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印度,而我國禪宗的出現,則體現了我國傳統思想文化同印度宗教學說的融合與吸收,是我國古代佛教徒對印度傳來佛教思想的創新。
經過曆代禪師們的發揚光大,很快使禪宗發展成為我國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
禪修是指心智的培育和發展。修習的目的在於剔除種種擾亂心智的負麵心理狀態和惡劣品性,同時培育各種有助於心智成長的正麵心理狀態,最終達到如實地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
一、基礎知識
禪宗是我國佛教的一個宗派,以菩提達摩為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
●什麼是禪
禪,梵文“禪那”的略稱,漢語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就是在生活中靜靜過濾碎片,修正錯誤的思維,拋棄惡念。
原出自《奧義書》,為印度教術語,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習瑜伽的高級階段。
後為佛教所吸收,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
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稱為三無漏學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但是禪宗所說的禪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感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潘國靜禪師說:“禪來自於生活,是長期對生活積累時的感悟,禪不受知識的約束。”
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尋回並進入自性。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自於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的問題的。也就是說可以把禪理解為是一種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什麼是禪宗
禪宗,又稱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
禪學方麵,在我國有一支異軍突起,那就是所說“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禪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感修感悟的祖師禪。
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以參究、禪定為方法,以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
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禪宗的流播地區主要為江南一帶,集中於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帶。禪宗在我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我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宏法,禪宗在歐美大受歡迎,遂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禪宗的別稱
禪宗,又稱達摩宗,也稱為佛心宗。
在禪宗進入我國的早期階段,初祖菩提達摩遊曆到嵩山少林寺,在那裏獨自修習禪定,在寺中有道育、慧可二個沙門非常禮見菩提達摩,並侍奉菩提達摩四五年。
菩提達摩感覺他們的心意很真誠,向他們傳授了禪宗真諦佛法。又把《楞伽經》傳授給慧可說,我認為中國人的《根器修行》這本經書最合適,你如果依照這裏麵修行,就可以脫離塵世。
並立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16字,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我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所以禪宗又稱達摩宗。
而在禪宗一門中是以心心契合的證明來表示佛法的相傳,稱之為“千聖不傳的禪”。
所以對文字記載,有著字斟句酌的辯證,在傳承佛法的過程中,雖有不同的說法,但是禪宗授法的由來,就是憑借迦葉心領佛祖的正覺為禪宗的起源,自稱得佛心印,所以又被稱為佛心宗。
●拈花微笑的傳說
