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梟雄錄08(3 / 3)

趙匡胤在中軍大帳穩穩坐著,雖然知道高懷德的本事,但是還是有一點擔心,不過他的擔心很快就被勝利衝抵了。探馬們接二連三進來報告。高懷德在外麵迎戰遼兵,對方陣營前後排上了五員大將和高懷德作作戰,但最終都是高懷德贏了,對方的將領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捉,還有的被嚇跑了。現在契丹那邊的高訓看看實在沒有人可以派上來了,正在親自出馬和高懷德激戰。趙匡胤聽到這裏,唯恐這個高訓厲害,高懷德有什麼不測,於是帶領其他將領從帳中出來,一直來到陣前觀看。就看高懷德和高訓兩個人戰的正是酣暢淋漓的時候,高訓能夠當上契丹的主將,也決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戰勝的對手,兩個人一個好像獅子搖頭下山崗,一個好像狻猊擺尾尋猛虎,戰在一起正是難分難解。不過趙匡胤看了一會就知道,高訓雖然能擋住高懷德一時,但絕對不能夠持久,想到這裏,吩咐左右把鼓給我來擂響,為高將軍助陣。

後周這邊的助威鼓一響,高懷德就知道這是趙匡胤出了陣前來觀看了,於是更加抖擻起精神,把那一杆長槍舞弄的好像風車一般。高訓逐漸支持不住,那邊的北漢主劉承鈞看見勢頭不好,如果再這麼打下去,恐怕過一會高訓也要把這條命留在陣前了。這高訓可是契丹的主將,是契丹的父皇帝給自己派來助戰的,若是他就這麼死在陣前,那契丹兵肯定也不聽自己的指揮,而且契丹皇帝也會大發雷霆的。千難萬難,也得先把他救回來。想到這裏,他在自己這邊的陣營裏左右觀看,想要找個人去救高訓。突然把眼光落在了丁貴的臉上,知道丁貴向來足智多謀,而且箭術如神,於是連忙喝道:“丁貴,你趕快想個辦法把高將軍救回來。”

丁貴在隊伍裏觀看了很長時間,心裏麵暗自驚奇,心想要是對方都和高懷德這樣英勇,這仗可沒法打,他也早就看出高訓支持不了很長時間,一直在想怎麼能幫助一下他。聽到劉承鈞現在讓他想辦法,於是回答道:“陛下,這高懷德好像凶神下凡,我看眾將誰也抵敵不住,我還是在這裏射他一冷箭,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高將軍自然會趁機跑回來了。“說道這裏,他從背後卸下弓箭,張口搭箭在手,瞄準高懷德的麵門,颼的就是一箭。高懷德雖然在力戰高訓,但是一直在注意著周圍的情況。眼看從對方的陣中射出一支冷箭,不慌不忙,用槍頭輕輕一撥,便把箭矢撥落在地。高訓趁著這個機會,撥馬轉身就朝回跑。趙匡胤開始見對方突然使用暗箭,還非常擔心高懷德的安危。見他安然無恙才放心下來,這時將帥旗一揮,喊一聲殺。後周的軍隊如同猛虎下山一般朝著契丹兵就衝了過去。契丹兵已經連敗五仗,現在又見主將敗回,後麵的後周軍隊又惡狠狠的衝鋒過來,都是心無鬥誌,四散奔逃。劉承鈞和高訓知道不能抵擋,各自引兵後撤,趙匡胤領人在後麵緊緊追趕,追了一陣,看對方已經走遠,也不願意輕軍冒進,於是也鳴金收兵,回到營中休息。

這一仗高懷德一人便勝了六員將,契丹兵損傷了幾千人馬,趙匡胤給高懷德記了頭功一件,當晚全營慶功,歡聲雷動。韓通也從城中過來祝賀。

劉承鈞那邊就沒有這麼高興了,兩路軍馬回營後都是垂頭喪氣,不知道明天該不該出戰,高訓更是過來發了一通牢騷,意思是埋怨北漢隻顧觀戰,也不出一員將去上陣,結果弄得自己連敗五陣。劉承鈞也隻得百般勸說,說自己這邊更沒有什麼可用之將。等到勸走了高訓,丁貴卻不幹了,跑道劉承鈞麵前說:“陛下,你當著這麼多將士的麵,居然給契丹人說我們沒有用,這讓我們如何受得了?這樣吧,我看對麵的趙匡胤高懷德,都隻不過是勇猛而已,不過打仗最重要的還是用計。我現在這裏就有一計,雖然不能讓他們喪命,但是可以將他們困住,隻要將他們圍困起來,那我們就可以慢慢的攻打潞州。陛下你覺得這麼樣?

