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創造輝煌的人生2
[BT2]習慣81.培養孩子主動認真做筆記的好習慣
做筆記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記憶方法,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益處良多。其實記筆記十分簡單,隻要告訴孩子,按照一定的要求做就行了。
凡是學習拔尖的孩子,一般都是一個有心人,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
而做一個有心人,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能隨手做一些筆記——隻要是能略略掀動心扉的細節,不管觀察到什麼,還是讀到什麼,或者是想到什麼,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都隨手記載在一個精心準備的小本子上。
文藝複興時期的大畫家達?芬奇就習慣於在自己隨身的一個小本子上,記錄一些數字、圖形、文字甚至自己不可思議的想像,這些都是他偉大夢想的一個一個細節,他的成就就是由這些細節來構成的。
英國著名政治家、作家丘吉爾即使打仗的時候,也注意隨手記載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正是這種隨手筆記的良好習慣,使他不僅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而且使他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就是如此寫成的。
一位教育專家深有體會地說:“記得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形成了記筆記的習慣,到現在為止,這些筆記本已經有人那麼高了。當對某一個問題陷進思維的困境時候,我就會找出那些在我看來幾乎和生命一樣重要的‘靈感資源庫’,隨便翻翻通常就可以豁然開朗。”
培養孩子養成認真做筆記的習慣,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適當分類的情況下,不必界定應該記什麼內容,隻要記了就可以。
適當分類應結合個人愛好進行,例如文學、藝術、數學、外語等,記錄的內容不必限製,隻要能讓孩子若有所思的,都可以是記錄的內容。
②記錄的方式不必限製。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自己按照想像畫的草圖,也可以是數字,更可以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隨便塗畫。特別是對於年齡小一些的孩子,更是應當鼓勵他創造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父母不必擔心他們會浪費本子。
③為了使孩子主動、熱情甚至酷愛去做這件事情,並為化成為孩子的習慣,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設計本子的樣式。例如每一本都可以有一個正規的“書名”,如《若有所思——曹維心靈筆記》、《心靈的空間——梁邦達數學感悟文集》、《愛的故事——孫笑笑語文小故事集》等等,發揮孩子的想像力,編出一個好的名字來,這樣可以讓孩子愛上一件幾乎是“創作”的事情。
求知需要積累,積累需要方法。“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做筆記無疑是快速積累知識的不二法則。
[BT2]習慣82.培養孩子主動提問的好習慣
善問的孩子才善於思考,但是有很多孩子都不愛提問。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不愛提問的原因,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養成勤學善問的良好習慣。
每個孩子提問都是因為自己不懂才問,學習本身是一個人不懂到懂的過程,隻有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之後,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助。
有的家長認為隻要學習好就行了,會不會提問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很多東西問了才能長進,有的問題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可有時經別人輕輕地一點撥往往就豁然開朗了。所以,要培養孩子善於提問的好習慣。
孩子們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能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開動腦筋。有的孩子不善於提問是因為學習沒有係統性,沒有打好基礎,跟不上班級教學的進度。他們可能什麼都不懂,不知從何問起,理不出頭緒,想提問,又不知道問什麼。還有些孩子是因為不求甚解,不愛動腦筋,心想這些問題反正別的同學都會問到,隻要注意聽就行了,懶得提問。還有的同學因為膽小,不敢在老師和同學們麵前表達自己的思想,生怕自己提出的問題被老師和同學笑話,怕別人都懂就自己不明白,讓別人覺得自己很笨。
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不愛提問的原因,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對不敢問、懶得問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他們講清楚善於提問對學習的好處,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名人傳記,孩子會從這些書中發現,大凡學術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問”上做出文章來的,如居裏夫人、華羅庚、達爾文等。讓孩子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隻有敢問、善問,才能搞好學習,才能做成學問的道理。對於那些因為沒打好基礎,不會提問的孩子,家長可以幫助和鼓勵他們從補習功課開始,學好基礎知識,跟上班級教學的進度,鼓勵孩子向班上善於提問的同學學習,解除思想顧慮,克服虛榮心,耐心地告訴孩子不懂就問是好學的表現,隻有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之後,才能得到老師的幫助,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對那些想問但又不知如何問的孩子,家長應提醒他們注意掌握學習方法,善於去發現問題。如上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或者事先把不懂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老師講解的時候學會做筆記,勤動腦筋,學會問“為什麼”。經過思考和查找資料都不能解決的問題,自以為找到了答案、但把握不大的問題以及那些對得出結果但過程不太明白的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
提問應該產生在思考之後,不思就問或問後不思,就會滋長思維的惰性,對學習沒好處。所以,家長應引導孩子思而後再問,問而後勤思。
[BT2]習慣83.培養孩子主動多讀書報的好習慣
對當今的孩子而言,電視、書報這兩種媒體都不失為他們課外獲取知識和培養樂趣的好渠道。教育專家告誡家長,讓孩子多讀書報的益處多於看電視。
有些孩子一到家,丟下書包就打開電視,把學習、讀書報拋在腦後。有的家長對此根本不加限製,或者是限製不了,隻好順其自然。這顯然不是一種好現象。
我們並不否認,電視節目以其圖像、聲音的直觀可感性,節目內容的形象生動性以及較強的娛樂性等優勢為中小學生所喜愛,也應該鼓勵、支持孩子看一些健康有益的、能開發智力、啟迪思維、增長知識的電視節目。特別是許多電視台專門為兒童安排的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適合兒童口味。在不影響孩子做功課和休息的前提下,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選擇合適的電視節目觀看,對他們而言,可以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豐富課餘生活。如果家長能和孩子一道觀看,邊看邊講解,效果會更好。
但是,無論怎麼說,對孩子而言,看書讀報的好處,顯然要優於看電視。看一則故事,讀一本名人傳記,看一本科普畫報,讀一張知識小報……,靜心捧讀,十分輕鬆、愜意,沒有壓力,也不必定任務,可以隨心所欲,反正書報捏在手上,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裏。遇上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回頭多欣賞咀嚼幾遍;有心人,還可摘抄、剪輯,加以累積;需要時,便能信手拈來一用。如此自由靈活,何樂不為?喜歡讀書的孩子是不會多擠占寶貴時間看電視的。
看電視與讀書不同的是,觀眾是被動接受者,那屏幕上的一切,都是不可逆的。有時,對某部分或某句話非常有興趣,可它轉眼就過去了,想回頭再重溫一下已不可能了,因此得“專心致誌”,目不可斜視、耳不可旁聽、心不能旁騖。因此,久坐不動看電視癡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近視、失眠、懶動、反應遲鈍等毛病。
閱讀書報就不一樣了,不用神經緊張地擔心未讀完的內容隨時間溜走。讀久了可閉目養神,也可以起身活動身體,以調節身心平衡,克服膩煩感。從這方麵來說,讀書報又遠優於看電視。
有比較才有鑒別。明確了看電視與讀書報的利與弊,為了孩子的成才,家長應該正確引導他們處理好看電視與讀書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