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一看事情不妙,紛紛上前解勸,趙普這時開口說道:“懷德,你不要如此講話,我看這事情倒也沒有這麼難辦,我有一個辦法,既可以讓懷亮來我們這裏,也不至於讓你和老楊家恩斷義絕,不知道你們可聽得進去?”
趙匡胤連忙說:“先生你趕緊說吧,不看我們大家在這裏都急死了,懷亮他也不容易,若是不過來吧,這是數典忘祖,天下人人恥笑;若說過來就要和自己的義父為敵,那是知恩不報,也是愧為人也。你有什麼辦法就說,隻要是能解決這個矛盾就可以。”
趙普哈哈一笑說道:“那楊令公也是天下聞名的忠義之人,這次被北漢劉承鈞召來,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屬地在北漢管轄範圍之內。並不是要入侵中原,所以他來隻是助戰,而不是有其他目的。我聽說他生平最恨外族入侵,這次前來看到有契丹兵助陣,便不願意和契丹兵共用一個大營,而且數次在劉承鈞麵前上言,說中原是國家的根本,主公你想入主中原,我沒有意見,可是你領著契丹兵來打仗,這和原來的那個石敬瑭沒有什麼兩樣,打勝了好處都被契丹人得走了,要是打敗了,還是要給契丹人軍費。不管打勝還是打敗,中原人民都說你是個漢奸,這麼做其實挺不劃算。現在我既然領兵來了,必然要幫你攻下潞州才肯走,這些契丹人閑著沒事,你這便趕緊打發他們回去吧。可是劉承鈞卻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訓斥他說契丹的皇帝是我的父親,你們便也都是他的子民,父親派人來幫兒子打仗,這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麼?我估計這楊令公聽了這話,心裏麵必然不高興,他能分得清大是大非,所以,懷亮你也不用擔心,你隻要回去向楊令公據實稟報,就說你已經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再以民族大義打動他,求他退兵回山後去。這樣你也不至於為難了。”
高懷亮聽了趙普的計策後點頭說:“先生的這個辦法確實可行,義父自從來到潞州,發現還有契丹援兵,心中一直憤憤,因為他在邊境駐守,契丹兵經常跑去騷擾,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父親也曾經帶兵和他們打過幾次仗。沒想到這次來了以後居然要和他們一起作戰,心裏麵就是老大不情願,後來一聽劉承鈞的說話,其實早已經想撤兵回山後了。父親從一開始就以忠義自詡,劉崇建立北漢的時候,因為打得是漢家旗幟,所以父親就沒有改弦更張,沒想到這個劉承鈞居然自認兒皇帝,認賊作副,義父是絕對不能容忍這種事情得,他已經和我們說過了,隻待我和你們分出個勝敗輸贏,便要引軍回山後去,以後既不聽從後周的號令,也不歸順北漢。隻要耐心觀察,看究竟哪個政權更為老百姓著想,他再去投靠也不遲。”
趙匡胤聽到高懷亮如此說,奮然起身道:“既然如此,我便和你前往軍營中一趟,親自前去勸說老將軍撤兵,讓懷亮你過我們這邊來,幫助我們抗擊契丹。”眾人聽了都紛紛攔阻說,這怎麼使得,你是主帥,如果夜入對方軍營,一個說不好,有了閃失,這大軍該怎麼辦?趙普卻點頭說道:“不錯,我看也隻有元帥你親自前往,那老將軍才更容易被說服。”趙匡胤也執意要前往,眾人都勸阻不住。高懷亮也在一旁說:“義父是個光明磊落的人,趙元帥如此誠心誠意的前去,就算是說不通,他也不會加害趙元帥的,請大家放心吧。”兩個人於是離了營寨,趁夜朝楊令公的軍營走去。
營門口的軍兵聽見馬蹄聲響,連忙探出頭去觀看,就看到高懷亮領著一個紅臉漢子站在門口,白天趙匡胤站在帥旗下,帥旗的陰影遮住了臉龐,現在他卸去了鎧甲,和個普通人沒有區別,所以軍士們並沒有認出,雖然說領陌生人進軍營,也是要經過主帥允許的,但是由於和剛才放高懷亮出營同樣的原因,兵士們可不願意觸這黴頭,當即打開寨門,點頭哈腰的把高懷亮和趙匡胤接進來,隨後又緊緊閉上了寨門。兩個人下了馬,高懷亮便領著趙匡胤朝著楊令公的大帳走去。