劉承鈞大喜說道:“丁將軍,你且說說看有什麼計策可以困住這趙匡胤和高懷德呢。”

丁貴說道:“從我們這裏再往北走,有一個地方叫做盤蛇穀,裏麵地勢複雜,路途崎嶇,隻有一條小路可以出入,陛下你可以先派一隊人馬守住兩邊的穀口,等到明天出去交戰的時候,必然是打不過他們的,到時候且戰且退,一直退進這盤蛇穀中去,後周軍隊見我們逃跑,肯定要前來追趕,等到他們全部進入穀中的時候,後麵穀口埋伏的兵丁,便從山上推下石頭,把穀口堵死。趁他們愣神的功夫,我們沿著小路出了穀口,前麵的兵丁也把另外一個穀口堵死。到時候他們便被困在這穀中,而我們隻要嚴防穀口,不要讓他們衝出來就可以。時間一長,沒有了糧草,不要管趙匡胤還是高懷德,都是必死無疑。”劉承鈞聽了以後,立即命令一隊軍士,按照丁貴所說前去埋伏,同時也定好了明天對付趙匡胤的計策。

第二天丁貴和高訓又領著兵前來迎戰,高懷德也出列請求再次出戰,趙匡胤同他說:“懷德,昨天你連贏六陣,對方不僅沒有嚇破膽,反而還來叫陣,依我看是他們定下了什麼計策,想要誘使我們出戰,你在外麵對陣的時候,要加意提防,免得中了敵人的奸計。”高懷德領命而去,到了陣前,先是高訓出戰,打了幾十個回合,撥馬便跑,高懷德打的正起勁,哪裏還記得趙匡胤所說的話,催馬便追。後麵的兵丁自然跟著主將往前衝殺。走了一會兒,丁貴又上來擋住去路,殺了也有十幾個回合,抵擋不住,調頭就跑。高懷德又驅軍追趕,就這麼打打停停,高訓和丁貴漸漸的把高懷德引到了盤蛇穀口。眼看著北漢軍隊進入穀中,消失無蹤,高懷德也把長槍一舉,命令將士們和他一起衝進穀中,旁邊有幾個老兵提醒說:“將軍,看這個穀口的情況,隻怕裏麵地勢險峻,我們要是貿然衝進去,他們把兩邊的穀口堵了,我們可就出不來了。”高懷德笑著說:“我雖然年輕,但是也知道一點兵法,就算這是他們的誘敵之計,可是前麵是北漢的皇帝和契丹主將,如果他們堵住穀口,那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困在穀中,對他們有什麼好處,所以,隻要我們緊緊追著他們,他們便不能如此簡單的困住我們。”畢竟他是將軍,兵丁們勸說不住,隻得隨著他衝入了穀中,本來一直在緊緊咬著前麵逃兵的尾巴。可是等到後周軍隊全部進入穀中的時候,這邊的山穀口埋伏的北漢兵丁,突然將早已準備好的石頭退下山坡,瞬間就把穀口封鎖。你想那人的天性,一碰到事情的時候要仔細打量。眼看著上麵在堵塞穀口,兵丁們都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還有沒有希望衝出去。就這麼一耽擱的功夫,劉承鈞和高訓也從另外一個穀口逃了出去,命令軍士們把這個穀口也堵死。高懷德突然聽到另一麵也傳來隆隆的響聲,禁不住麵如死灰,突然想起趙匡胤臨走時和他說得話,後悔的一直歎氣說:“哥哥說的不錯,可惜我沒有聽,現在被人困在這穀中,隻有等待援軍到來了。”

