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客人”把上海作為“基地”(2 / 2)

雖然張春橋振振有詞,卻處於“光榮的孤立”之中。他深切地意識到,中宣部不買他的帳。要想讓周揚、林默涵等俯首聽命,談何容易。

當張春橋回到上海,馬上向柯慶施彙報了在新僑飯店遭到的“圍攻”。姚文元在側,聚精會神地聽著。

“等著瞧!”柯慶施青筋怒張,用手拍著桌子——這向來是他激怒時的習慣動作。

幾個月之後——十二月十二日,毛澤東在柯慶施的一份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亦即後來被人們稱為“兩個批示”中的一個,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重要依據。

在“文革”中,毛澤東的這段批示成為“最高指示”:

“各種藝術形式——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不能低估電影、新詩、民歌、美術、小說的成績,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少。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這需要從調查研究著手,認真地抓起來。

“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產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就在毛澤東的批示之後十多天,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在上海開張了。柯慶施和張春橋在會上響亮地再一次喊出了“大寫十三年”的口號。

這一回,柯慶施、張春橋的腰杆挺得筆直。因為毛澤東的批示說“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而柯慶施、張春橋立即在上海推出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喊出“大寫十三年”,實實在在一副“左”派麵孔了。

姚文元立即“緊跟”。他在一九六四年三月,分別在《收獲》和《紅旗》雜誌發表兩篇長文,貫徹了柯慶施、張春橋的意圖:

《反映最新最美的生活,創造最新最美的圖畫——關於現代劇若幹問題的研究》;

《革命的青年一代在成長——談話劇〈年青的一代〉》。

後來,在“文革”中,張春橋當著紅衛兵的麵,是這樣談及的:“一九六三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地區話劇觀摩演出,是與京劇革命相呼應的。那次彙演,是在柯慶施同誌的領導下、江青同誌的關懷下舉行的。”

江青則說:“我們應該永遠紀念柯慶施同誌。他始終是站在第一線上的。上海,多虧有了他,才抓起了話劇彙演和京劇革命……”

§§第九章 評《海瑞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