楊令公這時正在帳中生悶氣呢,剛才他又去劉承鈞的帳中,和他討論下一步的作戰方略,可是劉承鈞處處都要把契丹兵考慮在裏麵,楊令公心中十分不爽,於是再次和劉承鈞爭論起來。他對劉承鈞說:“陛下,我們都是漢人,契丹人是外族,現在我們和中原開戰,等於是我們華夏內部的事情,你卻請來了外援,這一下性質就變了,變成了外族侵略。其他的那些割據勢力,以前可能還袖手旁觀,但是麵對外族入侵,就不會如此漠視了。這麼一來,我們就會很被動。現在趙匡胤領著救兵守在潞州,我看一兩天還不能贏得勝利,而那邊的後周世宗柴榮,也是英明神武,聽說這邊戰局僵持,已經準備禦駕親征了,到時候估計來的援兵更多,我們在這裏呆的時間越長,危險就越大。可是你卻還相信契丹人。曆史上多少次的事實你難道不知道?這契丹軍隊都是有便宜可占的時候就朝上衝,一看前麵是個硬骨頭,就躲在後麵準備吃現成的。比如這次,他們一看趙匡胤這邊厲害,就再也不肯出戰了,反而在旁邊胡作非為。這潞州還沒有打下,他們已經血洗了城周圍的幾所村莊,老百姓們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以現在的民心,即使我們打下潞州,恐怕也守不住,很快就會被後周收複。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籠絡人心,要籠絡人心,第一條就是驅逐外侮。我說句話您別不高興,在這一點上,那柴榮做的就相當好,比咱們強多了。你看後周現在有多少敵人,北麵有契丹,西北是我們,西麵是蜀國,南麵是南唐,就是東麵,還有一個慕容彥超在虎視眈眈,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柴榮把他的兵力首先調過來和我們作戰,是因為什麼,因為這邊有契丹人。柴榮的心裏非常清楚,雖然有那麼多敵人,畢竟都是漢家同胞,可要是讓契丹人奪了自己的土地,那可就背上千古罵名了。當年先帝在世的時候,雖然也和契丹借兵,但是還處處防禦,隻用契丹兵來作戰,您現在可好,不僅認契丹的皇帝當爹,還領著契丹人來擄掠中原百姓,照這樣下去,我可就領兵回山後去了。”楊令公為什麼說話這麼硬氣,其實也怨這個劉承鈞太過窩囊,別看他說起來北漢下麵有十二個州,其實大部分的州隻是名義上歸屬北漢,真要是說道調兵遣將,還是得那些州的實際統治者說了算。
就以這次劉承鈞出兵後周來說,十二州中的大部分州縣都沒有出兵,楊令公的並州也是因為接到劉承鈞特意的相求,所以勉強過來助陣,看到有契丹兵在,自然說話就有點不客氣。可是這劉承鈞卻意識不到這點,反而把脖子一梗道:“我是北漢的皇帝你是北漢的臣子,你要聽我的調遣,我從契丹請求騎兵過來幫助,都是因為你們不聽我的,要是你們每個州縣都聽我的號令,我早湊起了不知道多少萬大兵,自然也不用求契丹幫忙了。”最後劉承鈞和楊令公不歡而散,所以回到營中以後楊令公仍然一個人在生悶氣。這時聽到門外的衛兵稟報說楊懷亮在等待求見,心想這孩子天黑以後便不見蹤影了,怎麼現在又突然出現了,於是讓衛兵把楊懷亮帶進來。
高懷亮和趙匡胤都等候在中軍大帳外,聽到兵丁說義父讓自己進去,於是讓趙匡胤暫且在門外等候,自己撩開帳門,進去參見義父。楊令公連忙將懷亮從地上扶起,慈眉善目的問道:“懷亮,你這麼晚見我,不知道有什麼事情?”
高懷亮在來的路上已經想過了很多遍,自己究竟應該怎麼和義父說清楚自己的身世,如何才能征得義父的同意,讓自己隨著哥哥去為後周作戰,,有怎麼才能勸說義父退兵,不至於讓自己父子們兵戎相見,所以現在是胸有成竹:“義父,你今天給孩兒講身世的時候,提到了高行周此人,我原來也曾經聽說過這個人的威名,知道他武功蓋世,槍法精妙,但是不知道這個人對於國家,對於民族究竟是個什麼立場?”