連忙派兵士沿著山穀去探查一下形勢 ,看看有沒有辦法能走出穀去。軍士們回來報告說,山穀裏崎嶇不堪,地勢險峻,兩邊都是懸崖,瞧這個樣子,在穀中是肯定不能走出去的,隻有那一條被堵死的小路,但是上麵都有北漢兵士,手執弓箭和硫磺火石,如果要強攻,恐怕也是死路一條。高懷德聞聽軍士們這麼說,也沒有什麼辦法,隻好找個地方休息。他們上陣出戰,自然沒有攜帶多餘的糧食,讓軍士們就穀中尋找一下,看看有什麼可以吃的東西,以備將來被困時間一長,沒有東西可吃。兵士們找了一圈說,穀中常年不見陽光,所以沒有植物生長,也沒有飛禽走獸,反倒是瘴癘橫行,剛才不少軍士都暈過去了。高懷德也沒有什麼辦法,隻得在此等候消息。

趙匡胤得到消息的時候,正在大帳中端坐,聽到探馬回報說,契丹兵連連敗退,高將軍已經率軍追趕去了,就知道高懷德中計,連忙出了營帳,飛身上馬,想要喚回高懷德,不要中計敵人的奸計。可是他率隊趕來的時候,已經晚了一步,眼看著北漢兵把穀口堵住,自己想往前衝,也被上麵射箭攔阻。趙匡胤害怕高懷德在裏麵被困身亡,不顧一起的指揮軍隊朝著穀口發起了衝鋒,想要搬開穀口的雜物。可是那北漢兵已經牢牢占據了有利地勢,從上麵不停的射箭,或者朝下拋石頭,趙匡胤眼看自己的部隊傷亡慘重,也不能取得一點有效的成績,知道這麼做也不是辦法,隻好下令收兵回營。第二天卻不甘心,自己又領兵起來攻打穀口,結果又被北漢兵打退,白白折損了不少人馬。連續三天都是無功而返,想起高懷德和穀中的兵士,上陣打仗時隻不過預備了一天的食糧,現在已經過去三天,想必都餓得頭暈眼花,人事不醒。趙匡胤心裏這個急啊,可是又確實沒有什麼好辦法。

到了第四天的清晨,實在是心中有時睡不著,便起身在營中巡視,眼望著遠處蜿蜒的山脈,突然想起一件事來,心想既然是山穀,必然不止一條路,我如果能找出另外一條路來,豈不是就能解救出懷德兄弟來。想到這裏,猛然振奮起精神,命令軍士們去找幾個當地人過來,等到他們來了,便和顏悅色的問道:“你們可知道潞州城北的盤蛇穀,是不是另有小路可以出入其中。”幾個百姓聽說是盤蛇穀,都不停的搖頭說道:“要是其他山穀,可能還有別的路可以走,要說這盤蛇穀我們可都清楚,本來並沒有路,穀口兩側的人要往來,必需要翻越好幾座大山,繞好大的彎子才過得來,後來我們本地的一位先生,看到眾人行路如此不便,由他發起,每天我們城內城外的百姓都義務出工,最後才勉強把這條山穀中清理出一條道路來。這個都是我們當年親自參與過的,所以知道並沒有第二條路可行。”趙匡胤聽了以後心中更是煩悶,知道百姓們不會胡說,百姓們看他愁眉深鎖,知道他為裏麵困著的軍士發愁,於是又說道:“將軍如果著急,沒有什麼好辦法,我們看你不如叫那個修路的先生過來問一問,他雖然年輕,但是做事情非常穩重,而且性格堅韌,常常能做出什麼別人想不到的事情來。以前多少年,我們都認為這條穀是沒有辦法修路的,但是在他的發動下,隻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把盤蛇穀貫通了。這兩年他一直在盤蛇穀中和我們一起勞作,要說起對這個盤蛇穀的了解,那肯定是他最深刻。將軍不如叫他來問問。”趙匡胤一聽茅塞頓開,心想百姓們說道沒錯,既然這先生能在原來的亂石穀中開辟出一條路來,他必然知道這個山穀的整個形勢,說不定知道其他路也難說。想到這裏,連忙問百姓們說:“不知道這位先生怎麼稱呼?”