“拈花微笑”的傳說出處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幹眷屬來奉獻世尊於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麵。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
現在,拈花微笑一般都比喻為徹悟禪理,後又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傳說,一次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上說法,這時大梵天王來到座前,向釋迦牟尼獻上一朵金色波羅蜜花。然後坐在最後的位子上,準備聆聽釋迦牟尼說法。
但是佛祖釋迦牟尼拿過來這朵獻花之後,卻一言不發,隻是舉起這朵金色波羅蜜花給他的弟子觀看。傳說當時聆聽說法的天上人間諸神有百萬之眾,可沒有一個人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唯有佛祖十大弟子中的摩訶迦葉向著佛祖破顏微笑。
於是釋迦牟尼對大家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現在,這無上的大法可以付托給摩訶迦葉了。”
禪,就在拈花微笑中產生了。這個傳說是禪及禪宗的起源,迦葉成為西天禪宗第一祖,後來代代相傳。
●什麼是如來禪與祖師禪
“祖師禪”與“如來禪”相對稱。祖師禪又作南宗禪,特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之禪。
在具體含義上,如來禪是指經教裏的禪法,因為它是如來講解的,後人所以叫它如來禪。《楞伽經》卷說:“稱何如來禪?渭人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從菩提達摩大師一直至五祖都是宗門禪,但是一般禪師都稱為“如來清淨禪”。如來清淨禪就是把你心的狀態恢複至“其本來”,也隻有把心恢複至“如其本來”才是真正的佛。
祖師禪是指不立文字本傳的禪,區別於《楞伽經》所說的如來禪。即把如來禪定為教內“未了之禪”,把祖師禪定為教外別傳“至極之禪”。
但是祖師禪也是如來所傳,並非祖師所發明。釋尊在靈山會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其實就是祖師禪的來源。
●東土五祖分別是誰
“東土五祖”一般是指佛教禪宗在我國的5位創始祖師,他們分別是初祖菩提達摩祖師入華開始建立禪宗,後傳心印於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東土五祖對於禪宗的興起發展起到了啟蒙作用。北魏時期初祖達摩來到中國,進行修行,傳說麵壁九年得法,入滅前囑咐弟子慧可宗學奧秘,傳授了袈裟和《楞伽經》,讓慧可傳承。從此,建立了中國大乘禪宗體係。
菩提達摩祖師被尊為中土禪宗初祖,慧可被尊為二祖。慧可又傳衣缽給三祖僧璨,這個時候禪宗命運維艱,禪宗弟子都是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無固定道場。
這種情況到了四祖道信則有所改變。唐初,道信入住湖北黃梅雙峰山,大弘禪宗,弟子多達500人。傳至五祖弘忍,禪宗又得到發展。弘忍得到了道信的心傳,被稱為禪宗五祖,世稱五祖黃梅大師。
弘忍提倡離塵山居,廣宣禪宗心法,禪宗在弘忍的弘揚下,發展很快,成為中華佛教大宗。
●什麼是西天二十八祖
禪宗中的“西天二十八祖”是指印度28位遞相傳承的祖師。
相傳迦葉在獨得佛祖的“心傳”後,釋迦牟尼把自己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交授迦葉,迦葉便被尊為第一祖。之後他以佛教領袖的身份主持了第一次結集三藏經典的會議。
三藏結集後不久,他對阿難念了一首偈語。於是,“正法眼藏”又傳到了阿難這裏,阿難也就成了禪宗二祖。
之後二祖阿難在入滅前也對商那和修念了四句偈語,商那和修領受衣缽成了西天禪宗的第三位祖師。
根據《付法藏因緣傳》說,在四祖優婆鞠多之後的曆代祖師是: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彌遮迦尊者、七祖婆須蜜尊者、八祖佛陀難提尊者、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十祖協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十二祖馬鳴尊者、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十四祖龍樹尊者、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羅喉羅尊者、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二十祖闊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槃陀尊者、二十二祖摩努羅尊者、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共二十四位。這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說法。
