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影
湖南善化蓮湖塘的唐一戲子是遠近聞名的皮影藝人,五歲就跟師傅史三爹學唱皮影。
蓮湖塘班一般春季在河東丁字灣一帶演皮影,有時甚至上至長沙城伍家嶺一帶,下至銅官梅花嶺;夏季農事繁忙,戲班子不走遠,就在河西高塘嶺當地,這時也叫演“禾苗戲”,能夠做到演戲插田兩不誤;秋冬以後穀子進了倉,人們都閑了下來,就“下圍子”,安鄉、南縣華容洞庭湖一帶,遠的唱到了江北的橫溝市、黑狗擋,這些地方已經屬湖北省界,他們的老祖宗都是從長沙、善化和益陽一帶遷過去的,有時候談笑起來竟然還是親戚。下圍子很辛苦,往往一去半年,演戲演到哪兒就在哪兒歇坐,好在圍子裏的人對影子戲特別的喜好,其中蓮湖塘影戲班那是豎大拇哥的!
蓮湖塘位於善化高塘嶺,湘江和八曲在高塘嶺兩邊不遠處流過,卻沒有養肥這片土地。這個地方,山矮沒有特產,田薄長不出米穀。因為水陸方便,人口卻十分稠密。田地養不活人,人們便一年四季到處打工做手藝,蓮湖塘一帶的人秋後,四處打鐵補鍋做小手藝的很多,算命討米的也不少。
蓮湖塘的唐一戲子隻知道姓唐,什麼名字已無可考,唐一戲子是後來得的諢名。唐一戲子很早就沒了爺娘,經常跟著史三爹的影戲班子到處跑,戲班子演戲的時候,他就在旁邊看,看的時候,一身都跟著鼓點上下的動。史三爹看到這個精瘦的小孩,十分可憐,有時也給一口飯吃。有一回戲班裏的司鼓突然急病腰都直不起,眼看戲已開演,史三爹急得麻雀子進了竹雞籠,上躥下跳忙得不亦樂乎。這時候,唐一戲子突然走進戲台,輕點小鼓,慢敲木班,竟然真是那麼回事。史三爹喜出望外,那天破例給了他包紅,轉年春天正式收了唐一戲子做了他的關門弟子。幾年下來,吹拉彈唱,樣樣功夫都了得,祖師爺的絕活他都學到手,甚至,皮影之外的退煞,招魂都有一套。
王複生是唐一戲子的師兄李六爹的徒弟,後來做到了湖南木偶皮影劇團的團長;李少坤是李六爹的再傳弟子,曾為毛主席觀看的皮影戲司鼓,據說皮影戲散場後,大家都爭搶毛主席看戲後抽過的煙蒂子。唐一戲子因為行為怪異,仗著年輕氣盛,藝高人膽大,有時候連菩薩和鬼神他都敢開玩笑,沒有算著正統。唐一戲子隻是把蓮湖塘影戲班的名聲鬧騰得響當當,這一派因為唐一戲子不收徒弟,到後來竟然不知所終,可惜了唐一戲子一身好本事。真可謂紙影風燈,煙消雲散!
有一回,那還是唐一戲子跟著師傅史三爹學徒的時候,在高塘嶺柞樹塘。一個叫李有才李老太爺的小財主,因為文曲星眷顧,大少爺考了秀才又中了舉人,按照李家老爺許的願,若得鄉試中舉當還三晚影子戲!於是請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蓮湖班前去唱影子戲。
由於是要唱給菩薩看,這些戲絲毫都不能有一點馬虎。蓮湖塘班接了這一單大買賣,也兢兢業業,唐一戲子的師傅史三爹親自出馬。這個下午日頭還高,就開始準備演戲的行頭,四個人,唐一戲子挑著兩口箱子走頭,兩口箱子分別叫做“武箱”和“文箱”,武箱專裝鑼鼓響器,文箱裝的是紙偶影人,師傅走第二,拿著神燈和亮殼子,神燈是演戲是放在戲台內,照影兒的,亮殼子是走夜路要用的,走三的拿的是一些生活雜物,用一個包袱背在身上,最後一個拿著搭戲台用的一捆竹子,也叫“把子”。這個就叫做“前箱後把”,是不能亂的。
挑擔行走要休息的時候,師傅一再交代,放下擔子,一定要讓扁擔一頭落地,不能橫放在箱子上,不然到手的活計沒有落地落實,怕擱起來泡了湯,能夠接下李家的這一趟活計,說明李家看得起,演得好,這包紅是少不了的。
