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走遍關中(2 / 3)

在中國分裂和混亂的時候,羅馬文明度過了它的光榮歲月,這是在公元五世紀。這個階段在歐洲確立了基督教,它對人類產生著巨大影響。羅馬帝國曾經對基督教迫害了二百年之久。基督教的活動,在於它將謙讓與愛作為主要道德,它首先為孤立無援的窮人所接受了。奧古斯丁是這個階段主要的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年輕時代沉溺於聲色,難以自拔,甚至訂婚之後,仍拒絕不了一個情婦的勾引,經過上下求索,他皈依了基督教。他的基本觀點是,曆史之劇,要在末日審判宣告結束,一部分人進天堂,一部分人入地獄,這都由上帝決定。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對羅馬的侵入,是這個帝國崩潰的重要原因,它使我想到匈奴人、鮮卑人、羯人和氐人對漢人的進犯,並做比較。1992年9月8日,我從平涼回到西安,我做的筆記是這樣的:羅馬人稱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是野蠻民族,但野蠻民族卻占領了羅馬人的地盤;漢人稱匈奴人、鮮卑人、羯人和氐人是野蠻民族,但野蠻民族卻使漢人轉到長江之南。遭武力征服,這對羅馬人和漢人是相似的,然而結果相反,這就是:在中國,漢人用它的文明同化了野蠻民族;在歐洲,野蠻民族把羅馬文明變成了廢墟,並使歐洲處於恐怖的僧侶統治之下。我不知道是漢人的文化偉大還是羅馬的文明脆弱,這是一個疑惑。

劉邦在關中建都,是婁敬的建議。婁敬是一個戍卒,盡管有其道理,但劉邦卻很猶豫,遂詢問張良。劉邦很清楚,張良是智慧之人,沒有張良,也許就沒有漢朝。張良認為,關中屬於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而且可以通過渭水,補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回旋,尤其是關中四關,能夠遏製諸侯,進利於攻,退利於守。1992年,我幾乎走遍了渭水兩岸的所有縣城和鄉鎮,我感覺不到一點天府之國的印象。渭水已經肮髒,其他河流幹涸的幹涸,斷裂的斷裂。土地是黃的,飛塵落向稀疏的楊樹和槐樹。樹一般都長在村子,大地幾乎是赤裸的。夏天,我走在穿過田野的小路,我感覺空氣沉悶而酷熱。

劉邦在關中建都是公元前206年,那時候的關中是什麼樣子,我難以想像。不過我知道戰爭給這裏的創傷是巨大的,它甚至使拉皇帝乘坐的龍輦的馬,竟挑選不出四匹是一色的,國相所坐的,隻能是牛拉的車。想像牛拉著國相視察工作,真是辛酸和滑稽。然而,漢朝終於成為那個時代麵積最大的國家,人口最多的國家,物產最豐的國家,這是漢武帝執政形成的局麵,那是漢人充滿生機的時候,漢人的創造力和活動力簡直發揮得淋漓盡致。二十歲的霍去病,率兵抗擊匈奴,把匈奴趕得四處逃散,漢朝不用將自己的女子嫁給匈奴以討得安全了。在一個荒涼的地方,匈奴這樣唱著: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張騫響應漢政府的號召,尋找一個渺茫的國家,以聯合他們打擊匈奴,不料,這個國家已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遂沒有參與戰鬥的想法了。張騫艱難地在西域度過了許多歲月,並意外地開辟了一條絲綢之路,使漢朝通過這個途徑,走向波斯、印度和歐洲。博學的董仲舒,認為天人感應,並要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加強統治。董仲舒的理論是恐怖的,它鞏固了一代政權,但它卻束縛了千年思想,很顯然,它是對付人民的。司馬遷疏通了三皇五帝到漢朝的曆史,歲月三千,是漫長的,它有多少人情物理,然而他疏通了。沒有宏大的抱負,司馬遷是不能完成這項工作的,而且他是受辱而著書。瀟灑的司馬相如,以他的文學才華,改變了阿嬌的命運,阿嬌離開孤寂的長門宮,消除了廢棄之苦。蘇武在北海放牧一群公羊,匈奴告訴他,公羊生了羔子,才放他回長安城去。蘇武作為漢朝使者拜見匈奴,不料他們竟扣押了蘇武,他茹毛飲血,然而不投降。在一個時期,能夠出現這樣傑出的軍事家、探險家、經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和外交家,這個時期當然是輝煌的。而且,由於這些傑出的人物,長安城才顯得壯麗。蘇武重返長安城的時候,八街九市站滿了歡迎的人。蘇武骨瘦如柴,手握使節,安詳地走著,歡迎的人都哭了,甚至漢昭帝都流了眼淚,他為漢武帝有這樣的大臣而感動。