我國禪宗堅持“二十八祖”的說法,一般是在“二十四祖”之後又加二十五祖舍那婆斯尊者、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禪宗始傳入我國。相傳二十八祖各有付法偈,其間衣、法並傳。
●禪宗的一花開五葉
“一花開五葉”這句話出自“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是達摩大師的遺囑偈語,其含義就是禪宗法脈的概括。
有人曾把“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作是“五種智慧的花瓣”盛開之後,顯示出的自然的覺悟成就;而另一種看法則是比喻禪宗在我國紮根以後,至六祖慧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以後的禪學發展一般都是這五家的範圍。
這五家是:一、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的“溈仰宗”;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的“臨濟宗”;三、稱門文偃開創的“稱門宗”;四、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的“曹洞宗”;五、清涼文益開創的“法眼宗”。這種看法也被人們普遍接受。
這裏所說的一花開五葉普遍認為是後一種說法。由六祖傳承發展,形成了曹洞宗、稱門宗、法眼宗、臨濟宗、溈仰宗等五宗,到了宋代臨濟宗大盛,又分楊歧、黃龍兩派,其勢力影響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幾乎攝教歸禪。
一花開五葉代表了禪宗的發揚由此開始。
●禪宗的五家七宗
禪宗的“五家七宗”是對唐宋時代形成的禪宗主要派係的合稱。“五家”指晚唐五代形成的5個派係,分別出自慧能弟子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個法係。
其中,從南嶽係之下分出兩家:其一溈仰宗,懷讓的再傳弟子中百丈懷海,他的弟子慧寂以袁州仰山為基地,形成溈仰一家;其二臨濟宗,懷海的另一弟子希運,希運的弟子義玄常住河北正定臨濟禪院,形成臨濟一家。這是五家七宗中唯一興起於北方的禪派。
從青原一支分出三家:其一良價和其弟子本寂先後在江西高安洞山、吉水縣曹山建立叢林,形成曹洞宗;其二義存的弟子文偃常住韶州稱門山,創稱門宗;其三義存的弟子文益常住金陵清涼寺,形成法眼宗。
五家中,溈仰宗至宋失傳,稱門宗在宋初興盛一時,此後與法眼宗逐漸無聞,隻有臨濟和曹洞二宗並存至今。
到了北宋中期,從臨濟宗中又分出兩支:其一為黃龍派,石霜楚圓的弟子慧南常住江西南昌黃龍山,以所說“黃龍三關”接引啟悟參禪者,稱為“黃龍派”;其二為楊歧派,石霜楚圓的另一弟子楊歧方會在袁州楊歧山傳禪,形成楊歧派。
黃龍派盛行於北宋中期,至北宋末南宋初衰落。黃龍派和楊歧派與晚唐五代形成的五家合稱為“五家七宗”。
●達摩之前的中國佛學界情況
佛教傳入我國年代,學術界尚無準確定論。比較通行的說法是佛教的傳人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應該約在公元紀元前後。
漢朝時候人們把僧人視同為方士,說“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也可以說這個時期佛學還沒有開始。
至三國時期,我國的僧人開始主張僧眾應遵佛製,稟受歸戒,這個時期可以作為我國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佛學已經進人摸索階段。這個階段的譯經工作和對佛學教義的宣傳、研究,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打下了初步的佛學思想基礎。
南北朝時,南朝的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此時有大批外國僧人到中國弘法,我國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遊學,攜回大批佛經。但是此時的佛學隻是延續了前人的工作,以接受印度佛學為主。
隋朝時候,隋文帝開始羅致中外譯師、名僧進行翻譯、疏解佛教經典,佛教佛學都十分興盛。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佛學開始進入中國化的探索階段,各宗派都有各自的佛學理論,各自闡述對佛壘和修行的理解。
●為何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排擠
在當時廣為流傳的大都是小乘禪法,而達摩弘傳的卻是大乘禪法。北魏朝廷首先是要建立功德、求福田饒益,所以大量造塔立寺,大興土木工程,這就是北朝佛教的最大特征。
這一點,說明北朝佛教有很強的“取相存見”的傾向。當然,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達摩禪法的最大特點卻是佛法在於“虛宗”,建立“遣蕩之誌”。
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大批僧侶也隨之南遷,嵩洛一帶於是成了北魏佛教的中心。朝廷上下“取相存見”的風氣自然也帶到了嵩洛一帶,而達摩的“罪福兩舍”、“情事無寄”、“理性難通”的禪法也就又受到排擠。
