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文明工程啟示錄(2 / 3)

在農村勞動,我常幹起圈、搗糞、撿糞、撒肥之類的農活。當時想的是“農民腳上有牛屎,也比我們知識分子幹淨”,這並沒錯,冬天起圈,掄鎬刨豬糞,冰渣濺到臉上,如果怕髒怕臭,還怎麼“改造思想”?十年之後再來參觀平穀縣的現代化養豬場,養雞場,看到水泥地麵衝洗得很幹淨,豬也洗澡,雞也防疫,才明白了豬圈也應講衛生,豬們並沒有喜歡肮髒的天性。把廁所、豬圈與肮髒聯係在一起,是人們的傳統觀念。破除落後的觀念,也是一種“思想改造”啊。

我小時候在湖南農村還見過“廁所街”--村口的一條巷子全是廁所,上百間,鱗次櫛比,幾乎是家家在那兒建一間公廁,歡迎過往行人在此方便,留下糞肥。房東兒子跟我是同學,上學下學,他總要把我拽到他家的公廁去“積肥”,還說“肥水不落外人田”。把人糞尿視為“糧食的糧食”,誰還能嫌它臭呢。

我到過許多地方,頂數成都的蔬菜供應最好,尤其是冬季,品種齊全,白蘿卜叫鵝蛋圓,鮮榨菜叫青菜腦殼,紫菜苔,豌豆苗,紅辣椒,冬寒菜……水靈靈的,美不勝收。若到菜田裏看看,一律潑撒人糞尿,也沒人覺得奇怪。

當年沒有化肥,湖南農村還使用一種榨過油的茶籽餅,當地叫“茶枯”,是上好的餅肥。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沒有工業汙染的有機肥料,可以造就時髦的“綠色食品”。美國的水果蔬菜非常好看,土豆、柿子椒大如瓜,一棵芹菜3磅重,色澤鮮豔,卻不好吃,黃瓜沒有黃瓜味兒,芹菜沒有芹菜味兒,我隻能誇它是“化肥土豆”,“激素黃瓜”。問題在於我們收集、施用人畜糞肥的的手段太落後。北京市東城區環衛局前年研製成功“人糞發酵肥料”,無臭無害,是高標準的有機肥,化廢為寶,實在應該大力宣傳推廣。

“八大菜係享譽天下,惟獨公廁臭名遠揚!”雖說民以食為天,也不該隻講“進口”而輕視“出口”

僑胞有形容國內如廁的“四部曲”:一叫,這是什麼地方呀!二跳,地麵太髒沒處下腳;三哭,臭氣熏眼刺鼻,涕淚雙流;四逃,被蠕動的蛆蟲嚇跑。

這種事情並不少。僅就我在報紙上看到的此類新聞,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都有,情節大同小異:某外賓在大街上觀光購物的過程中,需要方便一下,剛進廁所就嚇得跑了出來,叫輛出租車急忙趕回賓館裏去解決問題。這是小事嗎?咱們不登報,人家也會寫文章,更會到處講,“公廁臭名遠揚”,不但妨礙旅遊創彙,引進外資,還損害禮儀之邦的文明形象。

我知道的一處高科技基地,有不少外國科技人員來此合作共事,但他們寧肯住城裏的賓館,每天幾十公裏來回跑,也不住在基地招待所,原因之一是招待所的客房沒有衛生間。基地領導人反而對外賓有看法,你們是來幹工作的,還是來旅遊的?我們講艱苦奮鬥,沒有衛生間,衛星照樣上天!後來,有關上級派他出國考察,受到啟發,回來才下令普建衛生間。

這種轉變雖然好,可惜還是被動式的,就像北京興建“涉外公廁”一樣,目的是適應外賓的要求,到香港或國外的星級賓館看一看,人家什麼樣,回來也照樣建設衛生間。並沒有改變傳統觀念,從人文科學、環境科學、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考慮問題,否則為何不建“涉內公廁”呢?

報載:一位外國合資者考察武漢某製藥廠,陪同考察的廠長在車間隨地吐了一口痰,當即嚇跑了合資者。並非對方小題大作,人家往往是從這些“小事”上來衡量你的人文素質--製藥廠的領導人不講衛生,怎能保證你的藥品質量呢?中美合資的北京吉普車公司,美方經理進廠第一件事就是用20萬元改造廁所,他認為,“不解決工人的文明習慣,就不可能解決工人的文明生產。”

1994年北京發起的“城市公廁設計大賽”,不客氣地說,對許多建築專家的傳統設計思想也是一次衝擊。我弟弟是一位建築學高級工程師,就像我們這一行推崇純文學的宏篇巨製一樣,他們向往的作品是長江大橋,人民大會堂,再次一點也是大飯店、大工廠,設計宿舍樓已經是“苦差事”了(又小又簡陋的衛生間就出自他們筆下,沒有衛生間的“筒子樓”也推不到別人頭上),更沒有設計公共廁所的思想準備。好在這次征稿還是有很多人踴躍參賽,共收到340件作品,一等獎獲得者是北京建築設計院的王曉虹,23歲,剛畢業的大學生。說來有趣,我國建築設計專家多得很,人才濟濟,偏被一位女青年拔了頭籌,國內60餘家報刊和許多國際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真是“繪一廁而聞名天下”!也許有些大師並不服氣。然而,環境意識的出現,標誌著人類文明的偉大進步和觀念的飛躍,在21世紀即將到來的今天,任何設計都不能不首先考慮環境了。

還有一位獲得佳作獎的是美國人,27歲的耶魯大學建築學碩士,中文名字古田(TIMOTHY C。 GEISLAR),他拿著魯斯基金會的獎學金來北京學木匠活兒,同時了解亞洲文化。他說,“耶魯大學建築專業一年級學生的課題就是為紐約設計一係列公廁”,“美國人認為那裏應該是清潔的,而中國人傳統上覺得那裏是髒的”。他喜歡北京,重視這次公廁設計大賽,認為這是北京發生的一件大事,更為自己的作品獲獎而高興。

“廁所革命”是全國和世界城鄉麵臨的大事。“廁所文化”是文明的標誌,也是個萬花筒。

香港居民同樣有國人的傳統觀念。1989年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81%的居民對公廁現狀不滿意,具體內容是:照明通風不良,惡臭,隔間太小,衝刷不淨,遍地垃圾廢紙,許多設備遭人破壞。針對這些問題,他們陸續改造300座公廁,專立服務小組,保證衛生達標。他們召開“亞太地區公廁服務研討會”交流經驗。香港建築師學會主席認為,“必須從科學和美學的高度看待公廁。”香港大學校長說,“廁所是社會文明的標誌,每個公民都必須關心。”《北京日報》記者婁曉琪宣讀論文《公廁革命--北京人觀念的嬗變》,受到與會代表起立鼓掌歡迎。召開研討會,借助媒體廣泛宣傳,也是改變舊觀念的好辦法。目前香港的民居基本上都有衛生間,平均三人一廁,這是衡量文明都市的一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