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無心,可聽者有意。前一個剃頭師傅幾句不經大腦的話語,便產生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誤會,結果被解雇了。這便是說話不經過大腦所付出的代價。
口不擇言,嘴巴比腦袋轉得還要快的人,就會鬧出許多笑話,甚至得罪了別人卻不自知。
南齊太祖蕭道成提出要與當時的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比試書法,君臣二人都認真地寫了一幅楷書。然後齊太祖就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不願貶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於是答道:“為臣之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書法,皇帝中第一。”齊太祖聽後,隻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這種分而論之的回答是相當巧妙的,表麵上是顧及了皇帝的尊嚴,君臣不能互相比較,實際上是回避了不願貶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難題。真可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鄉裏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後,孫山先回到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便是“名落孫山”這一典故的由來。
孫山的回答既委婉又含蓄,這種表達方式非但沒有戳到別人的痛處,反而讓別人對他的詼諧調侃佩服不已。即使那位父親的兒子落榜了,也不會因為孫山的言語而受到刺激。這便是語言表達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三思而後言,切忌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否則,吃苦頭的必定是你自己。
成功箴言
在任何時候都要三思而後言,切忌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否則,吃苦頭的必定是你自己。
打圓場也有學問
人與人之間有時難免產生一種隔閡或交際阻礙,這時就需要故意設置一個“第三者”,即消除阻礙的中介。
人間需要“和事老”。充當這個角色的,是一些機智和口才超出常人的人。有時候,雙方陷入僵局,顧及臉麵,誰也不願做個姿態,給對方一個台階。這時“和事老”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和事老”最高超的功夫,就是打圓場。
所謂“打圓場”,是指交際雙方爭吵或處於尷尬境地時,由“和事老”出麵站在第三者角度進行調解。
慈禧太後愛看京戲,高興時常賞賜藝人東西。一次,她看完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但他不想要糕點,於是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小民不敢領受,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不錯,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小民?”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楊小樓一看心想: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弄不好還有犯上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後一怒就會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說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太後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他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賞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使二人擺脫了窘境。
李蓮英打圓場的功夫堪稱一流,既消除了雙方的尷尬,又讓當事雙方都對他心存感激。
凡事都有訣竅,打圓場也有打圓場的學問。歸納起來,打圓場的學問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說明實情,引導自省
當雙方為某件小事爭論不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時,“和事老”無論對哪一方進行褒貶過分的表態,都猶如火上澆油,甚至會引火燒身,不利於爭端的平息。因此,“和事老”此時隻能比較客觀地將事情的真相說清楚,而不加任何評論,讓雙方消除誤會,從事實中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引導他們各自作自我批評,使矛盾得到解決,達到團結的目的。
2.岔開話題,轉移注意力
如果是非原則性的爭論,雙方各執己見,而這場爭論又沒有必要繼續下去,那麼作為“和事老”又該如何打圓場呢?如果力陳己見,理論一番,恐怕不會奏效。這時,不妨岔開話題,轉移爭論雙方的注意力。
3.歸納精華,公正評價
假如爭論的問題有較大的異議而雙方又都有偏頗,出於自尊心,雙方都不肯服輸,那麼“和事老”應考慮雙方的麵子,將雙方見解的精華歸納起來,也將雙方的糟粕整理出來,作出公正的評論,闡述較為全麵的雙方都能接受的意見。這樣,就把爭論引導到理論的探討、觀點的統一上來了。但這種情況下,“和事老”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因為,所謂“各打五十大板”是不分青紅皂白、是非曲直的,那樣亂批一氣不利於解決問題,是不可取的。
4.調虎離山,暫息戰火
有的爭論,發展下去就成了爭吵,甚至大動幹戈,如果雙方火氣正旺,大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勢,“和事老”即可當機立斷,借口有什麼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支開,讓他們暫時分開,等他們火氣消了,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消除了。
其實,“和事老”還有更高一層的境界,那就是在平息事端之後,不居功,不自傲,不盛氣淩人,又可以把事情做得渾然無跡,並且是“人情做到底,送佛到西天”,把麵子還給別人。
當然,打圓場的方法還有很多,關鍵在於你的隨機應變和臨場發揮能力,這既要求你對口才和智慧進行綜合運用,也是會做人的一種表現。打圓場,互不得罪是一條重要原則,隻有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才能得人心。
成功箴言
打圓場的關鍵在於你的隨機應變和臨場發揮能力,這既是要求你對口才和智慧的綜合運用,也是會做人的一種表現。
用彈性語言解決關鍵問題
有這樣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回避問題的本領簡直讓人叫絕。例如,如果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他會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殺風景地去破壞融洽的談話氣氛呢?
還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肅然起敬。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兩種誤解:一是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14世紀的意大利文;二是他的文學修養很高,不屑讀翻譯本。這樣的話說得真高明。
毫無疑問,這個人是個說話高手,他正是利用了彈性語言的妙處為自己成功化解了對方的疑問。
在生活中還常常會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正麵回答別人的問題不行,反麵回答對己也不利,不回答根本就做不到。麵對這種讓人頗傷腦筋的問題,最佳的辦法便是采取迂回的戰術,讓語言保持適當的彈性,使別人的問題有如打在海綿上一樣。這是一種高超的說話技巧,有心之人可以嚐試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吃得不衛生,便極可能生病,這叫做“病從口入”。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個人如果說話不注意分寸,不懂技巧,便極有可能得罪別人而遭殃,這就叫做“禍從口出”。想要避免“禍從口出”並不難,關鍵還在於讓語言保持一定的彈性。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