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山裏,餓了在地裏抓點什麼吃很正常,雖然有人會罵街,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偷花生、紅薯、玉米、甘蔗吃的。其實,品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靠父母教育的,父母會教育,小孩長大後就會不偷人家的東西了;要是父母不教育或者不會教育,小孩到老都是毛手毛腳的。
學生不論是明目張膽地搶,還是趁同學買米糖的時候摸點,方法莫過於起哄、打架兩種。起哄是有錢的同學去買米糖,年齡大的個子高的膽量強的同學尾隨其後,裝作去搶同學的米糖,走到攤點前用力往前一推,前麵的沒站穩腳就往前傾,後麵的壓過去,就趁機摸一小塊。打架是故意在攤點邊爭吵,推推拉拉,其他人趁機渾水摸魚。堂伯父遇過幾次這樣的事後,就不先把米糖鑿碎,學生買多少再敲多少下來,想趁機偷點的同學也就沒機可乘了。
堂伯父每逢學生下課時才有生意,一天掙不了多少錢。但是,他在操坪裏擺了個米糖攤子,商店的生意就明顯下降。畢竟糖粒子隻有那幾種,學生吃多了也膩了,換種口味也許會好些,米糖的生意就出奇的好。堂伯父影響了商店的生意,商店老板馬上想出對策。商店老板對學校校長和老師突然好多了,還擺了一副象棋讓老師們課間殺一盤。但是,商店老板真正給了老師們什麼好處,我那時候也不太清楚,應該說是有的。學校的老師馬上不準堂伯父在學校裏賣米糖,特別是不準在學校操坪裏賣,說什麼擾亂學校正常的教學。堂伯父就隻好在學校通往商店的路上賣米糖,而這個地方正好是屬於商店地盤,商店老板就趕他,堂伯父沒有地方擺米糖,就隻好打遊擊。這不知怎麼被堂伯母知道了,她怒氣衝衝地跑到學校,跟商店老板大吵一架。因為她是潑婦,任何人也不怕,吵得整個村子都沸騰了。她逢人就訴苦,宣揚商店老板如何霸道。後來,她又跟學校的校長吵了一架,學校的老師見她罵街,都躲得遠遠的。
堂伯父隻好挑著擔子到鄰村去買米糖,早出晚歸。畢竟他是老人,不能走更遠的路。
我後來才知道,堂伯父賣米糖不隻在鄰村,他賣了很遠的地方,方圓二十裏都認識他,見麵就問他有米糖嗎?他成了公眾人物,也就成了大家的交通員。我們那閉塞的山村,通信很不發達,大部分靠捎口信,堂伯父就擔當了這一任務。人家需要帶個口信,就托他捎信。當然,少不了要到他那裏買幾毛錢的米糖。
我們學校買不到米糖,那商店的生意也一蹶不振。後來聽人說,商店老板做生意價格很貴,還有假煙、假酒。這消息應該是商店生意不好的主要原因。我曾懷疑,這消息是堂伯母宣傳出來的。
進城讀書那年,堂伯父去世了,米糖在家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