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的水保工作跨上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依法保護治理成果,依法保衛水土資源的軌道。多少代水保英才,誌士仁人,山民百姓夢寐以求的“社稷安泰山河秀,水土不再空東流”之景觀,夢想成真日,為期當不遠。
《黃河水保報》1991年1期
黎民碑
在黃河岸邊的河曲縣,有一座苗二紅滿的陵園。苗二紅滿,年少家貧,隨父逃難到河曲沙畔村。農業社成立時當選主任。認定:沙畔要變富,就得風沙住。帶領群眾苦幹數年,營造水保林4700畝,治沙改土效果顯著。他因勞累過度肺疾日重,至大咯血。領導強令其住院治療。苗二紅滿心係治沙為民致富之壯業,病稍見好即出院。再度投入艱苦勞作,以致劬勞而死。黨和人民感其為公為民奮不顧身死而後已的精神,1964年元月,縣委、縣人委為其建陵立碑。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全省著名勞動模範”稱號。
步出林木環圍肅穆靜謐的陵園,心中有一股熱血往上翻。想這苗二紅滿可尊敬,擁一腔熱血和公心,為家鄉治沙,為鄉親脫貧,用自己的忠誠和血肉鑄造了這座名垂子息的陵園。也想到河曲的黨政領導有卓識,順黨心,隨民意,為一個庶民百姓樹碑立傳建陵園,做了一件醒世感人的好事。
神池縣八角大隊有一座為“老愚公造林專業隊”隊長高富立的光榮碑。這是一座為活著的農民立的碑。
碑亭很新很整潔。建築在一麵高坡的平台上。周圍四下放眼開去:高山大川坡麵園田支細毛溝零碎穀坊全是望不到盡頭的五穀壯禾喬灌林木和花草,絕少裸露黃沙和赤地。亭頂結構呈八角,飛簷翹角細瓦彩椽的下麵,是八根紅漆大圓柱,柱外圍是做工精細的水泥欄杆、扶手和踏梯。亭正中豎一通丈餘高的青石碑,鐫文雲:老愚公造林專業隊始建1967年,時已65歲高齡的高富帶領袁二希亥、陳璧、祁玉滿、王潤五、宮二小、申忙等六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不顧年邁體衰,不畏艱難困苦,向童山禿嶺開戰。曆16年營造成片林7163畝,零星植樹7萬株。使黃沙滾滾的舊八角,變為綠樹成蔭的新農村。成為縣川河畔生態建設之典範。
我拜訪了這位年已87歲的老人。他沒有我想象的那麼老。聽力不濟了,卻非常樂於作表述。洪鍾一般的大嗓門,反反複複向我們講敘他們老愚公隊當年紅火燦爛那往事。講得萬馬奔騰一般的熱烈。我發現,他的身量不會超過一米六,卻蓄著多大的能量啊!依然硬朗的體坯內,滿盛著對大自然,對綠色永不泯息的摯愛。他有一個獨生女兒在北京,多次勸請他去居京華享清福。他說,他離不開他養育的樹,也離不開養育他的黃土地。他住在他的侄子家,日光和暖天,還要到山頭坡塬溝岔裏,剪理看管他的樹。
《黃河水保報》199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