“哦,孩兒你對這個感興趣啊,那就讓為父告訴你吧。”楊令公不由得來了性質:“要說這高行周確實當世的人才,不僅是他武藝高強,用兵如神,其中更重要的就是他對國家對民族赤膽忠心。他剛出世的時候跟著李嗣源,雖然少年已經勇猛無比,連後唐莊宗李存勖當日也曾經說道,高行周、李從珂和我的勇力都相當,不相上下。後來其他兩個人都當了皇帝,但是對高行周都不甚提防,知道以他的性格,是絕對作不出起兵叛亂,借機篡位這樣的事情來。這在以前和常見,隻要一員將領實力充足,就敢於不受皇上的調遣,甚至起兵謀反。所以皇帝對絕大多數帶兵的將軍都有點提防,對高行周卻是個例外,一直都把他當作心腹來對待。高行周也從來沒有讓大家失望過。他在後唐的時候,曆任代州刺史、太原招討使等職,後來石敬瑭叛變,他擔任晉安大寨的先鋒,盡管石敬瑭是和他從小一塊長大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但石敬瑭最後當了皇帝也並沒有記仇,反而任命他為河南尹、魏州節度使、西京留守等職,說明對他也是無比信任,不過高行周當日對石敬瑭投靠契丹就非常不滿,多次上書要求將自己外調到北方邊陲,以備防範契丹突然入侵;後來劉知遠建立後漢之時,眼看就要入了洛陽城,晉廷王德妃想到的唯一一個可能來援救的就是高行周,可是高行周在究竟是要效忠後晉繼續臣事契丹,還是讓劉知遠入洛陽重振漢家河山這個問題上,堅定的選擇了後者,並沒有出兵攔阻劉知遠。所以劉知遠當了皇帝之後,其他節度使都害怕他們擁兵自重,四處更替,唯獨對高行周非常放心,一直讓他鎮守在北方。就是現在後周高祖郭威,當年一旦打下江山,也立即封高行周尚書令,並封齊王。這些君主們都是看中了高行周的忠義。可惜象這樣的忠義之士,竟然沒有在我北漢,不然他也絕對不會奉詔前來幫助契丹人打我們漢人的。”楊令公在一旁說得慨歎不已。
高懷亮等的就是義父說這些,當即跪倒在地說道:“義父,你既然欽佩高行周的所作所為,應該和他學習一下,這便領兵回山後去,不再和契丹人一起攻打中原。契丹人的狼子野心,您也不是不知道,今天打了潞州,說不定明天就去打並州。那劉承鈞認賊作父,下場必然和石敬瑭一樣,背著千古罵名,被世人唾罵。你素來以忠義自稱,現在正好是個機會,隻要引兵回山後去,不再幫助劉承鈞,想必光憑契丹人他也不能打敗潞州,何況還有趙匡胤領著軍隊前來相救。”
楊令公歎著氣說道:“我又何嚐不想如此,隻是現在身邊突然有了兩個政權,我本來屬於河東管轄,劉崇為了報殺子之仇,於是建立了北漢,和後周抗衡,我礙於麵子所以並沒有推辭,現在看國家局勢,後周侍從柴榮英明神武,屬下又有趙匡胤這般勇猛頑強的戰將,將來必然能夠平定中原,驅逐外族,讓人民過上幸福的日子。心中其實也有些想歸順後周,可是我若是如此做,便會被世人指摘說我叛主求榮,更何況為父看眼下這局麵,後周滅北漢是遲早的事,到時候我再順順利利的歸附後周,照樣流在並州抵抗契丹,便也算向高行周學習了。”
楊懷亮急得快哭出聲來:“可是父親你若是不撤兵,隻怕我們父子兩個就要兵戎相見了。”
楊令公聞言一震說道:“孩兒你說的什麼話,難道為父在什麼地方虧待你了麼?我們父子怎麼會兵戎相見呢?”
