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瘋狂價格交鋒(7)(1 / 3)

有人透露,這時談判的焦點仍然是基數問題,因為能否確定一個合理的基數,對最後確定增長量至關重要,所以薄熙來一直在談這個問題,而歐方也十分頑強。幾經反複,聽說歐方終於在五六個小時的長談之後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但在其他方麵又出了問題。眼看雙方就要達成一致的時候,歐方似乎突然縮回到原來的立場,談判又陷入僵局,餐廳裏沉寂下來,薄熙來起身離開了談判現場。下一步怎麼樣?是個懸念,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40多分鍾以後,他重新回到餐廳,對曼德爾森說“我們吃飯吧”。有人看了表,已經晚上10點半了,而此時曼德爾森卻要求再談5分鍾。雙方這一談又是40多分鍾。

零點剛過,雙方宣布和解。曼德爾森說,中歐達成的協議是個“Win、Win、Win”的協議。

晚上11點半,薄熙來走出餐廳,再次出現,等待十分辛苦的記者馬上追問結果,他請大家不要著急,“也許再過幾個小時,結果就會出來了”。當他返回餐廳不久,裏麵就傳出一陣響亮的掌聲,服務員告知,兩方麵的人都站起來鼓了掌。隨後,晚餐終於開始了。隻見,雙方官員拿著文件頻頻進出餐廳,工作人員也開始布置新聞發布會的會場。疲倦不堪的記者們又興奮起來,把新聞發布台圍了個水泄不通,等待著最後的消息。大家都知道,無論是萬裏之遙的歐洲大陸、歐盟總部,還是成千上萬的中國紡織企業,這時都在期待著談判的結果。

零點剛過,薄熙來和曼德爾森終於步出餐廳,他們徑直走到新聞發布台前,共同宣布中歐雙方已就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一致。一時間,現場沸騰了,許多記者抄起手機,以最快的速度搶先發出新聞。

在隨後的發布會上,曼德爾森說,中國是個“負責任和很有價值的合作夥伴”,中歐達成的協議是個“Win、Win、Win”的協議,即三贏的協議,是符合歐洲紡織產業、中國出口商及其他出口國等各方利益的共贏結果。他十分認真地把一枚帶有歐盟標誌和中國國旗的徽章別在薄熙來的西裝上,並說“這次中歐貿易談判的成功本身就是一枚紀念章”。

上百組、近萬個數據成為中方最有說服力的談判武器。“這次的結果是值得用10個小時的!”

薄熙來表示,曼德爾森先生專程來談紡織品問題,即使談不成,這種尋求解決問題的舉動也是值得稱讚的。因為這表明了對中國業界的尊重。雙方最終達成一致,說明中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是一句空話,雙方都很珍視它。協議將為中國紡織企業創造穩定、可預見的出口環境,也將為歐盟營造穩定的進口市場。他說,“我們從昨天已經談到了今天,這10個小時讓大家都累了,但談判的結果說明,談這10個小時還是值得的”。

10個小時峰回路轉的談判,已為中外媒體所見證。商務部一位工作人員深有感觸地說,談判最終能取得成果,遠非這10個小時所能涵蓋。中歐紡織品貿易問題,中央領導始終高度重視和關心。中歐談判前,商務部的官員每天都要通過越洋電話和歐方進行磋商。這些天來,僅薄熙來就和曼德爾森進行了3次長時間的電話交談。臨近談判,工作人員又在部長的授意和親自督戰下,夜以繼日地工作,針對各種方案仔細測算核對了上百組、近萬個數據。這兩天,上海西郊賓館7號樓簡直成了辦公樓。談判結束後,記者們都發稿去了,中歐官員還沒完事,又花了一整夜的時間來仔細核對文本。據說,商務部條法司的官員還為此專門趕來“審稿”。

10個小時的艱苦談判,令人滿意的雙贏結果,為解決當前的紡織品貿易問題開了一個好頭,也體現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貿易大國,在處理摩擦和爭端時越來越沉穩的心態和對應的技巧。薄熙來和曼德爾森在談判結束後相視開懷而笑的那個場景,給所有在場的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不論是官員、專家,還是守候的記者、酒店經理和服務員。它再次表明,在處理貿易爭端時,隻有友好磋商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選擇,才可能讓雙方有最後的開懷一笑。

問題:在這次談判的結尾,為什麼雙方都笑了?

2.選擇答案,測試自己的談判能力。

1)的滿足對你有什麼影響?

A非常在乎,我盡量不使他受損害

B有點在乎

C中立態度,但我希望他不被傷害

D有點關心

E. 各人都要為自己打算

2)。當你約好和某單位的計算機采購主管談購機事宜,你如約而至,卻發現將和你談判的卻是該主管的授權人(或手下),這時你怎辦?

A. 堅持要與該主管談判。

B. 問授權人(或其手下)他是否能夠有權決定,而無須征求主管的意見。

C. 以“邊談邊看”的方式與授權人(或其手下)進行談判。

注:這些題目很簡單,你自己不妨一答,但卻能認識自己是否具有談判潛力。

3提升訓練

一位承包商說“我的收費在600-700元之間”,買主認為價格時600元,賣主則以700元標價。他們彼此想的就是達成協議的基礎。有時買主雖然滿懷希望,但仍會預算高些,他的預算可能早定在700元了,所以最後確定為690元,買主會高興的,甚至覺得省了10元錢,若賣主進一步向買主說明本來價格是750元,那麼買主便會更相信地做成了一筆好買賣,甚至會慷慨而爽快地付出其他額外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