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郭威起兵
不說柴榮從此以後就留在鄴都,回頭來再說趙匡胤,自從和柴榮告別之後,卻不知道柴榮發生了這許多事情,沿著關中道就直奔長安而去,他本來就生性好玩,陝西地界又是民風強悍,自古就愛出忠義豪俠之士,所以非常合乎趙匡胤的胃口,一路上結交了不少好友,柴榮臨走時送他的這三百兩銀子,倒確確實實派上了用場,隻不過行程就有點緩慢了,耽擱了大概兩個月,這才進入了華陰境內,隻需再走一天,便可以去那千古帝都長安城內了。趙匡胤看天色已經不早,於是就近找了一家客棧住下,吃喝完畢,天氣依舊炎熱,於是沒有回房休息,就在院子當中坐下,問小二道:“這華陰縣內可有什麼好玩的麼?我明天有空可以去耍他一耍。”夥計是本地人,聽到趙匡胤如此問,當即回答道:“客官若是急著趕路,那便沒有什麼好玩的,若是不急,倒可以去我們境內那華山去玩玩。”
趙匡胤聽他說得奇怪,便追問道:“我雖沒有來過陝西,但是也聽人說過華山險峻,天下第一,但隻要是山,便有人可以攀登,你口口生生說著急不著急,難道這華山竟是特別高,要爬上山再下來的話,需要很長時間麼?”
夥計急忙搖搖手說:“客官誤會了,這華山並不高,我們縣裏麵那些長年往來山上的挑夫,平常的一天可往返兩次,若是腳快的甚至可以往返三次。但華山的特點在於它的地勢險峻,普通人若是攀登一次下來,恐怕會腿軟腳疼,好幾天走不得路。所以我才有這麼一說。”
趙匡胤聽罷哈哈大笑說:“偏你這小二會唬人,想那爬山隻不過是走高路,隻要人能走得動,便可以爬上去。哪裏就會上去下來反而走不動路的。也罷,明天我就去爬一爬華山,讓你瞧瞧看,省得以後拿大話來嚇唬客人。”小二聽趙匡胤這麼說,陪著笑臉不敢頂嘴,隻是又說道:“客官盡可放腿一試,若是有緣能碰到希夷老祖,可讓他為客官算上一卦,看看未來吉凶。”趙匡胤聽他說得神秘便追問道:“這希夷老祖是何人?”
“客官,在這華山絕頂之上,有一個天然的洞口,叫做希夷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那裏麵住了一個得道的仙翁,名叫陳摶,自號希夷老祖。這位老祖得了仙法,能夠知道過去未來一切興廢之事。有些人曾經爬到絕頂之後,偶爾碰到此老祖,攀談之下,告訴了對方前途吉凶,結果無不靈驗。所以人人傳誦,可惜這得道之人究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後來有許多人,專程爬到華山上去找老祖,可是卻無緣見到;老祖也曾經說過,自己雖然能知道未來,但也隻能對有緣人講,盡管如此,每天上去抱著希望想碰到老祖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客官若是有緣,能碰到老祖,便可向他討一卦,絕對是靈驗的。”店小二說得活龍活現,趙匡胤聽著卻嗤之以鼻:“什麼老祖,估計又是一個騙子,住在華山頂上裝神仙吧。我若是上山碰不到他便罷,若是碰到了被我問出破綻來,瞧我不打破他的頭。”小二見他說的凶惡,不敢接茬,敷衍了事過去了,趙匡胤也回房休息,打算第二天攀登華山。
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便起身收拾好行囊,問清楚路途,直奔華山而去,隻不過二十裏路,趙匡胤騎馬而行,不到半個時辰便來到了山腳下,這個時候天光大亮,趙匡胤停下馬來,抬頭觀看,隻見前麵這座山仿佛是一塊巨石雕成的一般佇立在麵前,層巒疊嶂、峻石危峰,處處可見的是懸崖峭壁,在山上縱橫逶迤的是河流飛瀑,石頭山上卻也長著許多樹,從下朝上看去也是鬱鬱蔥蔥,有幾處山峰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又有幾處山峰仿佛如同被巨靈神從天上一斧斫下,竟然是光滑如鏡。又有許多深不見底的幽深穀道夾雜其中,看上去果然是險峻萬分。趙匡胤仔細看了半天,方才看見一條小路自山腳下蜿蜒,仿佛一條黃色的長蛇,纏繞在華山的腰上,禁不住失聲喝道:“難怪人們都說華山是天下第一險峻,果然是隻有一條道路可供攀登。”當即將馬寄存在山腳下的農家,自己收拾一下,補充好清水食物,便朝山上進發。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它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守著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的,它的曆史衍化可追溯到 1.2 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
