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出處
漢代桓寬《鹽鐵論·輕重》。
釋義
茂密的樹林下麵沒有旺盛的青草;在沒有平整的地裏,長不出好的禾苗。比喻在強大的勢力下,弱者會受到壓製和侵害。
延伸閱讀
桓寬,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漢宣帝時被推舉為郎,曾任廬江太守丞(生卒年不詳),治《公羊春秋》。宣帝時舉為郎,後官至廬江太守丞。其知識廣博,善為文。著有《鹽鐵論》六十篇。《鹽鐵論》是根據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開的鹽鐵會議的文件寫成的政論性散文集。它比較生動地記述了禦史大夫桑弘羊和從全國各地召集來的“賢良”、“文學”們的辯論,保存了許多西漢中葉的經濟思想史料和風俗習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在寫作上,它通過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寫了幾個各有特點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語言和描寫文字比較生動,感情色彩也比較濃;特別是采用對話體的形式,並且各篇之間互相聯係,這在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出處
《孟子·告子上》。
釋義
如果得到適宜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如果失去適宜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消亡。說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原本沒有的可以產生出來,失去必要的條件,已有的也可以不複存在。
延伸閱讀
孟子認為,仁義之心是要自己去維護的。孟子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放其良心,也就是失其本心。意思是縱然是存於人的有不良的心,難道是沒有仁義之心嗎?這樣所以放失了他的良心,就像刀斧之於山上的樹木啊,天天去砍它可以使山上的樹木變得美好茂盛起來嗎?良心如果天天去摧殘他,也會像山變得光光的一樣,沒有了。孟子說“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如果得到的正確的養護,沒有東西是不生長發展的。如果失去了正確的養護,就沒有什麼物是不會消亡湮滅的。孟子認為心也是這樣的,他引用了孔子的話來說明:“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孔子的意思隻要操持著就會存在,舍棄了就會消失,悄然的生起和消失沒有一定的時間規定,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出處
《論語·陽貨》。
釋義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為後天的習染不同,便有很遠的差別。說明環境、生活習慣會對人的思想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所謂“習與性成”。
延伸閱讀
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認為,人與人在生而具有的秉性、潛質是相近的,由於後天環境影響、習染和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彼此之間很大的差別。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世界上所有現代人的DNA有99.9%以上都是相同的,各民族的差異僅在於客觀環境、曆史文化以及後天獲得的性狀不同。這個結論有力地印證了孔子關於“性近”“習遠”的論述。孔子關於“性近”“習遠”的論述反映出他對人性平等的理解,打破了那種認為人天生就有優、劣之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偏見。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孔子不但提出了不分貴賤、貧富和地域,人人都可以受教育的思想,而且身體力行,付諸實施,突破“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
柔弱勝剛強。
出處
《老子》三十六章。
釋義
柔弱能戰勝剛強。說明以柔克剛的道理。但“柔弱勝剛強”是有條件的,如果把它絕對化,就會陷入形而上學。
延伸閱讀
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反複講的道理,老子認為事物總要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叫“反者道之動”,木頭長大了就要枯死,軍隊強大了就要亡國,保持事物生物生機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它處於弱小的地位。老子最推崇的是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柔弱勝剛強作為人生智慧用在社會實踐上就是要“知其雄,守其雌”,凡事不出頭,裝糊塗,不敢為天下先。柔弱勝剛強看到了弱小事物有向強大發展的趨勢,有合理的一麵。但柔弱勝剛強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柔弱都能勝剛強。處於發展中的柔弱和走向滅亡的柔弱,都是弱,但前途不一樣。嗷嗷待哺的嬰兒和風燭殘年的老人,都需要靠他人的幫助才能生活,但兩者的未來大不一樣。柔弱勝剛強作為一種人生智慧也是有缺陷的,造成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敢以前者自居,即使是前者,也要打著弱者的麵具出現,這樣做的效果使一些人居陰為陽,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心口不一。中國的強者,往往扮豬吃老虎,以弱者自居,不到關鍵時刻不會露出猙獰麵目。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
釋義
輔和車是互相依靠的;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成語“唇亡齒寒”本此。
延伸閱讀