楊懷亮也不說話,隻是從懷中取出那兩條腰帶遞給楊令公,楊令公接過來仔細一看,兩條腰帶一模一樣,隻是那紅線圈一個繡在德字上,一個繡在亮字上,不由得又驚又喜問道:“孩子,這腰帶你從何處得來?難道你已經打聽清楚你的身世。”
楊懷亮哭著說:“不瞞義父說,我便是高行周的次子高懷亮,現在趙匡胤軍中的前鋒,便是我的嫡親哥哥高懷德。今天在陣前和趙匡胤並排出戰的就是他。也正是他給了我這條腰帶,孩兒回來問明義父原來果然也保留著如此一條腰帶,這才確定了孩兒的身世,剛才孩兒便是深夜前往後周營中去認親。然後抱著萬一的希望回來和父親道別。孩兒已經找到自己的家,明日便要前去後周營中投效,可是這邊義父對我有養育之恩,那邊是孩兒的至親哥哥,孩兒實在是難以取舍啊。無論留在哪一邊,都要和自己深愛的人為敵。”
楊令公聞聽高行周便是高懷亮的父親,忍不住又驚又喜的說道:“難怪孩兒你槍法如此厲害,原來便是高行周的骨肉。沒錯,你這麼一說我想起來了,當日隻有高行周路過並州境內,而且你的年齡和高懷德也確實相近,哎呀,可惜你義父就是從來沒有能和高行周有過交往,不然早就能找到你的身世了。孩子你不要著急,你既然已經找到了家,便應該回到自己的兄弟身邊,至於義父這邊你不必擔心,義父早就有心脫離北漢,不再聽從他的號令,隻是有一點擔心,若是劉承鈞攻打潞州不下,又見義父不聽他的召喚,惱羞成怒之下來討伐並州,並州畢竟兵少,到時候可如何是好。”
楊懷亮聽到父親言語裏開始鬆動,心中暗喜,於是叩頭道:“孩兒為父親引薦一人。”說罷便去帳外把趙匡胤拉了進來。楊令公幾日來在陣前早注意觀察過趙匡胤的模樣,雖然他沒有頂盔貫甲,還是一眼就認出來,連忙拱手施禮道:“原來是趙元帥,兩軍對敵,趙元帥卻不避艱險,夜入我營,不知道有什麼吩咐。”
趙匡胤不由得暗自點頭,心想畢竟是名將風範,眼看敵軍將領來到自己身邊,不慌不忙,以禮相待,當即闡明來意,以民族大義相求楊令公,讓他這便撤兵回山後,從此不管北漢和後周的紛爭。剛才自己在帳外已經聽到了楊令公的擔心,這時便慷慨說道:“將軍你請放心吧,若是北漢主想要對你不利,便看在懷亮的麵子上,我們也不會袖手旁觀,必然出兵援助。”楊令公聽到趙匡胤答應了這件事,當時一塊石頭便落了地,在燈光下仔細觀看趙匡胤,見他龍驤虎步,氣度不凡,心中暗自稱奇,當即便答應下來。招人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全部叫過來,宣布了自己決定,並且和高懷亮來了一次告別。高懷亮眼看要離開自己朝夕相處了十幾年的兄弟,也是萬分舍不得,反而楊家眾兒郎,聽說他本來高行周的後代,都替他高興,勉勵他一定要跟著趙匡胤做出一番事業。告別結束後,趙匡胤便和高懷亮返回了後周軍營。而楊令公也不和劉承鈞告別,當夜便拔營起寨,星夜趕回了並州,閉城自守。第二天劉承鈞起來一看楊令公已經領兵撤走,不明白原因,仔細打聽之下才知道高懷亮的事情,也是嚇出一身汗來,心想若是當日高懷亮便來取我的性命,那還不是易如反掌。現在楊家將已經撤走,契丹兵不敢出擊,自己又不能調派其他兵馬過來助戰,無奈隻得撤兵回到了晉陽,從此不再起戰端,讓人民修養生息。劉承鈞經過這一番挫折,反而性格上起了變化,以後禮賢下士,北漢的境內才稍稍安定。從此也再沒有和後周打過仗。隻是契丹兵仍然不時來騷擾邊境,柴榮雖然心中憤怒,但是因為南方的戰事還沒有平複,加上契丹並沒有大規模入侵,所以隻是讓將士們緊守邊關,不要輕易出戰。