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峰”。還有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 36 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係。 華山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後來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 20 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也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蕭引鳳”等。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於華山東峰 ( 亦稱朝陽峰 ) ,朝陽台為最佳地點。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 210 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麵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
這些都是作者自己說的題外話,卻說趙匡胤沿著山路朝上走,走了沒有多遠就有點氣喘籲籲了。因為這華山雖然海拔並不高,但是由於山體是由石頭構成的,所以在修築道路的時候就特別難,需要圍繞著山體修建,這麼一來,很短的高度也要走很長的路才可以到達。走了將近大半個時辰,趙匡胤這時方才相信小二所說的話,眼看著自己位置,就算是離最矮的北峰,恐怕也還得再爬半個時辰,已經累得快走不動了,突然看見前麵路上有一塊空曠的地帶,後麵是一塊大石,正好在這裏休息,於是連忙走過去,坐下來不停的喘氣。心裏盤算著說,要是按照這樣的速度,恐怕攀登上中峰之後,就無力下山了。華山之險既然已經領略,倒不如就此回頭下山,該做什麼做什麼去吧。這麼想著眼光四處觀看,卻一眼看到那塊大石上寫著“回心石”三個字,再仔細看下麵有一行小子,上麵寫著:“意誌不堅者,到此止步。”不由的激發了豪情萬丈,心想大丈夫空自胸懷天下,卻不能踏平區區一個華山,若是將來被人知曉,豈不要遭人恥笑。想到這裏,咬牙站起身來抖擻精神,繼續朝山上進發。
果然越往前走,山勢越發的陡峭,道路越發的崎嶇,翻越雲梯時,那山勢直上直下,非得一口氣爬上去才有地方休息;經過擦耳崖時,道路狹窄,隻得將自己的身體緊貼著山體,一步步的朝前挪動,若是有一步閃失,便是萬丈懸崖;千尺幢處道路宛如一條大蟒的身體,人不能直立行走,隻得低下頭半蹲半立的朝前走;百尺崖處抬頭隻能見一線天,還有一塊巨石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天而降,就懸在自己頭頂,風一吹還晃晃悠悠,似乎馬上就要掉下來,所有經過此處的人都想加快腳步,可是道路崎嶇不能快行,隻得戰戰兢兢的朝前挪動;最凶險的還是那鷂子翻身,手腳並用也不能攀過,隻能將身體爬在山體上麵,勉強才能翻身上去。就這麼過了兩個多時辰,方才來到最高的南峰落雁峰,南峰是華山的最高主峰,也是五嶽的最高峰,傳說是因為回歸大雁常在這裏落下歇息。峰頂最高處就是華山極頂,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絕頂而引以為豪。曆代的文人們往往這裏豪情大發,賦詩揮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給後世詩文記述頗多。峰頂摩崖題刻更是琳琅滿目,俯拾皆是。馮贄在他的《雲仙雜記》中記述唐詩人李白登上南峰感歎說:“此山最高,呼吸之氣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攜謝眺驚人句來搔首問青天耳”。