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後來離開邵氏,邵逸夫並沒有從門下導演中再培養一個“李翰祥第二”,來接替李翰祥的業務。而是敏銳地覺察到,古裝片已經過氣,武俠片正在興起,並且從報紙的文章當中,發現了張徹。
當時的邵逸夫,已經進入了他事業的全盛時期。當時香港大小影院每年上映的影片中,最賣座的影片有一半以上都是“邵氏出品”。邵氏公司旗下,有導演、演員等1700餘人,可謂人才濟濟。但是邵逸夫並不囿於從現有人員中發掘人才,他在讀《新生晚報》的時候,發現了張徹。他並不知道張徹其人的來曆,隻是見其文筆老辣,見解獨到,不由生出愛才之心,對他特別關注。他對這種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水平,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一向深為器重。至於當時正在盛傳的有關張徹的負麵新聞,邵逸夫則完全置之不理。
通過鄒文懷,邵逸夫請來張徹見麵,並也是一見之下,就對張徹的才情、見識深為歎賞。事後,讓鄒文懷轉達自己的意思,請張徹擔任邵氏公司編劇部主任一職。
張徹加盟邵氏之後,其導演風格,與當時邵氏的頭牌導演李翰祥,是完全不同的戲路,兩個人一文一武,互不買賬。
但李翰祥當時已經是紅遍香港的大導演,為邵氏公司屢立戰功。他拍的片子在國際上數次獲獎,更為公司創下了巨額票房。而張徹尚寂寂無名,隻靠寫影評聊以糊口。他與李翰祥的交鋒,明顯處於劣勢。李翰祥的影片,已經得到香港及南洋等地觀眾的認可,邵氏公司也憑借李翰祥導演的一係列影片,獲得了巨大利潤。而張徹作為一名不知名的導演,執導一部市場情況不明的影片,對於公司而言,可謂是一種風險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邵逸夫認準了張徹的才情,放手讓張徹去按照自己的思路拍片。張徹起用訓練班新人王羽擔任男主角,邵逸夫盡管信心不足,也並不做幹涉。結果,張徹的《獨臂刀》上映後,異軍突起,震動了整個香港,上映一周就突破了一百萬元的票房,張徹由此獲得“百萬導演”的美譽。
此後,張徹一鼓作氣,乘勝出擊,十年間,為邵氏公司拍了一係列既叫好又賣座的新派武俠片。不僅如此,因為邵逸夫的器重和信賴,給張徹以足夠大的空間,使張徹不僅為邵氏公司創造了巨額票房價值,還為邵氏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武打明星和出色的工作人員。
不僅僅是有關電影的業務問題,後來,公司許多重大決策,邵逸夫也都征求張徹的意見。張徹在邵氏公司的地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邵逸夫之所以如此信賴張徹,仍是因為他的知人善任。他發現,張徹不僅業務能力強,人品也好,遇事能從大局出發,很少計較個人恩怨,這種人堪委以重任。
果然,張徹來到邵氏之初,就斬關奪隘屢建奇功。後來在公司地位越來越高,張徹雖然脾氣火爆,卻並不居功自傲,對邵逸夫總是很尊重,對其他同事和工作人員也都以禮相待。邵逸夫就公司問題征詢張徹意見時,張徹也都能給出公正、客觀的建議,在公司中口碑極好。事實證明,張徹是邵逸夫知人善任的又一成功典範。
邵逸夫在用人之前,極為慎重。如當初邵氏兄弟公司聘請宣傳部主任一職,前來麵試的人員無數,卻無一個能入邵逸夫的法眼。而一旦他認準某人,則充分信任,放手讓對方去幹。鄒文懷、李翰祥、張徹等人,都是如此。李翰祥、張徹雖是導演,但製片之外的事情,邵逸夫也無一不與他們商量。與其說邵逸夫是信任對方,莫若說是信任自己的眼光。多年來征戰商場,練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對一個人的才情、膽識、人品,邵逸夫都有準確的認知。他深知自己一個人的智慧、能量都是有限的,隻有集眾人之力,才能為公司謀得發展。所以他廣納賢才,並給這些人以充分的信任、廣闊的施展空間,這也是邵氏公司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