傳說有人曾多次想毒害達摩,這也許不是事實,但此說之所以會出現,顯然是意味著當時達摩一派的禪師,因為所持見解不同,肯定是要受到較為激烈的譏謗,甚至於排擠和迫害。
所以初祖達摩所遭際的屯蹇境遇,也同樣為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所親受。禪宗在初創期間,命運維艱,屢遭打擊,居無定所,門庭寂寥。
●達摩曾在少林寺麵壁九年
在北魏曆史記載裏,相傳菩提達摩由廣州進入中原,與梁武帝見解不合,所以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境內,隨後他在洛陽嵩山一帶遊曆並傳授禪法。
可以看出在曆史記載中,並沒有事實證明達摩曾在少林寺“麵壁九年”的說法。北宋《景德傳燈錄》中說,達摩北渡以後,是曾經長時間寄居在少林寺,“麵壁而觀,終日默然。”
《碧岩錄》中有更多的描述,說是“達摩至彼,也不出見,直至少林,麵壁九年,接得二祖。彼方號為壁觀婆羅門。”
從這裏開始,達摩在少林寺麵壁九年之說,傳說的方式越來越多,還有一個說法是少室山的五乳峰上有一個達摩洞,達摩就是在那裏麵壁九年,飛鳥在其肩上築巢都沒有察覺。
以上說法也許是對菩提達摩九年麵壁,產生出種種的曲解的原因。而在《菩提達摩大師入道四行觀》中說:“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這裏的確提到了“壁觀”,在這裏講的實是心無分別、守性不移,麵對一切境界四相不生、自心如如不動的內在功夫。或者這是菩提達摩麵壁的真實意圖。
●達摩一葦渡江是否真實
相傳達摩來到中國講法,與梁武帝因為對於佛學的主張不同,每次談論起佛事,兩人總是不投機。達摩於是告辭,希望渡江北上傳法。
當時有個高僧神光正在南京雨花台上講經說法,達摩於是過去聽講,聽到有些地方的時候搖搖頭。神光發現了達摩搖頭,於是與達摩談論佛法,但是兩人對佛學的認識也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來到江邊,抽取一顆蘆葦,把蘆葦放在江麵上,隻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開來,達摩雙腳踏與蘆葦之上,飄飄然渡過了長江。神光思量過後,追尋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神光感到達摩佛法的精深,慨歎不已,懊悔而歸。
還有一首讚美的詩歌:
路行跨水複逢著,獨自淒淒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現在普遍認為一葦渡江講述的隻是一個傳說,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應該是傳述達摩佛法無邊的一種工具。
●慧可立雪斷臂的傳說
“立雪斷臂”的傳說是說達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後,神光也渡過長江,追隨達摩身邊,精心照料,形影不離。一天時值寒冬,達摩在坐禪,神光合十以待。下起了鵝毛大雪,不一會兒,積雪逾尺。神光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窩裏。
第二天達摩出來一看,神光在雪地裏站著。
達摩問他:“你為什麼站在雪地裏?”
神光說:“渴望佛祖求法。”
達摩說:“傳法可以,除非降紅雪。”
神光抽出戒刀,段掉一隻胳膊,鮮血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達摩把衣缽、法器傳給了神光,並給他取法名:“慧可”。
但是在曆史上,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隻說慧可“遭賊斫臂,以法禦心,不覺痛苦”,並沒有提到求法的事情,因而可以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提出懷疑。
《中國禪宗史》中也說慧可在奉達摩為師後的6年間,達摩便將“真法”傳授給慧可。所以,這個故事應該隻是傳說而已。但後來有關禪學的史籍如《景德傳燈錄》等,仍然傳誦慧可這段“雪中斷臂求法”的故事。
●對禪宗傳播有貢獻的人
道信:禪宗從達摩、慧可到僧璨都沒有廣為發展,直至四祖道信才開始係統傳播。唐初,道信入住湖北黃梅雙峰山,大弘禪宗,弟子多達500人。他的弟子弘忍在雙峰山東馮茂山建立道場,名東山寺,有禪眾700人。
慧能:禪門五家都是源於慧能的法係。他的弟子神會被兵部侍郎宋鼎請到洛陽住菏澤寺,在朝廷官員和士大夫中結交朋友,並確立了南宗的正統地位。
希遷:希遷為禪門巨匠。為開創禪宗青原派作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四傳弟子義存到福州傳法,建立了雪峰法係興盛的基礎。雪峰法係在今福建、浙江、廣東一帶最興盛,稱門、法眼二宗即出自他的法係。
馬祖道一:其法係稱洪州宗,影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河南、陝西、廣東、福建等地。他的弟子懷海在百丈山自立禪院,實行農禪合一的修行製度。百丈懷海所製定的《叢林清規》,後來成了天下叢林的規範。