過了沒有多久已經到了顯德二年,柴榮仍舊沿用這原來郭威的年號,並沒有改元。這時聽說夏州節度使李彝興,並不肯聽從朝廷的命令,後周派去的使者也都被對方給拒絕。柴榮於是和眾大臣商議對策,眾大臣都說:“夏州地處偏僻,我們素來對他比較優待,現在他拒絕我們派去的使者,不過因為府州防禦使杜德扆,受了朝廷的封賞,耀武揚威,所以夏州節度使心中不滿,認為對待他不公平。我們認為隻要對他也加以封賞,畢竟府州沒有夏州大,不能因小失大啊。”柴榮聽了卻不是很讚同,搖頭說道:“當年我出兵塞外,到了晉陽,就是這府州節度使杜德扆,立即率眾來朝賀我。並且派兵和我共同抗擊劉崇。我給他封賞,隻不過是報功,是他應該得到的,怎麼可以出爾反爾。更何況那夏州隻不過產點牲畜,靠貿易來維持經濟,等於全部仰仗我們,我們要是和他斷絕往來,他那些東西可都賣給誰去?”於是讓人就把這件事情的厲害告訴李彝興,李彝興一聽確實是這麼一回事,當時便誠惶誠恐,上表謝罪,從此不敢和周廷為難。
柴榮又想起北方邊境,契丹總來騷擾,也得想個辦法。於是下詔讓官員們出謀劃策,邊境的將領張藏英便上了一道奏折,說了自己的打算,說深州、冀州的邊界處,有一條葫蘆河橫亙數百裏,如果讓讓人把這條河挖深,然後放水填滿,肯定能夠有效阻止契丹騎兵南下。用人力來加深天險,最是方便。
柴榮仔細分析了張藏英的奏折,認為他說的有理,於是派遣許州節度使王彥超,還有曹州節度使韓通兩個人,帶領兵丁和民夫,出發前去掘深河道。同時又讓張藏英將河道周圍的形勢會製成地圖,詳細說明情況。張藏英得到旨意,當即就去勘探地形,繪製地圖,同時請求入京麵聖,當麵敘說詳細計劃。還說如果將來大功告成,可以在河岸旁邊的大焰口,築起關卡配備兵丁把守,同時招募兵丁,有戰爭的時候就上陣打仗,沒有戰爭的時候就下田耕作,也是一條屯兵之計。最後說我自己願意去那裏做統帥,到時候朝廷吩咐什麼就做什麼。周主看了以後大喜說道:“你既然非常熟悉那裏的地勢,一定要悉心規劃這些事情,將來就能夠為朕掌控邊疆,我這便準許你的奏折,你立即前去大焰口調度,一定要完成這件事情,不要辜負我對你的期望。”
張藏英立刻跪謝,然後離開京師,回到自己鎮守的地方,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經招募了數千名百姓軍兵,個個都是身強力壯,膽識超群的人。那邊的契丹皇帝述律,聽說後周要在大焰口駐兵,還要建造城池來防守,自然不肯,於是也派兵馬前來相爭。王彥超和韓通雖然分頭抵禦,但是遼兵都是馬兵,來去如風,進退沒有規律,所以雖然打得過,卻不停被他們騷擾。周軍停止築城前去追趕,他們就跑;周軍一停下來築城,他們又回來搗亂。弄得王彥超和韓通,每天都在小心防備,寢食不安。就連那些被招募來挖掘河道的民夫,也是驚慌不已,大大影響了效率。
這時正好張藏英已經帶著自己招募的兵卒來到,到了大焰口,和王彥超韓通相見後便商量,決定自己作為前驅部隊,王彥超和韓通作為後應,去殺契丹兵一個痛快,讓他們以後再不敢來騷擾。於是張藏英一馬當先,直奔遼兵大隊而去,將士們在後麵也奮勇爭先,遼兵見了這等威勢,望風披靡,被張藏英殺入陣中,一杆長矛掄開,左旋右舞,挑著處人人落馬,刺著處個個洞胸。任你遼兵如何狡猾,最後也逃不脫性命,王彥超和韓通又從後麵跟上,死死追殺,把契丹兵殺的大敗,死傷無數,隻有幾個人見事情不妙,跑得又快,這才逃脫了性命。自此後也再不敢來了。
張藏英一直領兵追到了二十裏外,一直到看不見遼兵了,這才領著軍隊返回,很快護路口的河道就完成了,然後放水入河道。過了不久,大焰口的城池也建造了起來,王彥超和韓通完成事情,便各自返回自己的駐地,隻留下張藏英一個人把守大焰口,已經足夠抵製遼兵侵犯。柴榮聞報大喜,於是改稱大焰口為大宴口,叫那裏的駐軍為靜安軍,讓張藏英擔任靜安軍的節度使,北方從此便獲得了一些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