸,最終在他滂沱的淚水中蒙上一層傷感的色彩。趙匡胤從侍從手中接過一張硬弓,搭上一隻長箭射向北方,他對身邊的人說:請各位記住吧,那長箭落下的地方,就是將來埋葬我的地方。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四上午,趙匡胤帶著叛軍從陳橋驛浩浩蕩蕩地開進首都汴梁,史稱“陳橋兵變”。這個本來可能在曆史上一閃而過的上午,因此一下子變得意味豐富起來。不過,在五代亂世的氛圍中,陰謀和暴力才是社會的主題,這樣的政變本不會引起人們特別的關注,但是由後周到大宋的這次改朝換代,從曆史的長河中去看,恰恰是由亂世到治世的轉折點,而且在暴力威懾下的權力交接,看起來又那麼溫情脈脈,這就更值得我們去關注在這個不平常的上午,到底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於是,一個叫範質的人,走入我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