楚圓:楚圓門下弟子十分活躍。其弟子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浙江一帶,也有的在廣西等地活動。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有黃龍慧南、楊歧方會,除此之外,道吾悟真、翠岩可真、蔣山讚元、靈隱德章等在當時也十分有影響。
●定居生活與禪宗
禪宗從初祖達摩至三祖僧璨,一直行頭陀行,一衣一缽,自由修行,並不聚集定居一處。但是這種情況到了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時代,發生了改變。
四祖道信在黃梅雙峰山居住30餘年,據說弟子聚集多達500人。五祖又在東山20餘年,弟子多達700人。這兩代禪宗弟子定居一處,集體生活,實行生產自給,把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都當作禪的修行,過著一種農禪的生活。
另外由於定居,禪宗在經濟上獲得了獨立,因此在後來唐代出現滅佛運動的時候,禪宗受到的影響在各宗派中最小,當其他宗派因為受到政權的排擠無法立足時,天下的僧侶也就大量地集中到了禪宗寺廟。
禪宗在提倡生產勞動的同時,又可以把參禪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既實現了生活上的自力更生,又不耽誤修行,這是禪宗對我國佛教的一種貢獻。更長遠的意義就是墾荒耕種,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也就解決了參禪的傳播問題。
●禪宗的機鋒妙語
學禪在未開悟之前需要有高德禪師的接引,開悟以後需要和人辯論佛法來印證自己的悟境,所以常有人認為接引和印證的關鍵就在於機鋒。
禪宗中所說的“機”,就是指感受某種具體情境所激發而活動的心靈的作用,或指契合佛教真理的關鍵、機宜;所說“鋒”,指活用禪機的敏銳狀態。
“機鋒”指師者或禪僧與他人對機或接化學人時,常用寄意深刻、無跡可尋乃至超越邏輯的語言來表現禪悟境界或勘驗對方。所以世人都以為開悟人一定機鋒敏捷,若應機稍遲,定未悟道。其實這和開悟後未發神通須待除習一樣,不是衡量悟與未悟的一定標準。
實際情況是在問法、聞法的關鍵時刻心有所住,智有所隔,即使是明眼宗師親切指示,又怎麼可以抓住這稍縱即逝的刹那而默契妙語,明見本性?所以禪宗的精髓應當是實相般若,禪宗的精髓在頓悟,在實相般若。
禪宗主張“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傳心傳的是佛的心印,而佛的心印就是般若;見性就是表現自己本自具足的菩提般若之智。
●無念、無相、無住
禪是什麼?就它的修持要領來講,就是《六祖壇經》講的“無念、無相、無住”。
無念,是心離好惡、取舍、憎愛,遠離一切來自“前塵緣影”的分別相念,而非舍棄正念、正思唯。
無相,並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牽引、熏染成為分別想念的素材,當下即相離相,不留痕跡。
無住,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產生執著,念起即覺,覺之即忘,活潑無染。無念、無相、無住,三位一體,在日常生活中以這種心態來麵對一切,持之以恒,則正見可立,正受也會加深。
●禪宗的核心概念
禪宗是從心性上論佛的,認為眾生的自心、本性就是佛,離開自心、本性去論佛、求佛都是錯誤的;自心、本性是空寂清淨的,執著自心、本性,執著佛,也是不對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南陽慧忠認為的“無心”成佛,佛也“無心”。而“心即佛”與“無心是佛”兩個命題,實際上是統一的,兩者是從不同角度講心與佛的關係。
心即佛是說眾生都有佛心、佛性,肯定心與佛不相離,直至認定心等同於佛。無心是佛則是強調學道修禪者對於佛身形象不要執著和追求,這樣的無心就是佛。
可以說,無心是對主體“心”的活動內涵的進一步規定,無心是佛是對心即佛的進一步說明。
由此可以看出,心性論是禪宗成佛理論的基礎,是禪宗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禪宗思想實質和禪修實踐的切入點。
●什麼是東山法門
“東山法門”意在使信眾專門從內心用功,安靜修習。解“念心”為“念佛”,並籍此進而倡議“一行三昧”。
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黃梅東山,引接學人。《宋高僧傳》說:“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摩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缽為記。隱於嵩山少林寺。尋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俱住東山,故說其法為東山法門。”
東山法門是以道信的禪學為根基,實際上涵蓋了道信和弘忍兩代禪師的禪學。弘忍曾經不離道信左右30年。道信禪法的精華,盡為弘忍習得。
據說,武則天曾詢問弘忍的弟子神秀,你所傳播的禪法,出於誰家的宗旨?
