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瘋狂價格交鋒(7)(2 / 3)

該案例說明了什麼?

提示:

如果想知道你所購買的產品價格是否公道,最好的辦法是參考某個固定的標價。但有時生產程序包含不確切因素,很少有人願意出一個固定的標價。這時,你應該讓每個賣主日出最高和最低的標價,並且寫明人工材料費和工作時間的算法,然後再找出各賣主一致憂慮的問題,先和自己達成協議,是要點所在,也是機會所在。

一點一點吃掉你:價格蠶食

蠶食戰,是一種以小積大,步步進逼,逐漸達到預期談判效果的策略。在許多談判中,由於雙方不是立即達成協議,尤其不會馬上做出利益上的讓步,就為蠶食戰奠定了實踐的基礎。

【情景思考】

孫臏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和指揮家,他參與指揮的兩次戰役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和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創造了兩個著名戰術,即圍魏救趙和增兵減灶,後者還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加以發揮,創造出諸葛亮減兵增灶的故事。盡管增兵減灶屬於軍事策略,減兵增灶屬於想象,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它們對於我們改善管理,卻不無啟發意義。一般來說,增兵增灶和減兵減灶都屬於正常情況,孫臏的高明之處在於通過“減灶”來向龐涓示弱,誘騙龐涓輕兵追擊,結果被孫臏伏擊。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於利用曹操的多疑,使其不敢追擊。在銷售管理中或一般管理中,如果要獲得良好效益,就必須對人員和費和加以控製,使其相互協調。“兵”相當於銷售收入,而“灶”則是人員與費用。軍事謀略需要欺騙對手,而管理謀略則在於如何尋求內部的平衡與協調;軍事上要增兵減灶或減兵增灶以迷惑敵人,而管理上則要追求增兵增灶與減兵減灶的協調以獲得預期利潤。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這種“兵” 和“灶”的不協調是經發生的,因此它便成了管理者麵臨的嚴峻挑戰。

【主題解說】

談判的目的就是要獲得利益,而且是要盡可能多地獲得利益。但是,由於談判的雙方都抱有同樣的目的,在很多場合裏,一方的得就意味著另一方的失。因此,在談判過程中,每取得一些利益都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如何在談判中獲得盡可能多的利益,而又能夠得到對方的認可,這就包含著一個取之有道的問題。

一般來說,人們對對方的比較小和比較少的要求和利益容易給予滿足,而對於對方較高且較多的要求和利益就感到比較困難。因此,高明的談判者決不會一開始就提出己方的所有要求,而是在談判過程中使己方的要求一點點地得到滿足,這樣累加起來,實際則是滿足了己方的所有要求。這就好比蠶吃桑葉一樣,一次吃一點,最後將一片片的桑葉全部吃完。這就是談判中的“價格蠶食”法。

使用“價格蠶食”法的談判策略,最關鍵的在於爭取利益的時候一定要循序漸進,如果連腳跟都未站穩,就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正如一把就從對方的口中把香腸全部奪過去一樣,對方無論如何也要同你爭執到底,到頭來連一片香腸都得不到。正因為這樣,在談判過程中往往將自己的全部利益加以分散,使一部分利益從一些條款中得到,而另一部分利益則從另一些條款中得到,這樣的結果,將各個條款中得到的利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自己的總體利益,將各個局部的利益加在一起就構成了自己的全部利益。

我國古代兵書上有“增兵減灶”之計,說的是在增兵後,還減少爐灶,以掩蓋真實兵力,出奇製勝的策略。在商務談判中,為了增加費用,提高價格,還要有理可講,或增加討價還價的設防地位,而故意多列名目的做法,即稱之“挖灶增鍋”。與增兵減灶的本意相反,一個是有真實兵力,故意讓人認為沒有;一個是無真實價值而故意讓人感到有,但目的卻是一致的,均是為了讓對手相信虛假的信息。其效果在於,某個虛名被認可,即意味著某點的利益被承認,某點的計謀即成功。談判中是一個名目、一個名目地進行,成功一個則得利一個(守者成功,則守者得利;攻者成功,則攻者亦得利),猶如蠶食一樣,故也將其列入蠶食戰之中。

蠶食戰的具體辦法包括:擠牙膏、連環馬、挖灶增鍋、小氣鬼、步步為營等。

1擠牙膏

即談判中針對某個談判條件,一點一點地施加壓力,促使對方一點一點地逐步改善其應允的交易條件的做法。由於其表現形式酷似擠牙膏,故命之為擠牙膏戰術,外國談判手,則形容其為“切香腸”戰術。

該策略首先重在“壓”,即以說理壓對手讓步。若理不充分,擠壓則無力。其次,要有耐心,即在說理與時間安排上應充分。己方充分論述理由,同時允許對方充分考慮。最後,態度要友好,讓對方在平靜中反省自己的條件。

2連環馬

即在談判中堅持你要我讓一步我也要你讓一個條件,以保證互換條件的做法。

其表現手法有:一是堅持互換條件,絕不白白讓出一個條件。例如,賣方要求降低技術性能,買方就要求降低價格;買方要求提高技術性能,賣方就要求提高價格或降低合格率,等等。除了這一對一的交換外,還有在總體概念上的互換做法,例如,你同意我的支付條件,我即接你的價格;或者我今天讓了你,明天你記住讓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