春秋時期,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吞並這兩個小國,計劃先打虢國。但是晉軍要開往虢國,必先經過虞國。如果虞國出兵阻攔,甚至和虢國聯合抗晉,晉國雖強,也將難於得逞。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建議:“我們用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為禮物,送給虞公,要求借道讓我軍通過,估計那個貪戀財寶的虞公會同意為我們借道。”晉獻公說:“這名馬美玉是我們晉國的兩樣寶物,怎可隨便送人?”荀息笑道:“隻要大事成功,寶物暫時送給虞公,還不是等於放在自己家裏一樣嗎!”晉獻公明白這是荀息的計策,便派他帶著名馬和美玉去見虞公。
虞國大夫宮之奇知道了荀息的來意,便勸虞公千萬不要答應晉軍借道的要求,說道:“虢虞兩國,一表一裏,唇亡齒寒,輔車相依,如果虢國滅亡,我們虞國也就要保不住了!”這裏的“輔”是指麵頰,“車”是指牙車骨。麵頰和牙車骨,是一表一裏,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輔車相依”。嘴唇和牙齒,也是表裏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齒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齒寒”,也叫“唇齒相依”。
可惜目光短淺、貪財無義的虞公,竟不聽宮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晉國的陰謀欺騙,不但答應“借道”,而且願意出兵幫助晉軍,一同去打虢國。宮之奇預料祖國將亡,無法挽救,隻得帶著家小,趁早逃到曹國去了。
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餐。
出處
三國曹植《望恩表》。
釋義
寒冷的人不貪得一尺見方的寶玉,而一心想弄到一件粗布衣裳;饑餓的人不企盼千斤黃金,而對獲得一餐飯心滿意足。意謂境況不同,人們的心思便不相同。
延伸閱讀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少有文才,善為詩文。三國魏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終性而行失寵。遭忌於兄丕。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因任換封地。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改為臨淄侯。二十五年,曹操逝,曹丕廢漢稱帝,使就國。黃初二年(221),貶爵安鄉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東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曹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儀;六年,封為陳王。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鬱而死,年41歲。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出處
《大戴禮記·曾子立言》。
釋義
蓬蒿生長在麻叢之中,不需要扶助,就能長直;白沙倒在汙泥當中,會與泥一樣成為黑色。比喻人受環境影響。
延伸閱讀
《大戴禮記》,亦名《大戴禮》、《大戴記》。前人據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所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之語,多謂其書成於西漢末禮學家戴德(世稱大戴)之手。現代學者經過深入研究,推翻傳統之說,論定成書時間應在東漢中期。它很可能是當時大戴後學為傳習《士禮》(即今《儀禮》前身)而編定的參考資料彙集。該書原有85篇,但今僅存39篇。其餘的46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遲在唐代已亡佚。
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
出處
《韓非子·解老》。
釋義
萬物必定有茂盛和衰敗,萬事必定有鬆弛和緊張。
延伸閱讀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前281~前233),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解老》是韓非子解釋《老子》思想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有機地將道家思想和發家思想結合起來,是中國最早解釋《老子》哲學的著作。
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
出處
明代劉基《司馬季主論卜》。
釋義
長時間臥床的想著起身,長時間悶在屋子裏的想著複出,長時間鼻悶的想著打噴嚏。說明事物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
劉基,字伯溫,晚號犁眉公。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於明洪武八年(1375),終年65歲,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武陽村人(舊屬處州府青田縣),明代政治家、詩文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字伯溫,明國開國功臣。故時人稱他為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為劉誠意。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出處
《老子》二章。
釋義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醜就產生了;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意謂美與醜、善與惡是對立的兩個方麵,而且能夠互相轉化。
延伸閱讀
老子很有意思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美和醜本是相對並列的,可他偏不說醜而說“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和惡本來是相對並列的,可他卻不說惡而說“不善”。故曰:這裏的“惡”不能單純的解釋為“醜”,而是指“醜惡”這一類行為,也就是說:天下人知道美好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就知道醜和惡這類了。知道“善”(這裏的善也是指大範圍的善),就知道不善(也是大範圍的)了。概念不好攪混,不然很難讀出《老子》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