宋代名相寇準寫下了“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的膾炙人口的詩句。落雁峰周圍還有許多景觀,最高處有仰天池、黑龍潭,西南懸崖上有安育真人龕、迎客鬆等。一側還有一個稍微矮一點的叫做鬆檜峰,稍低於落雁峰,而麵積大一地落雁峰。峰頂喬鬆巨檜參天蔽日,因而叫鬆檜峰。華陰名儒王宏撰稱鬆檜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宮,是華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廟。因廟內主殿屋頂覆以鐵瓦,也有稱其鐵瓦殿的。鬆檜峰周圍許多景觀,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門、朝元洞、長空棧道、全真岩、避詔岩、鷹翅石、楊公亭等。
卻說趙匡胤來到華山極頂,頓感天近咫尺,星鬥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綿,盡收眼底,使人真正領略華山高峻雄偉的博大氣勢,享受如臨天界,如履浮雲的神奇情趣。不由得心情氣爽,坐在山峰正打算休息一下便要下山時,突然天空中刮起一陣狂風,四麵的雲彩都被吹了過來,就在自己的頭頂上聚集,隨後竟然下起了一場大雨。這下把趙匡胤弄得萬分狼狽,連忙站起身來四處觀看,想看看是否有什麼地方可以躲雨,可巧就看見南麵的山坡上有一個岩洞,看樣子可以避雨,當即跑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個天然洞穴,連忙一頭鑽了進去,將身上濕了的衣服脫下,晾在當地,眼望著外麵的天色,心想看樣子一時半會也停不了,不如我先在這裏睡一覺休息一下好了。想到這裏,便整理出一塊地方,倒頭便睡。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突然聽到身邊有人說話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原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在自己身邊已經坐了兩個人,正在那裏下棋,一個是中年老道,身穿灰色道袍,手持拂塵;另外一個卻是個邋遢老頭,頭上歪歪插著一根筷子做發髻,身上的衣服破爛不堪,油汙滿身,一隻腳穿著鞋,另外一隻卻是赤足,也不知道究竟是把鞋丟了,還是壓根就沒有。最埋汰的是,一隻手拿著棋子在下棋,另外一隻手卻不停的在那隻赤足上扣摸,每次弄下一點汙垢來,還放到自己鼻子旁邊聞聞。趙匡胤心中不由的大是驚奇,那道人看他醒了過來,打個稽首說道:“我們二人相約在山上賭棋,沒想到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無奈隻得跑到這洞裏避雨,不想卻驚擾了公子的好夢,還希望您見諒。”
趙匡胤聽老道這麼一說,方才恍然大悟,連忙回禮道:“道長說哪裏的話,天雨誰也不能預知,況且這山洞並非我個人所有,進來避避雨又何不可?”那邋遢老漢卻根本沒有看趙匡胤一眼,隻是一個勁的催促老道下棋,老道抱歉的向趙匡胤點了一下頭,便轉回頭來聚精會神的下棋。趙匡胤閑的無聊,本來想和對方聊聊天的,可是看人家兩個都沒有這意思,隻得百無聊賴的湊到兩個人旁邊,也席地而坐看他們下棋。看了一會,不由得暗自搖頭,心想這兩個人選擇在這高山絕頂下棋,自己還以為他們是什麼高手呢,可是看他們下棋這路數,分明就是初學嘛。那邋遢老漢看來還有點路數,這道人下得棋卻簡直就是臭棋簍子一個。看了片刻,眼看的老漢使了個舍車取將之計,道人卻渾然不絕,正要起馬踏車,由不住大喊一聲不要。道人一驚,仔細看了看局勢方才明白,於是回馬防禦;邋遢老漢這才抬頭看了趙匡胤一眼,雖然沒有言語,但是眼神憤恨,趙匡胤隻當沒有看見。等一會老漢又想誘使道人進攻之際,趙匡胤又出言提醒,過了一會,這盤棋被老道贏了,嗬嗬笑著向老漢伸出手去,老漢便從懷裏摸出一枚銅錢放在道人手裏,道人笑嘻嘻的收了。兩個人又重新開局,老漢故伎重施,老道卻渾然不覺,趙匡胤由不住又出言提醒,這盤棋老道又贏了,再次向老漢伸手出去說道:“今天我卻連贏兩盤,你該服氣了吧?”老漢不言語,照舊給了道人一枚銅錢,兩個人又擺開一局,還沒有開始下,老漢卻抬起頭對這趙匡胤說道:“紅臉的,你可認字麼?你看看那棋盤中間寫的什麼?”
