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可算得吃紙大戶。且不說一寫幾十年,著作等身,就是出版一本書,好賴也得一頓紙吧--要是印數太少,出版社還不幹這賠本買賣呢。其實知識分子皆屬吃紙族。俗話說:你喝過多少墨水?為什麼不說:你吃過多少紙?我看,用喝墨水來形容文化高低,本身就缺少紙文化,不了解紙的價值。
我與紙還多一段緣份。湖南耒陽縣城有座蔡侯祠,我的婚禮就是在這祠堂裏舉行的。門前的蔡子湖,相傳是蔡倫造紙的漚蔴坑,現有10畝水麵,遍植蓮藕,風景優美。我與新娘常在湖邊散步,也談論過蔡倫造紙的故事:這位東漢文官,是第一個用樹皮、蔴秸造紙的大發明家,“天下鹹稱蔡侯紙”。紙,對人類文化的記載和傳播,有著長期而偉大的貢獻,真是功德無量啊。
然而,蔡倫發明造紙術,也有隱患--造紙工業發展到今天,需用大量木材作紙漿,促使人們砍伐森林,以及“一個造紙廠就汙染一條河”,毀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但願這份罪孽別加在蔡老夫子頭上。
沒有紙的年代,人們用刀把字刻在竹簡上,多麼費勁!但也有個好處,他決不肯寫長文章。在埃及發現的羊皮書,木板書,朝鮮的陶片書,內容一定很簡潔。有了紙,中國文人依然講究惜墨如金,外國作家也有站著寫作的,這是美德,不浪費紙,也不用假話、套話、無病呻吟的廢話去浪費讀者的時間。
美利堅是個吃紙大國。一份報紙幾十張,主要是廣告。一次性的紙杯、紙盤、紙盒、紙巾,用過就扔,說是講衛生,卻把大片森林扔掉了。日本國內禁止伐木,卻從中國大量進口一次性筷子,不懂得環保無國界。可惜呀,我們也有人在往這條路上走,泡沫文章,注水小說,廣告文學,文化垃圾,天天吃紙,忘了“森林是城鎮的肺”,“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
紙,這位老朋友快兩千歲了。應該珍惜用紙,從我做起。人大環境委員會主任曲格平的名片用的是再生紙。北京的中學生倡議不再互寄賀年片,電話拜年更親切--僅此一項,每年可保存萬畝森林。可喜的是,電腦網絡、電子書刊即將普及人寰。那時候,寫在紙上的大概僅僅是藝術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