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杞人憂天(1 / 1)

周武王封夏朝後代東樓公於杞(今河南省杞縣),是為曆史上的“杞國”,後來被楚所滅。這個對曆史進程影響不大的諸侯小國之所以聞名遐邇,大概就是因為出了個“杞人憂天”的故事,由史書《列子》傳播於後世: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此種無謂之憂慮,被國人嘲笑兩千多年了。

可惜,我們已經無法向這位“憂國憂民,憂天憂己”的老先生采訪,也不能請醫生為他檢查一下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然而,當代的科學家和學者們,“憂天”者大有人在,由此可以猜想,那位杞國人並非精神病患者,或是“憂天”學者們的先驅先哲?我們是否可以給“杞人憂天”的成語作出新的解釋呢?

今人“憂天”的內容甚多。二氧化碳積聚,形成溫室效應,冰山溶化,海麵升高,島國和沿海城市被淹沒;氟利昂等氣體大量升空,臭氧層變薄,乃至出現空洞,危及人類健康、生命;飛碟,不明飛行物,外星人來訪乃至入侵;星球大戰,火箭、導彈、失控的或者廢棄的人造衛星等“太空垃圾”從天而降;酸雨,正在毀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森林和環境……“女媧補天”的傳說比“杞人憂天”更古老,而我們現在的確麵臨著許多“補天”的任務啊。

學者認為,人類經曆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已進入環境文明的新時代。這首先要求我們提高認識,樹立環保意識。譬如,“森林是城市的肺”,“一片森林就是一座水庫”,“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地球隻有一個”,“地球小如村莊,承受不了濫伐濫采”,“我們都是地球村的村民”,“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淨土”,“任何建設都必須首先考慮環境”,“毀壞生態環境是對全人類的犯罪”!

環保意識,對我來說是近十幾年才接觸的新名詞。50年代著名的話劇、電影《龍須溝》,描繪北京市政府治理城區一條臭水溝的故事,反映了人民政府愛人民的本質,領導和觀眾都很喜歡。作為藝術品的《龍須溝》當然好啦,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的前輩作家老舍先生也永遠受到我們的尊敬。然而,生活中的龍須溝情況如何呢?明溝建成了暗溝,地麵上是寬敞的公路和花壇,暗溝裏的汙水卻有增無減--不是一條龍須溝啊,40多年之後的今天,北京市的生活汙水外加工業汙水,通過千百條“龍須溝”向東南方向排放,以至另一位北京作家劉紹棠筆下碧波蕩漾的大運河,變成了今天的巨型“龍須溝”!亡羊補牢,並不算晚。

北京市在高碑店建立了大型汙水處理廠。也許,在老舍先生的《龍須溝》公演半個世紀的時刻,會有一位年輕的北京作家再寫出個《大運河清》的喜劇來。

比大運河汙染得更嚴重的是淮河。淮河流域,包括它上遊的許多支流兩岸,如雨後春筍般興建起來的鄉鎮企業,許多都是汙染源,環保局的同誌說,“一家造紙廠就汙染一條河”,而他們的口號卻是“先致富,後治汙”,隻是不知道要“後”到何年?再等半個世紀可不行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憂天”杞人的家鄉就有淮河的支流,淮河的上遊和眾多支流都在河南省,若使這位杞人健在,也許又會創造個“杞人憂水”的故事吧?

幸虧國家頒布了環保法。而且限期治理淮河,本世紀內,凡是排放汙水不能達標的工廠一律停產整頓!淮河是國內汙染最嚴重的大河,國家下了決心限期治理。對那些還沒達到“最嚴重”汙染程度的天空、江河、市鎮,對那些遭到濫采濫伐的礦藏森林,多一些“憂天”者出來說話,也是群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