“這先生呀,和將軍您是本家,也姓趙,名叫趙普。他可是個怪人,以他的學識,就算是去府中作個幕僚也是綽綽有餘,可是他卻寧肯住在山上,每天自己在山上采藥,讀書,平時到城裏的集市上去換些生活物品。不過他為人相當好,我們許多人家都知道他學問好,寧願把自己的孩子送給他去教導,他也不收我們的錢。”百姓們都七嘴八舌的說道,說得趙匡胤也起了好奇心,於是讓百姓們做向導,讓自己的旗牌官立刻去把趙普請來。

沒有過了很長時間,旗牌官便來稟報說已經把趙先生請了過來,趙匡胤連忙出帳外迎接,見了趙普抬眼一看,隻見他麵帶微笑,精神十足,兩眼炯炯有神,雖然處在幾萬人的大營中,也是意定神閑,並沒有絲毫的慌亂。趙匡胤連忙上前見禮說道:“本來應該親自去拜望先生,隻是被皇上所派,前來此處征討敵軍,不敢擅自離開營盤,請先生見諒。”

趙普哈哈笑道:“趙元帥說的什麼話,你千裏而來,為的是解救潞州百姓於水火,隻要我趙普能幫上忙,你隻要說一句話,我便立刻前來,怎麼還敢勞動你去請我呢。你叫我來,必然是有事情問我,我定然知無不言。”

趙匡胤心中暗自佩服,最喜歡的就是這種爽快人,於是當即把契丹兵設計,在盤蛇穀困住了高懷德這件事情告訴了趙普,最後說道:“我聽說先生當年為了修路,在盤蛇穀裏麵整整呆了兩年,那你一定是最熟悉穀內的形勢了,不知道可有沒有第二條路可以從裏麵突圍而出。”

趙普搖頭說道:“不瞞趙元帥,這盤蛇穀內地勢複雜,就這麼一條路還是我和百姓們花了很長時間,才麵前趟成的。不過趙元帥你恐怕是著急救高將軍他們出來,所以一時犯了迷糊。你何必打問另外一條路呢,你應該是去打退駐守在穀口的契丹兵,隻要穀口沒有人,高將軍他們自然會清理道路走出來。”

趙匡胤苦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先生說的這些,我也想過,可是那契丹兵守在山上,山路崎嶇,馬兒衝不上去,要是派人朝上衝呢,他們在上我們在下,根本不可能獲勝。而且這山上也無路可行,我何嚐不知道繞路到契丹兵身後,便可以解救高懷德一行。可是當年這山上若是有路,先生又何苦發動眾人修建穀中的道路呢。”

“哈哈,這個將軍可就有所不知了,這盤蛇穀上的山峰並非是無路可行,隻不過太過險峻,所以普通百姓不敢經過,逐漸就荒蕪了,我當年探查這一片的形勢,曾經走過這條路。你隻要順著這條路上山,便可以直接去到契丹兵的身後,把他們趕跑,然後讓人清理穀口雜物,高將軍他們就可以脫險了。”趙普胸有成竹的說道。

趙匡胤聞言大喜,當即拿來了盤蛇穀的地形圖,趙普指著山脊說:“那條路就在這裏,已經多年沒有人走過了,今晚將軍讓將士們準備好,明天趙普親自領你們前去攀登。”趙匡胤大喜,當即任命趙普為帳前參軍,開始還害怕趙普拒絕,可是沒想到趙普竟然眉頭也沒有皺一下就答應了。第二天,趙匡胤親自領兵,趙普在前麵指路,讓羅彥威和張光遠繼續出戰,吸引契丹兵的注意力。另外的五千軍士,悄無聲息的來到了山腳下,趙普仔細觀看了一下周圍的山勢,終於找到了那條崎嶇小路,一行人慢慢的朝上爬,到了下午時分已經到了山梁上,趙匡胤命令全軍就地休息,飽餐戰飯,快到黃昏時,集中兵力朝前麵穀口的敵軍發起了進攻。

契丹兵白天又打退了羅彥威和張光遠領導的衝鋒,以為這下子安然無恙了,可是哪裏知道從身後突然殺出了後周軍隊,想到穀底都是自己的兄弟,這些兵士們個個拚命殺敵,那些契丹兵幾日來眼看後周軍隊無計可施,早就都放鬆了警惕,突然碰到這樣的攻擊,根本抵擋不住,好一點的命喪當場,差一點就在慌亂中摔下穀中去,屍首無存。戰鬥很快就結束了,後周軍隊牢牢占據了穀口的地方。趙匡胤便趕緊讓人朝穀中喊話,讓高懷德迅速領人從裏麵將穀口雜物搬開,羅彥威和張光遠早就知道趙匡胤的計策,這時候也帶著人從外麵開始挖掘。契丹兵雖然聽到遮麵喊殺震天,但是晚上天黑,也摸不清情況,不敢過來查看,隻是緊守營盤不出。