神秀毫不含糊地回答說,我稟承的是蘄州“東山法門”。當時“東山法門”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東山法門包括兩個要素:一是“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二是“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也就是說,東山法門仍舊信奉《楞伽經》,並強調須依從該經所說“諸佛心第一”來注重“心”。心在經文中的原義指的是“樞要”、“中心”。
把“心”作人心來理解,意在使信眾專門從內心用功,安靜修習。道信又吸納當時某些流行的經典教義,解念心為念佛,從而將念佛法門也組織進他的思想體係中去,並籍此進而倡議“一行三昧”。
根據《文殊說般若經》,道信認為在行一行三昧以前,先得學習般若波羅蜜,照經上所說的去實踐,領悟法界無礙無相的義理,然後段身正相,心係一處,專念佛名,念念相繼,便能在念誦中見到三世所有佛。
因此,一行三昧事實上是唯心念佛與實相念佛的融合。籍由唯心念佛,得知“離心別無有佛”,以致方寸之內,一切施為舉措,均是菩提道場。籍由“端坐念實相”的實相念佛,可證得法界實相之理,臻達同佛一如的境界。
東山法門的形成,使得達摩禪逐漸從嚴格的打坐修禪與頭陀行守戒,向鮮活自由的形式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對修禪僧人的吸引力,預示著禪學新格局的到來。
●東山法門初步具備的佛學特征
我國佛教宗派一般決定立宗的典據,都依據獨自的“判教”體係,或者依據傳法的統緒,或者反映本宗派主張的理論著作,而且基本是以闡釋佛教經論的形式出現。
五祖弘忍創立的“東山法門”提倡一種以坐禪觀心為核心內容的新佛教。按照佛教宗派的特征,他們也利用佛經來傳播思想。
道信與弘忍在說法中常常引用經論為典據,就是在繼承達摩所說的“藉教悟宗”,實際是為宣揚自己一派的觀點而依據自己的理解解釋佛。
後來禪宗又自稱得“佛意”,實際上又是以自己的修行來解釋佛意的。東山法門通過這種形式,把佛教境、行、果三門繁難的修持,簡化為“守心”、“安心”的模式。
麵對著六朝以來發達的佛教經典學說,它獨辟蹊徑,樹立起全新的學風與宗風,推動起徹底變革佛教的新潮流。
●弘忍山林佛教的特色
在佛教內有一句話,說的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不實之詞,確切地說應是“天下名山僧建多”。這一說法的由來還要從五祖弘忍說起。
以前的佛教寺廟,多在人跡罕至的深山,所以稱山林佛教。當魏武帝、周武宗製造的毀佛災難開始,在城市中傳播的佛教重創後依托於山林、鄉村,這樣反而使自力更生一派的禪宗日益興盛起來。
隋末唐初,使達摩禪終於一躍而成為我國禪法的主流。道信在湖北黃梅縣西北的雙峰山,傳禪授徒30年,五祖弘忍繼承了他以一心靈源為不二之真宗,任意縱橫、隨處安心為解脫的作風,在山林中繼續發揚禪宗衣缽。
在他傳法期間,山林佛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聚徒安居,生產自給,把禪的修行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禪宗在農禪並作的修禪生活中顯露出我國禪宗特有的老莊風度。
●弘忍借宿投胎的傳說
傳說四祖道信得法後,專心修持,60年脅不著席。在唐朝武德年間,他在蘄州黃梅的破頭山說法示眾的時候,有一個種樹的老人非常想跟他出家修法、傳法。道信對他說他太老不能學道了。
後來,這位老人獨自來到河邊,向一位在河邊洗衣服的姑娘問能不能“借宿”。
姑娘說她要征詢家人父母的意見。
老人便說隻要她隨口答應聲就好了,姑娘便隨口答應了一聲,於是老人不見了。原來他投胎到這姑娘腹中。
姑娘懷孕後家人把她趕出家門四處行討。後來生下一個男孩,扔在髒水溝裏麵。第二天,這個孩子沒有死,反而健康地逆流而上回到姑娘身邊。姑娘知道這孩子不是凡人,於是重新抱回討飯撫養,人們叫他“無姓兒”。
多年後,道信又到黃梅縣,遇到這個孩子,見他相貌奇秀不同尋常,便問這孩子什麼名字。
小孩說道:“即使有姓名,也不是常姓名。”
道信再問姓名,孩子又答應道:“佛姓。”
道信說:“無姓?”
