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瘋狂語言藝術(4)(3 / 3)

第七,提出問題後應閉口不言,專心致誌地等待對方作出回答。

通常的作法是,當我們提出問題後,應閉口不言,如果這時對方也是沉默不語,則無形中給對方施加了一種壓力。這時,我們保持沉默,由於問題是由我們提出,對方就必須以回答問題的方式打破沉默,或者說打破沉默的責任將由對方來承擔。這種發問技巧必須掌握。

第八,要以誠懇的態度來提出問題。

當直接提出某一問題而對方或是不感興趣,或是態度謹慎而不願展開回答時,我們可以轉換一個角度,並且用十分誠懇的態度來問對方,以此來激發對方回答的興趣。實踐證明,這樣做會使對方樂於回答,也有利於談判者彼此感情上溝通,有利於談判的順利進行。

第九,注意提出問題的句式應盡量簡短。

在商務談判過程中,提出問題的句式越短越好,而由問句引出的回答則是越長趣好。因此,我們應盡量用簡短的句式來向對方提問。因為當我們提問的話比對方回答的話還長時,我們就將處於被動的地位,顯然這種提問是失敗的。

綜上幾點技巧,是基於談判者之間的誠意與合作這一命題提出來的,旨在使談判者更好地運用提問的藝術來發掘問題、獲取信息、把握談判的方向。切記將這些變成限製談判者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進行必要的競爭教條。

摸底策略是指談判者為了摸到對方價格的底牌,找出對手所能夠付出和自己願意接受的臨界價格而采取的一些做法。

這些做法主要有:

·“請你考慮”的策略。賣主想知道買主是否願意付出33萬元購買一棟有家具的房子,運用“請你考慮”的策略看看買主的反應,賣主就可以了解買主心中的價格或者他預算的金額。

·“比較”的策略。賣主告訴買主他已成交的買賣,來試探買主對於高價格的反應;買主則告訴賣主以前類似的購買,以試探賣主對於低價格的反應。

·“我想我能替你找來”的策略。賣主先提供某些沒有的東西、來探詢買主願意付出的價格,然後再代以另外的東西來求得更高的價格。

·“錯誤”的策略。賣主先出低價來引起買主的興趣。然後假裝發覺一個錯誤,再撤回原先的出價。

·“第三者”的策略。先使商談全速進行,盡可能逼使對方做最大的讓步,即使會談破裂也無妨。然後再請第三者來仲裁,一般能使對方做更大的讓步。

·“交易告吹”的策略。賣主先出價較高,然後盡量堅持這一價格來找出買主願意付出的價格。買主所願付出的價格通常很低廉,賣主對於買主的出價要表現出驚奇的樣子,然後再說出顯然無法做成交易的話來,然後要求買主誠懇地告訴自己最高的出價是多少,作為未來交易的參考。這時買主心中已經鬆懈下來,就會開始說給賣主聽,賣主說他會告訴上司參考。第二天,賣主又提出對買主有利的最後價錢,在一般的情況下,這時的買主就會接受,因為這個交易對雙方都有利。

一般情況下,談判者在報價時可運用上述策略,但有時還要考慮到當時的談判環境和雙方之間的關係。如果對方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向你施加壓力,則也必須以高價向對方施加壓力,以保護己方利益;如果雙方關係比較友好,特別是有過較長時間的合作關係,那麼報價應當穩妥,出價過高則有損於雙方關係,而且如果有很多競爭對手,那麼就必須把報價壓低到對方能接受而繼續談判的程度。

在談判中,獲得信息的一般手段是提問。為了解對方的想法和企圖,必須十分機警,利用各種方法和技巧去探知對手的需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與人溝通的方法,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談判的老手,總是密切注意對方的“心理過程”,因為這一線索足可顯示對方的動機。發問可以說是“心靈這窗”。通過提問,除了可以從中獲得眾多的信息之外,還常常能發現對方的需要,知道對方追求什麼,這些都對談判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不僅如此,提問還是談判應對的一個手段。

不同的談判過程,獲取信息的提問方法不同。為了便於認識,我們可將提問形式歸納為七種類型:一是一般性提問,如“你認為如何?”“你為什麼這樣做?”等;二是直接性提問,如“誰能解決這個問題?”等;三是誘導性提問,如“這不就是事實嗎?”等;四是發現事實的提問,如“何處?”“何人?”“何時?”“何事何物?”“如何?”“為何”?等;五是探詢性的提問,如“是不是?”“你認為?”等;六是選擇性提問,如“是這樣,不是那樣?”等;七是假設性提問,如“假如……怎麼?”等。這七種類型的提問方式,是有用的談判工具,我們必須審慎地、有選擇地、靈活地運用這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