高懷德和兵士們在裏麵已經困了三天,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已經吃完,也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出去,正在那裏愁思滿腹。突然聽到頭頂上有人喊話說,趙元帥已經解了盤蛇穀之圍,讓他們趕快裏應外合,從穀中突圍。高懷德為人謹慎,害怕是契丹兵的計策,引自己過去趕盡殺絕,派了兩個探馬去查看情況,探馬喜出望外的回來稟報說,穀口果然已經被趙元帥占領,現在外麵正有人清理道路呢,這一下喜出望外,把所有軍隊都叫起來,也跑到穀口,參與清理,很快便開辟出了一條羊腸小道。高懷德領著自己的人馬從穀口依次走了出來。羅彥威和張光遠趕緊上前迎接,還好出了精神有點萎靡之外,並沒有其他事情,於是按照約定好的信號,擂了三通鼓報知山上的趙匡胤。趙匡胤這才放下心來,隻是晚上看不清路,雖然心中著急,也隻能等到第二天才下山去看望高懷德,幸好並無大礙,隻是穀中無糧無水,餓的全身無力,正躺在床上休息,見了趙匡胤忍不住滾下床來請罪道:“出營的時候元帥曾經提醒我加意提防,可是我貪功冒進,差點全軍覆沒在盤蛇穀,請元帥責罰。”趙匡胤看見他沒有事情,心裏麵實在歡喜,哪裏還想懲罰他,隻是要他好好休息。養好身體繼續上陣作戰。

卻說這邊的北漢隊伍,第二天早晨朝穀中一看,高懷德他們已經趁夜突圍,都是搖頭歎息,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動作。想到趙匡胤如此勇猛,而自己這邊卻沒有能夠抵擋得住他們的將領,劉承鈞忍不住仰天長歎,丁貴在一旁看著,知道劉承鈞是為將領發愁,突然想起一個人來,於是上前稟報道:“陛下不用著急,高懷德槍法精湛,是因為他父親高行周當年就是以一杆大槍縱橫中原,不過我北漢也有一員將領,槍法如神,號稱天下第一槍。不如把他叫過來,讓他和高懷德比一比槍法,說不定還有獲勝的希望。”

“哦,我朝也有這等勇將,究竟是誰,叫個什麼名字?”劉承鈞連忙問道。

丁貴恭恭敬敬的回答說:“這個人就在山後的並州居住,名叫楊繼業,又有一個稱號叫做楊令公,我年輕時候曾經在他的門下習武,知道他家傳的槍法如神,他有七個兒子,都是從小受他的教導,一個比一個厲害,若是能把他請來,也許能夠抵擋高懷德。”劉承鈞聞聽楊令公的名字,便一拍大腿道:“哎呀,要不是你提醒,我就忘了,我怎麼能把楊令公忘了呢,我父親臨死的時候,曾經和我說,在北漢境內的第一勇將就是這楊令公啊。”當即擬了一道聖旨,讓丁貴拿著便去請楊令公過來助戰。

這楊令公不是旁人,就是大家熟知的楊家將,後來他們家在宋朝抗擊契丹時大出威風,但是當年屬地卻在北漢境內,所以聽從劉承鈞的調遣。楊繼業祖籍太原,長得是麵如重棗,和關公一個模樣,相貌威嚴,身材魁梧,威風凜凜的一員大將。尤其要值得注意的是,世人都知道楊家槍天下無敵,但是楊令公本人卻是使刀的,在陣前殺敵無望而不勝。因此號稱金刀楊令公。在軍中都號稱他為楊無敵,從小就熟讀兵書,飽知戰法,滿腹謀略,臨戰時計策百出。他的夫人佘賽花,那就是大家更加熟悉的人物了,也是一個暢曉兵機,熟諳陣法的女中豪傑,雖然後來出入,都拿著宋朝皇帝賜給她的龍頭拐杖,但是年輕時候,卻使手使一個流星錘,不亞於普通男子。尋常的武將根本就不能近的了她的身體。佘賽花的父親本來是個綠林人士,在天龍山占山為王,向過往行人收取路錢。佘賽花也跟著她父親打家劫舍,是個女飛賊一般的人物。楊繼業年輕的時候,奉了他父親的命令去探親,路上就經過這天龍山,山上的嘍囉向他索要路錢,被楊繼業殺的大敗,當時佘賽花的父親不在山上,佘賽花便下山來會楊繼業。誰知道這一相見就配出了姻緣。佘賽花見楊繼業一表人才,武功出眾,打了半天就停手不打,反而邀請他上山做客。楊繼業也暗自歡喜佘賽花的美貌,還有她武功高強,於是親還沒有探,反而先在天龍山成了親。一對小夫妻成親以後,便勸說佘賽花的父親不要再做綠林強盜了,還是下山去做個普通百姓或者報效朝廷吧。佘賽花的父親聽了他們相勸,便從此洗手不幹了。楊繼業領著佘賽花回到家也稟明父母,他父母拉過佘賽花來一看,美若天上的仙女下凡,更難能可貴的是一身的好功夫,也是非常歡喜。後來父親兩個就在並州城繁衍生息,一共生了七個兒子,分別叫做楊延平、楊延定、楊延輝、楊延朗、楊延德、楊延昭、楊延嗣,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楊家七郎,另外還有八姐九妹等等,這幾個兒女,個個人才出眾,弓馬嫻熟,都有萬夫不擋之勇。就是楊家自己訓練的家兵,也是勇敢非常,所以當時大家都交口傳誦說並州楊家兵最為厲害。

