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了吧!”
“我不會忘記叔父和六個堂兄弟的慘死。此仇不報,何以為人?我孫恩願繼承叔父遺誌,高舉義旗,吊民伐罪,推翻東晉王朝,改天換地,替天行道!”東晉孝武帝時,孫恩的叔父孫泰為五鬥米道教主,他在民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民眾敬之如神,教徒分布南方各地。在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孫泰見天下起了戰事,以為東晉王將來傾倒,於是就煽動百姓,私集徒眾,謀劃起義。後來,孫泰和六個獨生子都不幸被晉簡文帝司馬道子誘斬。隻有孫泰的侄兒孫恩逃到海上。
知識放大鏡
五鬥米道:即東漢的太平道,東漢後期以來,五鬥米道在民間廣為傳播。
“我等願追隨孫將軍起事。生死與共,禍福同享!”
“我等願追隨孫將軍!”礁石下的人人山人海,齊聲高呼,個個舉起鐵拳,目光如電,帶著他們的仇恨,要將風雨飄搖的東晉王朝擊個粉碎!
就這樣,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五鬥米道徒共同推舉孫恩為首領,孫恩和盧循聚集逃向海島的五鬥米道徒百姓,在海上起事反晉!
江南八郡的農民聞風響應風從,不到十天,起義隊伍就擴充到了幾十萬人!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對東晉朝廷不滿,希望能在起義軍和官軍的對峙當中漁利的江南地主。
孫恩自稱“征東將軍”,率領起義軍占據了東海的一些島嶼,頻繁襲擊沿海各郡,專門打劫官府和富豪,他們殺戮東晉的郡守縣令,對世族官僚嚴懲不貸,先後殺死了包括吳興太守謝邈、永亮太守謝逸、嘉興公顧胤,南康公謝明慧等在內的東晉官僚,建立起了起義軍的地方政權。
“我孫恩還有何顏麵存活於世?”——孫恩兵敗赴海自沉
孫恩占據海島,前後四次起兵反晉。
“聽說朝廷現在又在征兵,他們隨意擴大樂屬範圍,百姓們敢怒不敢言哪!”晉隆安三年十一月,朝廷下令征發浙江東部已免除奴隸身份成為佃客的廣大農民(即所謂“樂屬”)移置京師當兵。在征發過程中,官吏侵犯了許多不是“樂屬”的一般農民,引起了吳(今蘇州、杭州一帶)、會(會稽治今紹興,即今浙江錢塘江以東地區)等地百姓的嚴重不滿。
“我們趁機殺出海去,去解救他們吧!”
“正合我意,這樣,我們的力量會不斷壯大!”借此機會,孫恩率領部眾從海島登陸,攻下上虞,殺死了上虞縣令。
“我是道教徒啊,請求你們饒了我吧。”襲擊會稽時,會稽內史王凝之哀求道。
“你平時作惡多端,要饒恕你,問問大夥答應不答應?”
“殺了他!”
“殺了他!”
最終,孫恩堅持將會稽內史王凝之斬首示眾。
聽說會稽內史王凝之和上虞縣令被斬首示眾,一時大快人心,江、浙等江南八郡民眾紛紛起義響應。
晉隆安三年十二月,朝廷急派世族謝安之子謝琰和淝水之戰的功臣、輔國將軍劉牢之前往鎮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立即撤回海島!”當謝琰、劉牢會兵渡過錢塘江口之後,為保存實力,孫恩率20萬起義軍乘海船退回了海島。
“如今謝琰剛剛被任命為會稽內史,都督五郡軍事。聽說他口出狂言,將我等視為烏合之眾,現在,正是出兵的好時候,正所謂驕兵必敗!”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四月,東晉以謝琰為會稽內史,都督五郡軍事,孫恩乘其新任麻痹之時,率水軍從海上登陸,殺至浹口(今寧波甬江口),入餘姚、上虞,再攻會稽,擊斃謝琰及其二子。
謝琰死後,東晉朝廷大為震驚,即遣冠軍將軍桓丕才、輔國將軍孫元佟、寧翔將軍高雅之,統領各路兵馬,圍剿孫恩起義軍。同時,又命吳國內吏袁山鬆鎮守沿海,在滬瀆(今上海)築起防禦工事,以防孫恩進犯。
隆安四年十一月劉牢之奉命進攻義軍。
“如今官軍勢大,我們還是退回海島為上策。”孫恩詳細分析了形勢,果斷地再次退回海島。
得到消息,劉牢之立即加強了海上防備,以防孫恩水師進犯。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春,孫恩第三次起兵,他親率聲勢浩大的水師於近海航行400餘裏後,突然進攻滬瀆(今上海)。然後率水師10餘萬人,樓船戰艦千餘艘,溯長江而上,占領了建康(今南京)的門戶丹徒,直逼東晉王朝的首都建康!
劉牢之急令部下劉裕在海鹽截擊。
劉裕與孫恩會戰於丹徒蒜山(今鎮江西三裏),孫恩戰敗後,退至山上,重又整頓船隻,準備直搗建康。
這時義軍中戰船的數量以及種類都很多。除了有高大的樓船外,還有起四層、高10餘丈的“八槽戰艦”,這在當時是一種新型戰艦。此外,還有其他各種船隻,如飛雲船、蒼隼船、金舡、飛鳥舡等。這些船隻溯流而上,卻可惜遇到了逆風,轉動不靈,航速受到了影響。加之建康防守嚴密,因此未能攻下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