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古都文化與西安人(3 / 3)

在西安,盡管有很多高等學府,很多研究機構,但用心感覺,這個城市卻彌漫著一片遲緩的農民情緒,急近的農民智慧,狹隘的農民意識。這當然是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它也是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有著相對持久的慣性,這慣性現在依然有其勢力。西安人過分強調西安是一個古都了,而且對古都的愛,已經幹擾了西安人對古都的冷峻分析。西安人對古都的一種溫情,甚至使這個城市變成了傳統文化包括它的消極因素的庇護之地。對一些應該批判和摒棄的觀念,往往由於對古都的溫情,使它得以在古都藏匿和棲息,它還常常搖身而出,作嚴肅的民族狀,作神聖的祖國狀,阻擋現代文明。豈不知阻擋現代文明,才是真正害我民族,損我祖國的。處於古都的西安人,浸淫著傳統文化在生活,而且茫茫然地繼承它,陶陶然地發揚它。現代文明,一股一股地衝擊這裏,滲透這裏,不過它遠遠沒有傳統文化讓西安人容易接受。現代文明,往往會被視為異端,甚至被視為怪獸,西安人站在城牆望著它,眼神總不那麼平和。接受傳統文化,對西安人當然是輕車熟路,因為西安人絕大部分都是由農民轉化的。在西安的文化人,學者、教授、作家、編輯、演員,在西安的基層幹部,絕大部分隻在這裏生活了一代到兩代,自然而然,自己的思維會帶著農民思維的尾巴,自己的做派也會帶有農民做派的影子,即使換上西服,那影子依然搖搖曳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從其他城市遷居了一些職工幹部到西安來,然而,他們與西安人的比例是小的,仿佛花木移栽在森林裏似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他們及其子女,能走的,都走了。來的時候,是成批成批來的,走的時候,是一家一戶走的。那些從現代文明比較高的城市來的人,往往認為西安人土氣,保守,以單一的而不是多元的價值標準看待事物,打聽私生活,議論私生活,幹涉私生活,這使他們感到不愉快,不舒服。他們的體會未必錯,因為西安人似乎一直就以這種習慣在古都生活,熱衷於互相打聽,互相議論,互相幹涉,結果呢,弄得自己建築不高,街道不寬,花木不繁,天空不亮,票子不多,心境不好。

我的結論是:西安這個城市是古老的,但這個城市的人卻是年輕的,西安人年輕就年輕在對現代文明的欠缺。大約一百年之前,以工業與貿易為主的現代文明,遊蕩到中國,不過它隻涉足於中國的一些沿海城市,西安地處內陸,沒有接觸的機會。中國開始了市場經濟之後,西安人交往了北京人,知道了他們視野的開闊,交往了上海人,知道了他們精神的獨立,交往了廣州人,知道了他們經營的靈活。西安人到他們那裏做客,才知道他們的瀟灑,西安人把他們請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的尷尬。西安人當然看到了日本人、泰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他們多半是參觀兵馬俑和大雁塔的,參觀之後就飛了,隻有少數在這裏辦企業,做生意。西安人在晚上默默沉思,心情沮喪而不服,不服是主要的。西安人漸漸明白,自己應該去闖蕩,去建功,要生存必須這樣做。而且西安人漸漸知道,隻有到市場經濟之中,才能進行市場經濟。特別是,市場經濟才是尖端武器,唯有它,才能衝破籠罩著西安的傳統文化之殼,讓清爽的空氣流入城牆。這空氣當然來自沿海,來自浩瀚的太平洋和藍色的大西洋。西安人年輕,年輕就有能力改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具有現代文明的西安人。不過,西安人是典型的中國文化哺育的,自己知道它的精華所在,在汲取現代文明的時候,西安人不希望丟掉那些精華。經過兩代到三代的努力,西安人很有可能成為這樣一種人:強悍而不失文雅,誠懇而不失圓通,謙遜而不失傲岸,老於世故而生氣勃勃,並以新的形象,通過新的絲綢之路,走向世界,並把世界邀到西安。那時候,西安將是一個涅的健康而繁榮的西安。這樣的西安,隻能由西安人創造。

right選自1997年3月陝西人民出版社《藥叫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