一進得門,已是殺黑時分。唐一戲子按師傅的眼神,在堂屋裏放下箱子,把箱口朝外,意思是吃別人的。李家拿來大扮桶做戲台座,又鋪上三張大門板。果然,剛搭完戲台,李家喊用飯。
飯後戲台內清油燈正通明透亮,鼓樂鐃鈸一應俱全,四人坐定,一人司鼓,一人操琴,師傅做下手,唐一戲子操縱影人。
四人分四角,四根台柱子起吆喝。但看司鼓的兼大鼓小鼓、大鑼小鑼、課子班子;操琴的胡琴嗩呐;師傅是二胡、打鈸;唐一戲子已把紙人紙馬紙桌紙行頭依次掛在順手的位置。
隻聽得鼓聲輕啟,得得而來,一會兒鑼鼓齊鳴,鐃鈸盡響。
忽然鼓樂齊息,一個頭戴相條,身穿蟒袍手拿朝板的天官,以七步半的步法走到台中,隨行的書童突然手一展,一個“獨占鼇頭”的條幅打了出來。
這個條幅突然打出來,是唐一戲子的獨創,連師傅都很佩服。原來演戲是書童舉著“獨占鼇頭”的牌子一路出來,沒有這個新穎突然。
果然,李家老爺十分高興,吩咐一聲打賞,就有紅包送到帳內師傅的手中。
接著,就聽到一個清脆的嗓音喊了起來:
惟
物阜民康,作一方之保障,有感神恩:今湖南省善化縣高塘嶺鄉東塘太白廟王高更村土地社下,沐恩信人李有才,壬寅年甲子月甲子日午時生,為保平安,兼子學成,今備香酒茗茶,特請梨園弟子敬演皮影戲三日,以謝神恩,望神保佑、澤沛鄉親,年豐人壽,叨承聖澤,保我實多,風調雨順,感戴心誠,望皮影演唱古文,幻成歌管樓台,笙歌嘹亮,請神觀賞古文趣事奇文,納今宵之願,得消昔許之條,災害全消,人丁樂利,金榜題名!李有才凡在光中不勝預祝!
謹告上聞
庚戌年某月某日李有才呈進
一聽就知道是唐一戲子操假音嘣出來的。文疏讀罷,鑼鼓再起,鐃鈸開來。果然是一本好戲,唱的是《楊波登殿》。
李有才十分高興,兒子中舉,這是李家十代未有之事,本來要到省裏去請湘劇團,一來時間倉促難找門道,二來當初許願確是許的影戲子。沒想到本地的影戲班子竟然了得,四個人的班子,吹拉彈唱,熱鬧非凡,竟然把左鄰右舍的鄉親都吸引過來。李老太爺也十分好客,吩咐人搬椅拿凳,上了年紀的都有凳前排就坐,一壇好酒放在戲台前麵,任大家品嚐。不想那壇酒頭一晚就喝了個底朝天,這事對李老太爺一說,老太爺連說好好好,第二晚,擺上了兩壇。
鑼鼓打得響,唐一戲子唱起來調高,演起來有勁,喝彩聲、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喜得那李老太爺眉開眼笑,喜得那舉人老爺李金科也丟下《中庸》《大學》進得戲台裏,撓開圍帳,拱手相謝。
師傅上了年紀,到了第三晚見到徒弟們個個藝高手順,便把自己的二胡交給了操琴,把大鈸交給了司鼓,樂得在後堂陪老太爺一邊聽戲一邊喝酒。因為老太爺高興,師傅不由得也多喝了幾杯。聽完徒弟打了加官,念了文疏,接下來鑼鼓一響,師傅就感覺鑼鼓不對,二胡一起,果然不是本調,心一急。正好老太爺起身如廁。師傅急忙跑到禾場。唐一戲子和師兄弟們已起調唱起了《毛國金打鐵》。
這裏還要向各位讀者交代一下,善化的影子戲,一般由主家還願點戲,正如戲開頭的文疏說的那樣,是給菩薩看的,鄉親們看戲隻是陪菩薩看。給菩薩看的必須是正戲,也就隻能是湘劇,演完後才能演雜戲,也叫花鼓戲,至少要第一場必定要是湘劇,老話講,菩薩不看雜戲。菩薩看完後再唱《小放牛》《二板半》《戲牡丹》《打狗功夫》,這些戲插科打諢,甚至含有不少葷段子、笑話,讓觀眾取樂。這個《毛國金打鐵》就屬於雜戲。如果沒演正戲,直接開唱雜戲,就等於這個願沒還,非但沒還,惹惱菩薩,還事與願違!