趙匡胤低頭一看棋盤,隻見在楚河漢界之間寫著兩句話:觀棋不語真君子,看著多言是小人。剛才他隻顧看棋,倒沒有注意這兩句話,現在看老者讓他看這話,知道老者連輸兩盤,心中有氣所以遷怒於他,不由得哈哈大笑道:“對不住,我看二位下棋實在有趣,所以忍不住出言指點,不過看二位的棋藝,就算是垂髫小兒也能比你們略強幾分,倒不必如此計較。”老漢聽他嘴硬,更加惱火起來:“你這漢子真是不知好歹,我們這下棋卻不消遣,而是有賭注的,你若是下得高明,可來和我下一盤。”趙匡胤被老者一激,當即沉不住氣說道:“下便下,管你什麼賭注,我都可贏你。”老漢向對麵的老道一拱手道:“老道,你且讓開,我來教訓教訓這個狂妄無知之徒。”老道笑著說:“老漢你又犯了強脾氣了。”但是仍舊讓了開去。趙匡胤也不客氣,坐在當地,就和老漢對弈起來。
剛才他在一邊看老漢和老道下棋的時候,隻覺得對方的棋藝平平,他幼年時在東京,趙弘殷為了教他用兵之道,曾經教過他下棋,還曾專門為他請過東京的聖手來傳授棋藝,所以趙匡胤的棋藝可稱得上是精絕。所以也不害怕和老漢下棋,沒想到一坐到這裏,對方的棋藝突然高了許多,奇招怪著層出不窮,很快就殺敗了趙匡胤,笑著向他伸出手來。趙匡胤以為是自己輕敵所致,並不氣餒,也照著剛才對方的樣子,從行囊中翻出一枚銅錢遞給老漢,老漢接到手裏看了半天卻說道:“不成,你這賭注不夠。”趙匡胤一驚道:“怎麼不夠,你們不就是一盤一個銅錢麼?”老漢和老道都哈哈大笑著說:“你看著雖然是銅錢,但實際上卻不是,我們兩個嫌帶錢麻煩,所以約定以銅錢為記,這一枚銅錢卻是百兩黃金。”說著從自己的口袋中摸出銅錢來給趙匡胤觀看,趙匡胤接過來一看,果然在銅錢上以紅漆寫著“黃金百兩”的字樣,老道也將自己的銅錢翻出來,果然也一般無二。趙匡胤見狀不由的大吃一驚,嘴上卻不肯認輸:“出門在外,誰會帶著這許多銀兩,這樣吧,我們再來賭一局,這回的賭注卻以二百兩為注,若是我贏了你,前帳便一筆勾銷,若是我輸了,便欠你黃金三百兩如何。”老漢笑著說:“漢子你說話可要算數。”兩個人便擺開棋盤,重新開始廝殺,以趙匡胤的意思,剛才必然是自己大意輕敵,所以才會導致失敗,這一次打起精神,和老漢戰了個難分難解,但到最後還是老漢棋高一籌,趙匡胤仍舊落敗,心中感覺奇怪,更是激起了好勝之心,也不等老漢說話,便自己動手將棋盤整理好,意思要和老漢再來一盤,老漢這時卻不肯再和他下,嘴裏嘟囔著說:“自古道願賭服輸,你既然已經連輸兩盤,便應當將前兩盤的賭注先給我,若是不如此,這第三盤可沒法繼續下了。”