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村裏人前來恭賀主人大喜的日子,又華就說:“聽說,昨天肖家村的肖老三結婚接錯了新娘的,這是不是真的喲?”
火平叔和新娘都站在門口,兩人的臉紅紅的,像昨天晚上像做錯了什麼事的樣子。我們幾個小家夥向火平叔要喜糖。他扔給我們一大包喜糖,我們樂嗬嗬地到柴草堆邊分享。紅山神秘地說:“新娘子的奶我真的碰了兩次,上次感覺到用我的兩隻手都握不下,昨天感覺那東西像個小算盤子大小了。是火平叔將那東西吃得小了,還是真的換了個新娘了?”我們隻是吃糖,哪管他說些什麼。
火平叔和他老婆第二年春天就生下了個胖小子。
再過了些年,我們上大學了,放假回到老家的時候,總能看到火平叔和他老婆坐在家門口,兩人的臉上,總是漾著滿臉的笑。
創作心得
從細節著手向深處挖掘——如何讓小小說凸顯亮點
陳振林
一篇小小說,不過千字左右的篇幅,它必須截取生活長河裏的一朵浪花,表現出生活的波濤洶湧,可謂“螺螄殼裏做道場”。可就要在這千字左右的篇幅裏,如何來凸顯小小說自身的亮點呢?
一要從細節著手。
一篇小小說,最大亮點是細節。作家劉真從創作中體會到:“作品中的細節,就象活人身上的細胞,是藝術作品的靈魂,所謂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細部來決定的。”一個典型的細節描寫的作用,往往超過一大通籠統的敘述。讀過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讀者,有誰會忘記吝嗇的嚴監生臨死前,為了挑掉一根燈草而伸出兩個手指不肯斷氣的情景呢?
小小說是細節的藝術。可以說,小小說中細節的作用甚至大於作品,細節經典了,整個作品就一定不同凡響。我們熟知的那些經典小小說如許行的《立正》、白小易的《客廳裏的爆炸》、劉國芳的《誘惑》、滕剛的《預感》、歐·亨利的《最後的常青藤》……無不有生動而傳神甚至是震撼人心的細節。白小易的《客廳裏的爆炸》,盡管洋洋千言,其實就是圍繞一句話去寫的:“有時候,你簡直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你說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讓人不能相信。”許行先生的《立正》,盡管幾乎寫了一個人的一生,但自始直終都圍繞一個的動作寫,一提蔣介石,主人公就想立正。歐·亨利先生的《最後的常青藤》,盡管前麵用足了鋪墊,其實是醫生的一個主意——那片葉子是畫在牆上的……其實對於生活而言,一個人記憶、經曆,生動、鮮活的是由細節組成,相比之下,所謂的大事反而隱退和模糊。所以,小小說最難得的是牽動、穩定全篇的那個細節。
崔暘的《名字》的細節是這樣的:兩個老同學在大院中偶遇,當老同學許輝喊趙林這位老同學的名字的時候,趙林感到很陌生且臉色冷冷的,語氣也很生硬;但當趙林知道了許是新來的市長時,馬上改口叫“許市長”,而許卻笑著讓他喊名字,趙“叫不出來,臉上用力的笑著”,結尾許說千萬別“市長”“市長”地喊,長了會把我的名字喊丟了,直點出令人深省的主題。這個故事從喊名字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細節入手,對每個人的臉部表情和語言進行了細致深入的描寫,使讀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作品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這個細節也在整個故事鏈中充當了重要的一環,為後麵的點出深刻的主題作了鋪墊。總之,我們要確定一個能表達主題的細節,先通過一番渲染後才將細節順理成章地寫出來,觸動讀者深思的神經。
孫春平的《講究》,最讓我們感動的是趙小穗的父親送給8個女大學生的“講究的禮物”,那是趙小穗的失去了雙腳和一隻胳膊的父親,整天蜷在坑上用一隻手一顆顆捏了8包“葵瓜子仁”。這個行動性細節感動了同宿舍的8個女生、甚至改變了她們的生活態度(不再讓“父親們”為自己送“講究”的禮物),整個《講究》的情節場麵主要是寫女大學生們收到父親們的禮物及反應,趙小穗的父親僅僅是側麵描寫的人物,通過趙小穗的敘述的就這麼一個動作性細節,作品其它的情節和細節都是為襯托這一個核心的動作性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