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粥鋪燈謎(2 / 2)

現在宇之他們就站在一個粥鋪前,鬥大的角旗上書寫三個大字“永順記”。這裏看起來整潔幹淨,而且樓下十分熱鬧,擠得滿滿的都是猜燈謎的人。整條街就數掛在粥鋪前的這個燈籠最大,圍觀的人最多,看樣子這個謎語相當難猜,台下聚集了不少人在交口議論。

他們看了一會,發現沒有幾個真正敢上台的,偶爾見得一兩個上去寫下謎底,那主人家隻是搖頭含笑。凝之和宇之對視一眼,都發現彼此眼中的躍躍欲試和興奮,大叫一聲:“走,咱們去看看!”

“哎,慢著點,風度,風度!”玄之不忘提醒著。仗著有膀大腰圓的李氏三兄弟開路,宇之他們是毫不費力地擠進人群,隻是苦了三個開路先鋒,在這種天氣下竟是滿頭大汗。

燈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雛形,當時列國紛爭,是說客活躍的舞台,因為先秦時的刑罰十分野蠻,而統治者的喜怒往往就在一瞬間,所以他們在進諫的時候,十分講究方式方法——用“隱語”道出己見,可以讓君王受到啟發而又不傷其顏麵。這些“瘦辭”、“隱語”慢慢發展壯大,後來與元宵節燃燈結合在一起,就成了“燈謎”。

猜謎可是件雅事趣事,那諸葛武侯不是還連過三道謎關才獲準與黃月英見麵嗎,這憑的就是實力!燈謎和民間謎語的最大不同就是,燈謎多為文義謎,不像民間謎語,或是猜個家什器物,或是猜個動物地名。那不叫本事,士大夫猜謎可是不忘談玄論經,這才是士族風氣。

燈謎最忌諱的就是一麵多底——一個謎麵能引申出好多模棱兩可的謎底。而謎底唯一的同時也要防和別人的謎底撞車,這就很考究出題者的水平。好的謎麵,既不是一目了然,又不是毫無頭緒,還能叫人猜完之後會心一笑,隻覺得回味雋永,這就是本事。

當宇之他們湊到跟前的時候,恰巧見一位少女站在台上跟主人家爭論什麼。那少女十八九年紀,一身火紅裙衫,像是練功服一樣,將她的完美曲線勾勒出來。和她嬌顏相映成輝。隻是似乎她正在火頭上,聲音很高:“掌櫃的,我猜中了謎底,怎麼不讓我把燈籠拿走?”

那掌櫃白淨臉龐,和和氣氣笑道:“小娘子說笑了。我家東主定的規矩是連中三迷才能把燈籠取走,如今你隻過一關,不過也是個很好的開始。隻要女郎能夠再下兩城,那麼小老兒不敢二話,雙手把燈籠奉上。”

底下看熱鬧的也有人幫腔道:“是啊,人家把規矩定好了,就要按著來,白紙黑字貼在牆上呢,小娘子不會不守規矩吧?”

“剛剛有好幾個人也是過了第一關,要是都像你這樣鬧騰,店家就是準備十個八個燈籠也不夠送啊!”

“小娘子,你要是想要這個燈籠,容易得很,隻要給大爺笑一個,大爺就買給你,怎麼樣啊?”一個衣冠楚楚麵如冠玉的貴公子輕薄地笑著,手還挑逗地指著紅衣少女,他身旁的仆役也知趣地陪著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