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殿裏一組十八羅漢朝觀音的塑像和現實生活中的人體大小相當,大部分呈坐式,位居觀音兩廂。匠師們在塑造羅漢群像時,巧妙利用了觀音坐東朝西和南北兩牆所形成的兩個直角的空間對應關係,有意讓這些羅漢的神態、目光、舉手投足產生交融互動的情景,活躍了殿堂氣氛,也平添了生活的情趣。羅漢堂空間狹小,無法如數塑造出十八尊羅表現手法,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人們對羅漢堂的想象空間。這些手持各種法器的羅漢衣紋、肌膚細膩逼真,胖瘦高矮形象傳神。匠師通過彩塑藝術把羅漢在觀音麵前恭敬朝拜、不便輕言,卻又按捺不住喜怒哀愁和欲言又止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成為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千佛殿與菩薩殿建築相同,建在從釋迦殿通往大雄寶殿的二進院裏,東、西對稱布局,外觀也無驚人之處。然而一旦踏進殿內,如同真的來到了佛國梵境,頓時被鋪天蓋地湧上前來的群仙聚會盛況所震撼。兩殿空間原本不大,卻分別塑有五百多尊菩薩。沿牆四周,自下而上分成五到六層,運用懸塑技法排列著千姿百態的菩薩佛像,令人目不暇接。他們衣紋飛舞,滿壁生風,或拱手迎客,或對坐講經,或成對渡海,或獨駕祥雲,前呼後擁,就連殿宇梁架上的菩薩懸塑也如飄逸的飛天,騰雲駕霧,淩空而降,眾星捧月般地拱衛著主尊圓雕觀音菩薩,帶給人們意蘊深遠的想象空間。
千佛殿的觀音塑像瀟灑自如,一改結跏趺坐的常規造像手法,取其袒胸露臂、單腿偏坐姿式,塑造出一付超然神態,真是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絕!她以中國女性為創作原形,體態柔美,儀容清秀,眉似彎月,口若櫻桃,鼻梁隆起,二目微睜,顯得格外嫻靜。塑像呈坐勢,左腿下垂,足踏蓮葉,身體隨之稍稍向左傾斜,整個重心落在了左臀上,由左臂支撐全身。她右腿曲蹲寶座,右腳拇指微微上翹,右臂悠閑自得地搭在半曲的膝蓋上,恍若真的有一窈窕淑女坐在那裏養神小憩,隨時呼之欲起。
與觀音菩薩的塑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站立在她右側的護法天神韋馱。韋馱塑像高1.6米,身穿將服甲冑(zhòu),首頂獸形頭盔,左手緊緊握拳,右手橫持金剛杵,挺胸張臂,怒目圓睜,飄帶飛舞,戰袍臨風,渾身充滿張力,威風凜凜,叱吒風雲,一副明代勇猛武士的形象。不但如此,古代匠師還有意把這尊武士塑像的胸部、腰部和臀部塑造成扭動的S狀,讓身體形似一張拉滿的弓,並且使目光注視的方向與頭部轉動的方向略錯一個角度,慢一個時差,於是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強烈動勢,仿佛一觸即發。把極富動感的韋馱塑像和嫻靜自在的觀音塑像組合在一起,一坐一立,一高一矮,一張一弛,一靜一動,陽剛之氣和陰柔之美在誇張的對比下美輪美奐,求得了和諧統一。韋馱彩塑也因高超的藝術成就,被美術界譽為“全國韋馱之冠”。
菩薩殿的千手觀音塑像同樣是一件稀世之作。造型采取了赤足雙跏趺坐蓮台的姿勢,頭頂天冠,耳戴環飾,胸佩金色項圈,身披天衣飄帶,右手置於胸前作吉祥手印,左臂微屈,掌心向上,拇指與中指上翹,其餘三指伸開,儀容豐滿端莊,神態恬靜嫵媚,慈眉善目裏透著普度眾生的博大情懷。在觀音菩薩的背後塑有12對姿態多變的手臂,手裏分別托著日、月,持有金輪、傘蓋、蓮花和弓、劍、刀、戟(jǐ)等不同法器,象征法力無邊。手臂交錯呼應,上下左右構成扇形環狀,極富動感韻律,將這尊千手觀音菩薩烘托得美妙絕倫。
雙林寺是中國彩塑藝術的殿堂,在數以千計的彩塑作品中,奉祀的神祇相當廣泛,從武聖關公、土地神、送子娘娘、乳母娘娘,到接生婆、“引孩兒先生”和供養人,無所不有。甚至也不乏表現明代庶民生活的佳作,將各種神祇人格化、市俗化,使人神和諧共存,是明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