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瘋狂價格交鋒(6)(3 / 3)

禮尚往來確實是雙贏的體現,也是談判者長久共事的基礎。

【牢記要點】

1.談判的目的,就是為了調和雙方利益而達成的某種協議。

2.談判著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

3.談判其實就是一個交換利益的過程。

4.對談判的任何一方來說,都要掌握自己的“給與取”的藝術。

5.掌握對方需求期望得到的利益會是非常有效果的。

6.一定要設法了解對方的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談判才能更有力量。

【實戰練習】好了。實踐時間到了。現在,請在體會一下上文中的內容要點,完成下列問題的思考及行動訓練。

1案例分析

讓我們看看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

2005年6月11日零點,在上海西郊賓館7號樓的中歐紡織品談判室外,閃光燈泛起一片銀潮。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把一件灰色短袖翻領T恤衫送給了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看到這件特殊的禮物,曼德爾森和歐盟大使都不禁大笑起來,這一場景第二天出現在世界上許多報紙的顯要版麵上。

這件在中國生產的法國鱷魚牌T恤衫是薄熙來選定的禮物。眾所周知,歐盟最早對中國紡織品提出磋商並打算設限的產品就是T恤衫。現在,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已畫上了句號,無怪乎這件意味深長的禮物引起了在場記者的陣陣笑聲和掌聲。

這輕鬆愉快的氣氛顯然是來之不易的。此前的10個小時,在這個談判室外,包括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德新社、BBC等境外媒體在內的近百名中外記者一直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目睹了神色嚴峻的中歐官員進進出出,每個記者都試圖通過他們的表情揣測談判的進程。

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是在6月10日下午2點來到談判地點的,從他最終決定啟程到第二天抵達上海,其間不過十來個小時。薄熙來把曼德爾森迎進談判室後,雙方即開始閉門談判。

在外等候的記者們從談判室偶爾打開的門縫中發現,中歐雙方的官員居然是站著談判。一位參加談判的中方官員後來證實了這一點,他介紹說,談判剛開始的時候,雙方是按照慣例坐在談判桌前展開討論的。曼德爾森在闡明了歐方的立場以後表示,6月11日是結束中歐關於亞麻紗和T恤衫兩種紡織品正式磋商的最後期限,歐盟總部25國的代表正在等候他的消息,希望談判在4點鍾以前有結果。薄熙來則回應道,如果按照歐方的要價,談判不可能在4點結束,晚上9點談完就不錯。他讓曼德爾森決定是否需要馬上就給歐盟總部打電話,談判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此後,雙方圍繞著如何確定中國輸歐紡織品數量的基數,在談判桌前展開辯論,兩邊都拿出了各自測算的大量數據和圖表。中方還有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和部長助理傅自應,有外貿司、世貿司和談判辦的十來個人;歐方則有來自英、法、德和西班牙、丹麥的十來位官員和專家。大約談了兩個多小時以後,曼德爾森提議稍事休息,讓各自的技術官員們對測算的數據重新進行分析。於是雙方都站了起來,但誰也沒有離開談判室,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圍成一個一個小圈子繼續情不自禁地談起來,一談又是兩個小時,但誰也沒有再回到座位上。有旁觀者出來說:談得可熱鬧呢!站累了,他們就靠在談判桌上;困了,就喝咖啡。一位曾經參加過許多談判的官員表示,像這樣幾個小時站著談判的場景他從未經曆過。

薄熙來與曼德爾森避開眾目,在賓館園林冒雨邊走邊談,來回走了好幾公裏 。

傍晚6點左右,歐方官員離開了談判室,據說他們要回房間進行內部討論。隨後,薄部長和中方官員也到談判室外的小咖啡廳休息。看見這麼多在外等候的中外記者,薄熙來走過來。記者們馬上發出連珠炮似的問題,薄熙來微笑著告訴大家,談判還要進行一陣子,提醒“大家不要餓壞了,先去吃點東西”。按照薄熙來的安排,現場工作人員很快拿來了幾箱礦泉水和一些點心,犒勞苦苦等候的記者們。此後,記者們又找機會向部長追問談判是否“卡殼”,薄熙來隻說了一句“今天天氣不錯”,而此時窗外正飄著蒙蒙細雨。

隨後,薄熙來離開了談判現場。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期間他和曼德爾森跑到西郊賓館的大院裏溜達去了,冒著雨,撐著傘,來回走了好幾公裏,好像是圍繞談判的主要分歧在交換意見,邊走邊談。可惜不知情的記者們錯過了這些場景。

本該正常開始的晚餐卻拖了4個多小時,歐方一度縮回到原來的立場

晚上7點多,現場傳出消息,雙方即將開始晚餐。隨後,中歐雙方的官員進入餐廳。可是晚餐並沒有像外間想象的那樣如期開始。據西郊賓館的服務員介紹,盡管廚師精心準備的第一道菜已經端上餐桌,但是就餐者卻仍然固執地站在餐桌邊上展開辯論,服務員們隻好一次次給大家拿來礦泉水和小餅幹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