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濟深受洪深的影響和熏陶,熱衷導演電影,也是當時電影界名噪一時的人物,主要拍攝武俠、神怪片,在上海創辦過金龍影片公司。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正當好年華,精力充沛,辦事利落,從不拖拉。拍片節奏很快,很適合邵村人低成本、小製作的拍攝思路。
洪濟當時剛從上海流落到香港,邵村人三顧茅廬,邀請他加盟南洋影片公司,洪濟正生活無著,當即答應。
洪濟的風格完全不同於洪深,而更像邵醉翁。他也是拍商業片出家,早在1927年就拍過《豬八戒大鬧流沙河》。因此和邵村人的拍攝思路一拍即合,馬上就能心領神會。邵村人對洪濟也非常滿意,越來越信任他,給他很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洪濟積極性越發高漲,全副精力投入,效率很高。幾乎每十天半月就有新片出爐,製片周期縮短了,成本自然也降低了,大大提高了公司效益。邵村人和洪濟可謂相得益彰,配合十分默契。一年時間內,洪濟就拍攝了《賣油郎獨占花魁》、《唐伯虎點秋香》等多部古裝風月片,也為公司賺取了可觀的利潤。
洪濟時間不長,就離開了南洋影片公司。據說是接到了家兄洪深的信,批評他國難當頭之際,仍在一味風花雪月才子佳人。於是洪濟向邵村人要求拍進步片,並向他作了票房保證。1937年4月17日,推出了他編導的抗日題材的《女中丈夫》。同年年底,另一部表現海外華僑回祖國抗日的進步片《回祖國去》公映。但在香港,除了一些進步人士叫好,普通市民反應平淡。而內地戰火蔓延,拷貝根本不可能銷往內地。洪濟預期的票房沒有實現,他抱怨香港人在國難之時依然麻木,主動向邵村人遞了辭呈,離開了南洋影業公司。
當然,後來洪濟並沒有堅持下去。他在衣食無著之際,重新回到了商業片的老路,並成為香港票房最佳的導演,為各電影公司所爭搶。此是後話。
洪濟的離開,對南洋電影公司確是損失。好在南洋公司的老職員高梨痕不斷有商業粵語片問世。而在洪濟離開之初,邵村人又請大哥邵醉翁、三弟邵山客和六弟邵逸夫速來香港救急。邵醉翁雖當初發誓要淡出影壇,但還是帶著自己在上海寫就的劇本《毒玫瑰》趕到香港,拍攝這部帶血腥的古裝風月片,賺下了不俗的票房。之後的兩三年,邵醉翁隻好放棄他退出影壇的念頭,在上海、香港兩頭跑,後來又為南洋公司編導了風月粵語片《破鏡重圓》。
邵醉翁此番來香港,還約見了已經離開南洋公司的洪濟,誠懇請他繼續為公司拍片,大大地提高了片酬。於是洪濟又為他們拍了古裝風月片《粉狀樓》,1938年底上映,所創票房幾與當初“天一”最火爆的時候相仿,令邵村人喜不自禁。
在市場方麵,南洋公司的影片從不發愁。除了在香港、上海等地發行,還源源不斷發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供邵山客、邵逸夫的院線和發行網絡放映。如此香港公司不愁市場,南洋公司不愁片源。這種經營模式,令南洋公司迅速從火災陰影裏走了出來,很快恢複了元氣。到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南洋影片公司已經重現當年“天一”雄風,稱雄於香港粵語片領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