趙匡胤輸了錢急著翻本,心中又不肯認輸,執意要和老漢繼續下,兩個人就此爭執起來,旁邊的老道這時候出來調解道:“老漢你不要著急,這漢子說的沒錯,誰出門在外也不會帶那麼多銀子,自然也不能立即給你,若是不和他下這第三盤,恐怕他輸的也不會心服口服。”轉頭又對趙匡胤說道:“公子身上若是沒有帶這麼多金子,卻也沒有太大關係,隻要給老漢寫個字據,寫明自己何年何月何時,曾經輸給老漢這麼多銀子便是。將來有錢的時候再奉還也行。”趙匡胤堂堂漢子,怎麼肯認這個跟頭,而且一門心思的想在第三盤上贏了老漢,這樣好把前麵的賭帳平了。所以反而提議把第三局的賭注加到五百兩,老漢聽了撇撇嘴道:“也不是我說你漢子,看你那樣子也不像有五百兩金子的人,你也不用拿這五百兩來哄我,這第三盤下也可以,隻是剛才我不見你賭注,隻和你口頭約定數目,這次卻斷然不能如此,我也不要你的銀子,你家裏可有什麼房產,什麼地皮,便和我立個字據,隻要你這盤輸了,你字據上的東西從此以後便是我的,你前麵輸的那三百兩金子也一筆勾銷,你看如何?”趙匡胤聽老者如此說,不由的一愣:“我家中有何房產,你哪裏知曉?若我說這華山便是我家的產業,以這華山作為賭注來和你賭棋,難道你也同意?”趙匡胤本意是戲弄老者,誰知道老漢一聽便兩眼放光道:“原來華山是你家祖業,既然如此,我們便以華山為注,你快快寫下字據,我們便來下棋。”趙匡胤心中好笑,心說這老者原來是個癡呆,這華山是無主之物,難道他竟然不曉得,不過既然如此,我便寫個字據,若是贏了,還能得不少彩頭,若是輸了,反正這華山也不是我的,便賣個人情又能怎麼樣?”想到這裏,便點頭答應,隻是三個人身邊都沒有帶的紙筆,沒有地方可寫,不由得為難題來。老漢卻急忙從地上撿起一塊石片說:“沒有關係,你便用這石片把話寫在華山石壁上也可。”趙匡胤心中好笑,問明老者姓陳,道人號大通於是拿起石片在旁邊的石壁上寫道:
東京趙匡胤,為因無錢使用,情願將華山一座,賣與陳姓,言定價銀三百兩。永遠為陳姓之業,並無租稅。恐後無憑,石山親筆賣契為證。中人大通
在下麵龍飛鳳舞又寫了趙匡胤三個字,道人也過來寫了大通二字,輪到老者,將趙匡胤的語句仔細看了一遍,便也在後麵寫了自己的名字,趙匡胤也無心看他寫的什麼,隻是拉著他來下棋,沒想到這盤竟然輸的更快,不到二十個回合,便被老漢襲取了中營。趙匡胤還在瞠目結舌之際,老漢和道人卻已經起身,哈哈大笑著說:“沒有想到今天從趙匡胤這裏贏了這麼一片好風水。”趙匡胤這時才覺得事情似乎哪裏有點不對勁,他急忙湊到石壁上去看,剛才還是淺淺寫在石壁上的字,現在已經仿佛被刻上去一般。再看老漢的簽字,原來是陳摶二字,忍不住大吃一驚道:“原來你便是陳摶老祖,不知為何要戲弄在下?”