楊令公這天正在府中和家人議事,突然聽到丁貴前來求見,想起和丁貴當年也曾拜在自己門下學習,後來聽說當了後漢的兵馬都統,不知道這次前來是要做什麼,連忙派人請了進來,丁貴見禮完畢,說明來意。楊令公連忙跪下接旨。丁貴宣讀了劉承鈞的旨意,要楊令公立刻點起兵馬和自己出發。楊令公恭恭敬敬的接了旨意,當即召集全府上下說道:“北漢陛下有旨,要我前去幫助潞州軍隊,我既然吃了北漢的俸祿,自然要為北漢盡忠,你們趕快下去準備,即刻點起兵將,我們立刻出發。男兒全部隨我上陣,女兒卻和母親在家。”眾人都聽命而行,下去準備了。楊業突然又想起一個人來,連忙派人把他也叫過來說道:“亮兒,你自從來到我家,便從來沒有離開過並州,這次我奉旨南下,你也一同隨軍前往,讓你出外見識一下,另外一個,也好順勢打探一下你父母的消息。”下麵這人大喜過望,立刻拜倒在地口稱感謝義父。

這個人便是楊令公的義子名叫楊懷亮,今年還不到十八歲,當年楊令公鎮守並州時,有一天外出巡視,見這個孩子在路邊哭泣,隻不過三四歲模樣,生的是虎頭虎腦,非常可愛。當時是石敬瑭割讓了幽雲十六州時期,大批的難民都從北方遷移到南方,所以很多人都在路上丟失了孩子。楊令公看孩子可憐,於是便帶回府中撫養,問他叫什麼名字,隻知道別人叫自己懷亮,至於父母親是誰,姓什麼叫什麼,家在什麼地方則一概不知。不過楊令公看他的衣著,知道也是軍中將領的後代,於是也加以教養。這孩子長到七八歲年紀時,已經是力大無比,楊家的其他兄弟都比不過他。楊令公是又驚又喜,於是精心傳授他武藝,說來也奇怪,你別看楊家槍天下聞名,但是楊家的那七個孩子,並不都是十分愛槍,反而更喜歡舞刀耍棍,隻有六郎在槍法上頗費心機,還算繼承了楊家槍的精髓。可是這楊懷亮卻不然,天生的愛槍如命,而且學起槍法來悟性特別好,很多時候連楊令公一輩子都沒有想到的槍法招數,便被它在不經意間使了出來。楊令公很是驚訝,到了這孩子十六歲的時候,已經是槍法如神,變化莫測了。楊令公非常歡喜,這麼多年來,他也一直在為這孩子打聽身世,但是世道混亂,象這種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時期太多,懷亮又根本沒有記得年幼時候的事情,所以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打探出楊懷亮的生身父母,這次便想讓他隨軍出征,一方麵是多點曆練,對他將來的成長有好處,另外便也是想再出去探聽一下身世。

當即領了一萬精兵,楊令公率領八個兒子,隨同丁貴立即出發,山後到潞州隻有半日路程,很快就到了駐地,見過劉承鈞,安營紮寨,準備明天出戰和後周軍隊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