孩子說:“性空,無姓。”
道信一算年月,便知道這孩子是那種樹老人轉世。於是向其母懇求讓這孩子跟他出家。於是這孩子開始跟隨四祖。後來道信在圓寂前,念偈語“花種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並傳法衣給他。這孩子便是中原禪宗五祖弘忍。
●弘忍門下的十大弟子
五祖弘忍徒眾極多。十弟子的傳說不一,一般有“一代一人”說與“多頭弘化”說的對立。據《楞伽師資記》和《曆代法寶記》所記載有11人,《景德傳燈錄》所記載有13人,宗密的《圓覺經大疏鈔》及《禪門師資承襲圖》所即載有16人,總計見於記載的約25人。都是以神秀為首。
一般說法是:慧能、印宗在廣東,神秀在長安、洛陽、荊州,玄賾、玄約和道俊等在湖北,智詵在江蘇,義方、僧達在浙江,法照在安徽,慧明在江西,各化一方,把東山法門傳播於全國。
《曆代法寶記》也提到十弟子:“吾一生教人無數,除慧能,餘有十爾。神秀師,智詵師,智德師,玄賾師,老安師,法如師,慧藏師,玄約師,劉主簿,雖不離吾左右,汝各一方師也。”
弘忍所說的“傳吾道者,隻可十耳”,原意應該是:荊州神秀,潞州法如,安州玄賾,資州智詵,華州慧藏,隋州玄約,嵩山老安,楊州智德,白鬆山劉主簿,韶州慧能十人分頭並弘的意思。
●禪宗重視師徒傳承的緣故
禪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的傳教方法,所以禪者應該是重視師承的。古代禪者的共同信念、自己的體悟,是從佛傳來的。從佛祖以來,祖師們代代以心傳心,衣缽傳法,血脈不斷。
禪宗之人悟道,必須經過有傳承的祖師印可才被認可,自悟是不被承認的。所以後來禪宗南宗編出天竺二十八祖,並提出以菩提達摩兼中華初祖的說法,特別盛行。
禪宗這種重視傳承要求,除我國的遞代相承,從佛至達摩的傳承也受到重視。達摩禪越發達,傳承法統的序列也越迫切。
達摩的印度傳承應該是引用《禪經序》、《付法藏因緣傳》、《薩婆多部記》而提出印度時代的法統。禪學由達摩從印度傳來,禪者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一定要列舉出祖統不可,發現有問題,就不得不憑借想象編造法統。
祖統,也是被看作禪宗的重要部分,一般會認為祖統若有問題,禪宗就有被推翻的可能。其實禪宗的存在與發展,不是憑這些傳承說而發揚起來的,如《寶林傳》的撰造。
但是《寶林傳》還沒有編成,西天二十八祖說還沒有成為定論的時候,江西禪法已躍居禪法的主流了。祖統說的逐漸形成,是由於達摩禪的盛行,為了滿足一般要求及禪者傳承的確實性而成的。
●什麼是四行
所說“四行”,就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報冤行”,這就是說,凡是學佛學禪的人,首先要建立一個確定的人生觀。認為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界,根本就是來償還欠債,報答所有與我有關之人的冤緣的。因為我們赤手空拳、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一無所有。
長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眾生、國家、父母、師友們給予的恩惠。我隻有負別人,別人並無負我之處。因此,要盡我之所有,盡我之所能,貢獻給世界的人們,以報謝他們的恩惠,還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來的舊債。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而為世為人,濟世利物。
“隨緣行”。佛學要旨,標出世間一切人、事,都是 “因緣”聚散無常的變化現象。“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此中本來無我、無人,也無仍不變之物的存在。因此對苦樂、順逆、榮辱等境,皆視為等同如夢如幻的變現,而了無實義可得。
後世禪師們所說的“放下”、“不執著”、“隨緣銷舊業,不必造新殃”,也便由這種要旨的扼要歸納而來。這些觀念,便是“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更深一層的精義。
“無所求行”。就是大乘佛法心超塵累、離群出世的精義。凡是人,處世都有所求。有了所求,就有所欲。換言之,有了所欲,必有所求。有求就有得失、榮辱之患;有了得失、榮辱之患,便有佛說“求不得苦”的苦惱悲憂了。
“稱法行”。這是歸納性的包括大小乘佛法全部行止的要義。主要的精神,在於了解人空、法空之理,而得大智慧解脫道果以後,仍須以利世濟物為行為的準則。
●什麼是理入與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