陳摶連忙搖手道:“君子無戲言,你既然已經將華山輸了給我,這華山以後便是我陳摶的產業。就算你趙匡胤以後能身登大統,普天之下都是你的土地,這華山卻還是我的,永遠不會繳納賦稅的。”趙匡胤開始還以為陳摶隻不過說笑話,可是後來他做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陝西地界的人卻稟報說,華山不納賦稅,當地官吏去收稅,陳摶反而引他們來觀看當年趙匡胤親筆所寫的字據。趙匡胤聽了也隻能自認倒黴。
當下趙匡胤恭恭敬敬向陳摶施禮:“我聽說先生能知過去未來之事,希望先生能為我指點一下前途。”陳摶老祖笑著說:“我看你的相貌,富貴非常,隻要再等待一段時間,自然就能青雲直上,等到後漢滅亡,後周建立之時,便是你開始發跡了。你兄弟柴榮和你一般富貴,但你卻要承繼他的江山。話就說到這裏,大郎你趕快下山,也不要去長安遊曆了,趕緊找個地方開始你的事業吧。”說著陳摶和大通兩個人飄然而去,隻留下趙匡胤一人在這裏茫然若失,不知道陳摶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後人根據這段傳說,在這個地方修建了一個下棋亭,至今仍然矗立在華山絕頂上。
趙匡胤見陳摶和大通都已經走了,雨也慢慢的停了,於是自己一邊思考著一邊下山,回到了華陰縣城,左思右想陳摶老祖所說的話,雖然有點荒誕,但畢竟是心裏激動,本來決定要去長安逛逛的,現在下了決心,立即返頭到鄴都去,他這一路上做過來,早就聽人說過鄴都郭威正在招兵買馬,托言說是防禦外敵,其實就是充實自己的力量。聽陳摶老祖之言,似乎這後漢很快就要滅亡,那看現在朝中的這些文臣武將,能夠有實力來奪取江山的,也確實隻有郭威一人了。想到這裏,他便下定決心要到鄴都去投軍。第二天早晨起來,先找華陰縣內的木工,把自己一直攜帶的那根棍棒處理一下,雕刻些花紋之類。那木工抓起棍棒看了兩眼,便驚喜的叫道:“不知道客官從哪裏得來的這件寶貝。這可不是普通的木頭,這木頭自來不生長在中原,隻有向西北方向走,那裏有一座火焰山,那個地方氣溫異常,向來有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一說,偏偏就在這個地方才有這種木頭生長,名叫火焰木。因為氣溫反差太大,加上沙漠缺水,所以能長到如此高度和粗細實在是罕見。我從來也隻是聽說有這種木料,卻從沒有見過,據說它不怕火燒,不怕水浸,而且比普通的生鐵還要堅硬。客官若是要在上麵雕花,我從來沒有試過,唯恐給你弄壞了,倒不如我找人給你在上麵畫點花紋好了。”趙匡胤雖然一直覺得這根木棍比較趁手,倒從來沒有想過有這許多講究,開始還以為木工在胡說八道,可是木工用刻刀在上麵劃了幾下,果然隻有淺淺的幾道印痕;又試探著把木棍的頭放進火裏片刻,果然也沒有絲毫損傷,隻是表皮顏色稍微有點加重。木工看到這個反而有了主意,於是先用清油在上麵繪了一條盤龍,然後再用蠟燭沿著盤龍的紋路一點點燒過去,經過了將近三個時辰,才把上麵這條龍燙出來。趙匡胤拿起棍子來一看,果然稱得上是活龍活現四個字,非常高興,重賞了木工,把蟠龍棍背在身後,便縱馬朝鄴都方向而去。
一路上也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過了十餘日,這天趙匡胤終於來到了鄴都城,果然看見城門口就貼著招兵告示,上麵寫著隻要是想投軍的,便可以直接到教軍場報名,然後展示武藝,根據才能的不同,分別編入不同的兵種,如果是特別優秀的,可經過鄴都參軍柴榮的審核,直接成為郭威的親軍。趙匡胤看著柴榮的名字心想,這參軍倒是和我那大哥一個名字,可惜一個是陣前廝殺的英豪,一個卻隻是四處奔波的商人。根本沒想到這個柴榮便是他那四處奔波的大哥。當即下了馬牽馬進城,問清楚教軍場所在的位置便走了過去。
校場內人山人海,來投軍的人絡繹不絕。在那個時候,當兵吃軍糧對很多平民老百姓來說,也是無奈之舉。而且戰火紛飛,自己的家園保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受到侵犯,這也激勵著很多青年漢子前來投軍報效。趙匡胤來到教軍場內,先到報名處報了自己的名字,對方便讓他說說都會什麼武藝。趙匡胤哈哈大笑道:“我自幼習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你若不信,我來給你看。”說著先從身後抽出自己的蟠龍棍,耍了一道;又從旁邊的武器架上隨手抓取武器,都非常熟練,把登記報名的人看得目瞪口呆,連聲說道:“兄弟不要耍了,你這般武藝,就不需要去普通兵種了,直接去親衛軍中吧。“說著寫了一個條,遞給趙匡胤,讓他直接去親衛軍那裏報名,趙匡胤辭謝而去,直奔教軍場的西北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