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眼症”的全名叫眼睛幹燥綜合征,是指由於眼淚的減少或淚腺功能下降,導致眼睛表麵現微小傷痕的一種症狀。調查結果顯示,經常使用電腦的人中,經診斷有31.2%的人患有“幹眼症”。大學生每次放假回校、過完周末後“幹眼症”發病率最高達40%。
專家指出,現代大學生長期使用電腦,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眨眼頻率降到每十幾秒甚至二十幾秒一次,而且正常人每五六秒鍾眨眼一次,在此期間,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起血管神經調節紊亂,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以至於無法保持眼睛表麵的濕潤,造成“幹眼症”,嚴重的甚至會損傷角膜。另外,長期在室內環境下工作的人,由於眼球水分蒸發過快,容易造成眼睛缺氧,淚腺分泌就會減少,衝洗眼內異物的能力也隨之減弱,從而易導致結膜炎的發生,患上幹眼症。
注意眼睛“保濕”是最好的預防方法。要注意用眼習慣,定時休息,每隔1小時就要休息5分鍾至10分鍾,盡量在空隙時遠跳放鬆。在電腦或其他有輻射熒屏前連續工作的時間不宜過長,超過2小時的應離開熒屏,一段時間,讓眼睛適當放鬆。人在看近物時,眼睛是向內、向下看的,所以在休息時,盡量讓眼睛向左上方和右上方看。人在休息時,也要活動勁部和肩部肌肉,因為頸部肌肉僵直紊亂會影響視力,當然也可以使用一些使眼睛濕潤光滑的眼藥水。最後,大學生要學會調整飲食結構,多補充維生素A、D,多吃胡蘿卜、水果、海產品等。
(3)引發信息焦慮症
由於要從電腦上收取信息,現代城市上班族,網絡是每天清晨的早餐,臨睡前非看不可的,每天要查看電子信箱無數次,生怕漏掉信息……不知不覺地患上一種“信息焦慮綜合征”。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誕生接近天文數字的新訊息,而人腦的“存貯倉庫”有限,還沒有騰挪出足夠“空間”接納如此大量的信息,但許多市民為了在共公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斷強迫自己更新知識信息儲備,因而受到信息焦慮症的侵擾。“信息焦慮綜合征”患者大多學曆都很高,工作壓力很大,一些人形容自己在“風尖浪頭”上過活,他們認為自己必須隨時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對自己甚至親友提出嚴苛的要求。
上海市心理谘詢中心的杜亞鬆博士和華東華範大學心理學係葉斌教授認為,這種自我強迫和緊張“信息焦慮綜合征”雖沒有任何病理變化,但會突然出現惡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等症狀,人也充滿無奈、衰竭感,女性還會有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25—40歲之間的媒體工作者、信息員、網站管理等人員多發此症。
南非教授洛達先生日前在英國召開的一個地區性會議上說,高科技和電子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不緊追就要落伍,如對此處理不當,就易患上了“電腦恐懼症”,特別是35至50歲之間,工作表現良好的男士更易與此“症”結緣。一旦患上該症,便意味著“男性更年期”的到來。
洛達教授指出,患有該症的男士,有下列特征:年齡一般在40歲左右;二是變得心情沮喪,失眠,並開始酗酒和吸煙;三是發胖,脫發,性能力減退;四是像年輕人一樣注重穿著打扮;五是經常上酒吧舞廳,與年輕女子搞婚外情。
洛達教授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給他們一個寬鬆和諧的工作環境,其次他們自身要善於自我調節,此外,妻子的體貼、安慰也很重要。
(4)導致兒童智力殘缺
最新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出生的2000萬個兒童中,有35萬為缺陷兒,專家認為電磁輻射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電腦、電視機、移動電話的電磁輻射對胎兒有不良影響。
(5)引發生殖病
表現為男子精子質量降低,孕婦發生流產和胎兒畸形等。有關研究指出,孕婦每周使用20小時以上計算機、電腦,其流產率增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