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受益終身01(2 / 2)

③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利於培養青少年樹立偉大的愛國思想。偉大祖國的悠久文化和建設成就值得我們驕傲,曆史偉人的奮鬥事跡值得我們努力學習,每一個祖國的公民都要忠心愛國,從小就要立下報國的誌向。

④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利於培養青少年從小尊老愛幼的美德。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青少年應該從小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關心老人關心他人,樹立愛心,建設和諧家園。

⑤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利於青少年修美德。勤儉節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幸福生活,好好珍惜。讓青少年深入感受節儉的意義,從小樹立節儉的良好習慣。

總之,良好的習慣有利於加強青少年集體榮譽感,幫助青少年從小就樹立強烈的責任心,學會關愛他人,互幫互助,讓每個孩子都明白集體的榮譽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青少年應該從小就培養良好的習慣,在每一天的不斷學習中積累點點滴滴的進步,為明天的輝煌打下堅實的基礎。

怎樣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健全的人格,而培養健康健全的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青少年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通過培養良好的習慣來締造孩子的健康健全的人格。那我們到底怎樣來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呢?

要抓住教育孩子的關鍵期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很關鍵時期。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最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如果養成的良好習慣,孩子可以終身受益;如果這個時期養成了壞習慣,就有可能終身受害。因此,抓住關鍵期對孩子進行習慣的培養,是重要的一個途徑。

例如,當孩子第一次罵人的時,他並不是道德思想上的驅使,隻是覺得好玩。這時候,如果孩子觀察到自己的父母或其他的成人對自己行為反應態度是冷淡嚴肅的,孩子內心就會明白:“大人不喜歡我這樣的行為。”由此,他會減少這樣子的行為。如果這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反應態度是讚揚、誇獎或者高興地笑等,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成人喜歡的,所以他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次數,從而就會養成不良的習慣。因此,父母一定要抓住教育的關鍵期來幫孩子培養好習慣。

培養好習慣,糾正壞習慣

對於父母來說,不僅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更要糾正孩子養成的不良習慣。因為壞習慣一旦被養成,就具有自然習以為常的驅動力以及心理慣性,有時候就算沒有外部的條件,也同樣可以做出習慣行為。許多孩子往往心裏明知道自己有不良的習慣,但是就是控製不住自己而重複不良的習慣。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來抑製和糾正壞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走進一間屋子,砰的一聲把門推開;喉間一口痰上來了,噗的一聲吐在地上;這些好像是無關緊要的事,但這既影響他人學習和工作,又可能傳播病菌,一旦習以為常,就成為一種妨害他人的習慣。” 妨害他人的習慣是十分可惡的,惡劣品質形成的一般是從妨害他人的習慣開始的。如果一個人不在乎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不懂得如何去愛護他人,一切習慣都偏向妨害他人的傾向,就極有可能將來成為一個惡人。

好習慣要在實踐生活中培養

習慣成自然,在實踐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就需要要不斷地身體力行,使習慣轉變成自然。陶行知先生很重視在做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即在實踐生活中養成習慣。他曾經在《教育的新生》中寫道:“我們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獲。”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的時候,可結合孩子自身的興趣特點來培養,由淺入深,由短到長。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在一朝一夕,貴在持久堅持。

一位細心的母親觀察兒子寫作業的時候,一會撒尿一會喝水,不到一小時來回地出去了四五次。這位母親看在眼裏卻沒有急於求成。不過她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開始前給孩子來了個提議:可以在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嗎?我看你寫作業時來回地出去三次完全可以解決的。孩子在母親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母親又提議可以再減少一次,孩子又非常輕鬆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依次逐漸地遞減,到最後孩子可以完全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了。這位聰明的母親不僅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的習慣,更重要的是方法得當並且保護了孩子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