師傅來到戲台邊,戲已經演了下去,點醒徒弟們或者要徒弟們改戲,不但於事無補,可能連工錢收不到,白唱三天戲不算,還要賠錢,賠錢還不禮麵,蓮湖塘的招牌就砸了。師傅伸出準備撓開後台戲帳的手,又縮了回來。師傅的手在帳角掀一下,又縮了回去,忙碌的唐一戲子卻看得真切,他頓了一下,由於劇情緊張,他沒工夫細想。
由於戲文更貼近日常生活,鄉親們看得眉開眼笑。那些調戲婦女的場麵,看戲的連老頭都笑得裂開了沒有牙齒的嘴,小媳婦們更羞得低頭捂著臉,卻繼續在手板縫看。接下來又演《小放牛》《扯蘿卜菜》等。
深夜,雜戲唱完,鼓息絲停。涼風一吹,唐一戲子打了一個激靈,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唱《毛國金打鐵》正是他的主意,他說,鄉親熱情高,搞點有味的戲大家樂嗬樂嗬。一樂嗬,竟然忘了唱正戲給菩薩看,看著師兄們興高采烈的樣子,唐一戲子也在一旁嗬嗬幹笑,心卻從頭涼到了腳。
好在主家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疏忽,看戲的人也看得開心熱鬧。可說是盡歡而散。
當天夜裏,唐一戲子師徒拿了包紅,點起亮殼子,連夜就走。回家的路上,師傅一言不發,本來還有說有笑的師兄弟們,看到師傅沉默冷酷的樣子,誰也不敢做聲了,卻不知道犯了什麼事情。
李家少爺中舉後隔年進京趕考,路過武漢,正趕上孫大炮的手下起事攻打武昌,竟然一去嫋如黃鶴。同去的家丁半年後才回來,說是武昌城一遍火海,館驛燒成一堆瓦片,遍尋少爺不得,沒有盤纏隻好一路討米才得回來。
這件事發生後,師傅隻是輕描淡寫地對唐一戲子說,李家大少爺進京趕考,在武昌沒了!說完後狠狠地瞪了唐一戲子一眼。唐一戲子一臉發白,低下頭來,一屁股坐到門檻上,半天還沒起得身來。
辛亥革命一鬧,大清國到了民國。由於唐一戲子技藝更高一籌,於是接過了師傅的衣缽,挑起了蓮湖塘影戲班子的擔子。
“唐一戲子”的諢名就是這時候得來的。他知道“戲子”是人們玩笑的稱呼,戲子就戲子吧,本來也是唱影戲子的。影戲子沒有讓他過上富裕的生活,但他對這些彩色的紙人更是入迷。傳統影人用驢皮所製,雖然經久耐用,但比較重,碰上武戲,操作久了很累,動作也不舒展不飄逸,而且要把驢皮削得很薄,是很難的,如果厚薄不勻,透光分明暗。因此唐一戲子把做影人的材料全部改成結實的輕皮紙,皮紙中間根據人物扮相夾著鮮豔的彩紙,十分好看。唐一戲子還把紙影做得比原來的大三分,一兩百步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祖傳的紙人隻有頭手和腳可以動,為了體現影人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他不但在紙人的身段上另加了操縱機關,有些主要的紙人比如他做的關公,連眼珠都可以轉動,手指可以鬆開和抓攏,身段可以伏倒彎曲,胡須可以左右飄拂,關公的青龍偃月刀的刀鋒被他摻進了金剛粉,清油燈一照,那閃閃寒光可以透過“窗子”那層堅韌的薄皮紙,讓觀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關公的神武!
這一年風調雨順,是少有的年成,禾苗戲唱完,一望無際的稻田裏已是一遍金黃,湘陰安鄉一帶稻子熟得早,高塘嶺這裏的穀子剛上禾場。一個風高雲淡的秋日,唐一戲子就率領他的夥計們,在堂屋裏祭起了皮影戲的祖師爺戲王菩薩。
關於戲王菩薩,在影戲班裏還有一段來曆,據說唐太宗平定四方諸侯,開創了中國曆史上最為清明富裕的貞觀之治,朝中無事,天下承平,清閑下來的開國功臣文武百官就在梨園搭台唱戲取樂,可是唱戲又不準女的參加,於是長孫皇後等眾後宮和宮女們覺得百無聊賴。長孫皇後有一個最寵愛的小兒子,由於小還隻能留在母親身邊,他竟然按照戲裏麵的情形做出了好些紙人,在燭火的映照下,在宮帳上演出了各種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玩得特別開心。太宗皇帝見此情景也十分高興隨口而出:“你這麼喜歡唱戲,那你就做戲王菩薩吧”。小殿下竟然拜服下去,快活地大喊“謝過父皇”。太宗心裏一驚,果然,沒過多久,小殿下竟然無疾而終。太宗十分傷心,才知道自己的兒子竟然是為了創造紙影戲而生的,於是就封他為“紙影祖師,戲王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