可惜公元8年,王莽篡奪了政權。這是一個陰險的人,對權勢者,他曲意逢迎,對競爭者,他巧妙誣告。問題是,由他執政,天怨之,人怒之,不久綠林軍便起義了,他們搗毀了長安城。混亂之中,一個商人殺了王莽。皇帝之位終於落入劉邦後代劉秀之手。他以洛陽為國都,關中的風光便隨之而走,隻有子孫為先帝掃墓的時候,長安城才喧鬧一陣。

在關中之外的羅馬,這時候是超級大國。希臘在數次改革之後,歸於失敗,納入羅馬之版圖。埃及屬於羅馬管轄,尼羅河三角洲,實際上變成了羅馬的糧倉。羅馬人多次鎮壓猶太人的起義,尤其是公元70年,反抗劇烈,屠殺凶猛,神秘的耶路撒冷血流成河,那裏竟沒有地方樹立十字架。大約是在這個時候,猶太人成立了一些秘密教會以反抗羅馬人,基督教便是直接或間接從這些秘密教會之中形成的,之後,耶穌誕生並死而複活。當然,羅馬帝國的日子沒有那麼安寧,這主要是奴隸的起義。著名的一次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領袖為斯巴達克。他是一位角鬥士,在訓練所以格殺其他奴隸或野獸為生。這實在危險,遂逃跑並在逃跑之際發動了起義。起義隊伍曾經發展到十二萬人,浩浩蕩蕩,震撼了羅馬。羅馬的鎮壓是必然的,在斯巴達克陣亡之後,這種鎮壓進入高潮,結果是,六千多名起義戰士成為俘虜,他們把這些戰士釘在道路兩旁的十字架上,從羅馬出發,處處可以看到那些釘著戰士的十字架。之後,愷撒做羅馬的獨裁者,不過,獨裁從來就沒有好的下場,事實是,公元前44年,反對愷撒的人殺了這個獨裁者。印度在這時候一會兒分裂,一會兒統一,它的分崩離析,成了其他民族入侵的絕妙機會。

1992年,我到鹹陽去了六次,兩次在這裏參觀,四次經過這裏到關中的其他地方去。這是一個寧靜的古都,大路兩邊種著梨樹,花季,梨樹如雪,千樹萬樹都是白的。鹹陽是秦朝的國都,秦始皇在這裏結束了戰國混亂,實現了統一。他命令全國十二萬富豪遷到這裏,以便控製。他在渭水兩岸大肆建造宮殿,顯示自己的威風和華貴。我在鹹陽幾乎沒有看到秦朝的遺跡,生活一層一層地掩埋了秦朝的影響,沒有誰會計算得出生活究竟是多少層了,然而,農民在田野耕作,偶爾會挖出破碎的秦磚秦瓦,我用手敲擊著這些磚瓦,希望從聲音辨別那個時代的品質,可惜那聲音沉悶如朽,腐敗如鏽,我是不能的。

秦國先前是落後而野蠻的,在春秋之際才發展起來,並漸漸從西部擠入關中。那時候,其他國家都鄙視它,沒有哪個國家與它交往。秦國的富強,在於商鞅變法。變法的本質,是給社會注入活力,調動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變法之所以實現,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是衛國人,懷才不遇,投奔秦國。為了取信於民,在變法內容頒布之前,商鞅做了這樣一件事情:他在櫟陽宮門外豎了一根木杆,宣示誰將它從南門扛到北門,便獎誰五十金,方法簡單而機智。有一個人按所標扛之,商鞅便按所宣示予獎,於是秦國就知道商鞅是信義之人。商鞅頒布了變法的內容,它的實現,使秦國改變了麵貌。在嬴政為王的時候,其他國家已經對秦國刮目相看,然而,對這些,嬴政是不滿意的,他虎視眈眈著其他國家。他讓李斯當丞相,遠交近攻,一個一個地消滅對手。燕國是憎恨嬴政的,燕太子丹招攬了英雄荊軻,要他渡過易水,潛入秦國,刺殺嬴政。荊軻在鹹陽宮演出了人類最智慧、最壯烈、最美麗的戲中之戲,當嬴政展開地圖的時候,他抓住卷在地圖裏的匕首,刺向嬴政,然而隻刺破了嬴政的袖子。嬴政當然不是好惹的,他暴怒地砍斷了荊軻的腿,不過荊軻靠著柱子投出了匕首,如果它擊中了,那麼嬴政必斃,遺憾他隻戳爛一根柱子。這件事情之後,七年時間,秦國便獨霸中國,嬴政做了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