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格物篇(3 / 3)

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出處

唐代杜甫《可歎》詩。

釋義

天上的浮雲原本像件白淨的衣服,轉眼間卻又變成了黑狗的樣子。喻事物變化無常。

延伸閱讀

杜甫《可歎》詩: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酆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豫章太守高帝孫,引為賓客敬頗久。聞道三年未曾語,小心恐懼閉其口。太守得之更不疑,人生反覆看亦醜。明月無瑕豈容易,紫氣鬱鬱猶衝鬥。時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側否。太守頃者領山南,邦人思之比父母。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培。用為羲和天為成,用平水土地為厚。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拯疑曠前後。死為星辰終不滅,致君堯舜焉肯朽。吾輩碌碌飽飯行,風後力牧長回首。

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壞也必通隙。

出處

《韓非子·亡征》。

釋義

木頭折斷了必定是由於蛀蝕,土牆倒塌了必定是因為有了縫隙。意謂事物的變化都有其內在原因。

延伸閱讀

《亡征》,講述的是滅亡的征兆,作者自為界說道:“亡征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關於“亡”的主詞,從字麵上看是國家,但因為韓非將專製君王與國家等同起來,因而事實上文中所討論的四十七條“亡征”中,有些確是關係到國家的,有些是同時涉及國家與君王個人利益,更多的則隻是影響到君王個人權力和地位的鞏固而已,即使君主滅亡了,也於國於民無妨,故而不可一概而論。盡管如此,這四十七條極宏觀又極微觀、極恢宏博大又極細致深入的征兆是韓非對前代治亂興衰經驗教訓的全麵總結,又是對於戰國末期政治鬥爭的高度概括,剔除其為專製集權張目的內核,其中仍有許多借鑒意義。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出處

《周易·豐卦》。

釋義

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西斜,月亮圓滿了就開始虧損。比喻盛極則衰。

延伸閱讀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此是孔子在解釋《豐》卦時的體會。孔子在看到卦辭“宜日中”時,聯想到了“日中則昃,月盈則食”這一自然現象。從下一句“而況於人乎”可以看出,孔子是借用這一現象來說明社會規律。社會的發展也像日月一樣,有“中”就有“昃”,有“盈”就有“食”,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向反方麵轉化,這是唯物的曆史發展觀。朱熹對此也作了很好的闡述,他說:“此孔子因《豐》設戒,以上言王者以豐大之德照臨天下,同於日中,然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過中則昃;月滿則盈,過盈則食。天之寒暑往來,地之陵穀遷貿,盈則與時而息,虛者與時而消。天地日月尚能久,況於人與鬼神而能長保其盈盛乎?勉令及時修德,仍戒居存慮亡也。”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出處

宋代蘇洵《辨奸論》。

釋義

月亮周圍出現了光圈,天就要刮風;礎石潮濕了,天就要下雨。喻指任何事情都有前兆。

延伸閱讀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省眉山人。蘇洵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政論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嘉集》二十卷,《易傳》三卷,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他的政論文古樸簡勁,博辯宏偉,縱厲雄奇,言辭鋒利,對曆代政治,經濟,軍事和用人等方麵進行了廣泛全麵的論述,具有縱橫雄辯之風。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出處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

釋義

月亮圓了,隨即轉為虧缺;水流滿了器具,就會溢淌出來。喻指事物達到頂點便會走向衰敗。

風生於地,起於青之末。

出處

戰國宋玉《風賦》。

釋義

風從地上產生出來,開始時先在蘋草頭上輕輕飛旋,最後會成為勁猛彪悍的大風,即是說大風是自小風發展而來。後來喻指大影響、大思潮從微細不易察覺之處源發。

延伸閱讀

“風起於青之末”是古人對於自然事物的觀察而產生出來的經驗性總結,不吝說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但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要批評繼承,既要承認合理之處,也應該要更深入去了解它的科學道理。氣壓梯度力才是產生風的直接原因,太陽輻射才是風產生的根本原因。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出處

《左傳·昭公十一年》。

釋義

樹梢大了,樹幹必然會折斷;動物的尾巴大了,就不能搖擺。比喻本末倒置,必受其害。

延伸閱讀

春秋魯昭公十一年春天,楚靈王在申地設埋伏誘捕了蔡侯,夏天就把他殺害了。接著派公子棄疾率兵包圍了蔡國。到了冬天就把蔡國滅掉了。然後楚王在蔡地築城,讓公子棄疾去做蔡公。楚王就這件事向大夫申無宇征求意見,申無宇首先說作為父親和國君,這樣的選擇應該是合適的,接著又委婉地說:“臣聽說有五種大人物不在邊境,五種小人物不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邊,疏遠的人不在裏邊。現在棄疾在外邊,鄭丹反而在裏邊,君王應加以戒備才是。”楚王認為國都有高大的城牆,不會出事。申無宇見楚王還不明白,就又列舉了鄭、宋、齊、衛曾發生動亂的例子,最後語重心長地提醒楚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意思是:樹梢過大,樹一定會折斷;尾巴過大,就搖動不起來。

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

出處

《列子·說符》。

釋義

先前所使用的東西,現在或許要拋棄;現在所要拋棄的,以後或許要再次使用。意謂萬世通用的事物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應運而生、運盡自去。

延伸閱讀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衝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誌》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處

晉代傅玄《少傅箴》。

釋義

靠近紅顏色的東西就會染成紅色,靠近黑顏色的東西就會染成黑色。喻指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延伸閱讀

《三字經》中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天性本是善良的,人們的性情也很相近,但是因為習染不同就會變得相差的很遠。在世風日下的現代人類社會中,為了不使自己誤交損友、沾染不好的習慣,交友與擇鄰也應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交一個道德高尚的好人為朋友,人就能在朋友處獲得人格的熏陶,道德的感召,自然是受益無窮。相反,如果交道德低劣、不學無術的人做朋友,那就有可能在損友處受到意想不到的牽連和傷害,甚至誤上賊船,無可救藥。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出處

《周易·係辭下》。

釋義

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就能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才能長久。

延伸閱讀

《易傳》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係辭上》)無論天上的日、月、風、雷、草、木、鳥、獸之形,都因時而變化。變化是世界最根本的性質,它可以使萬物都處於一種和諧之中,以保持萬物生生不已。如果沒有變化,也就不會有世界的永恒存在。《係辭下》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指事物發展到極端。事物發展到極端而滯礙不通,就會發生變革,使事物獲得新的發展餘地。《係辭上》又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所謂“變則通”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往來不窮”地變。世界由此才可以恒久。

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出處

《戰國策·秦策四》。

釋義

事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麵轉化,冬天和夏天的交替即是如此;事物發展到它的極致就會非常危險,高高累積起來的棋子即是如此。

延伸閱讀

《戰國策》編者——劉向《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隻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

出處

唐代李賀《浩歌》詩。

釋義

南風把高山吹成了平地,天帝派天吳水神移走了海水。意謂自然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的。

延伸閱讀

李賀《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吳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鹹幾回死?青毛驄馬參差錢,嬌春楊柳含緗煙。箏人勸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問誰?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衛娘發薄不勝梳。羞見秋眉換新綠,二十男兒那刺促?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

出處

唐代王勃《滕王閣序》。

釋義

名勝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筵席再難複現。意謂事物一去不複返。

延伸閱讀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唐王勃作。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蛇乘霧,終為土灰。

出處

三國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釋義

神龜雖然長壽,但還是有死的時候;螣蛇即使能乘霧飛天,最終也會死去變成塵土。比喻萬物有生有滅,有盛有衰。

延伸閱讀

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這是一首富於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致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於天,隻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裏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的壯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