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流及發展(3 / 3)

三、傳播

禪宗流入朝鮮始於神秀門下之新羅僧信行,所傳為北宗禪。馬祖門下之道義則將南宗禪帶到朝鮮。越南禪宗最早為天喜禪派,為從僧璨受禪法之毗尼多流支所創。

而在南宋時,日僧榮西於南宋時兩度來華,從禪宗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敞受法,回國後大興禪學,在建仁寺開山,成為日本臨濟宗的新宗派。

在現代,禪宗對歐、美等地也發生了一定影響,如美國曾出現“基督教禪”運動。

●藏傳佛教

北宗神秀門下普寂傳人摩訶衍禪師,在8世紀後期來到西藏傳揚禪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傳法的印度僧人的質疑。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藏文稱其為“和尚”或“大乘和尚”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稱“頓漸之爭”。

大乘和尚所倡論點是,成佛之道應通過個人突發的頓悟,此頓悟來源於摒除包括善惡在內的一切思考。蓮花戒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他堅持隻有經過逐漸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評頓悟派不別善惡,不積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實為束手待斃。

雙方反複爭辯,甚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風,但最後敗北,被迫返回甘肅敦煌;赤鬆德讚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

因為西藏王室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

而且,通過摩訶衍禪修觀與慧能、神會係南禪義的比照可知,其主流來源是南禪宗。北宗係統的神秀禪對它的影響也顯而易見。《正理決》列出了神秀--降魔藏-大福六--小福張--摩訶衍的法脈傳承。

從禪修內容看,摩訶衍以坐禪看心的不思不觀為前提。通過看心入定達到“不思不觀”的目的,還通過出稱、澄清、磨淨等漸進手段實現“不思不觀”、“不觀是菩提”,這一宗旨和以離念說為中心的神秀一係的北宗禪有源流關係。

●日本禪宗

自隋唐以來,日本僧人到中國留學蔚成風氣,而中國高僧東渡日本弘法者也很多。

在這種佛教文化的雙向交流中,禪宗於日本鐮倉時代傳入日本,並形成了日本的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日本的茶道、插花、武術、傳統文學等,皆受到日本禪宗很大的影響。

南宋乾道四年,日本僧明庵榮西航海來到中國,先訪寧波廣慧寺,後登天台山,不久歸國,並帶回天台宗典籍30餘部。

淳熙十四年,榮西再度來華,從臨濟宗黃龍派虛庵懷敝禪師得心法。回國後傳播臨濟禪法,先後建報恩寺、聖福寺,參學者甚多,並受到鐮倉幕府的大力支持。榮西將禪宗、真言宗、天台宗融合,創立日本臨濟宗。

南宋嘉定十六年,榮西的弟子玄道遠來到中國,初遊曆阿育王寺和徑山等寺,後去浙江天童山參學曹洞宗如淨禪師,研究“默照禪”法,曆時3年,得法而歸。

回國後,被邀至京都興聖寶林禪寺宣講禪法。後遷住福井永平寺,以此作為弘傳曹洞宗的道場,並創立日本曹洞宗,以“隻管打坐”為修行方式,其宗風是靜坐默照,靜中開悟。

嘉禎元年,圓爾辨圓來宋,至徑山參謁無準師範,得傳心印,歸國後於京都創建東福寺,弘法布化。寬元四年,我國的蘭溪道隆東渡日本,為建長寺初祖,關東禪風因之大振。

文永四年南浦紹明來宋,得虛堂智愚之法而歸。文永六年,我國之大休正念赴日,住建長、圓覺等寺,頗受朝野之歸崇。其後我國又有一山一寧、西澗子曇、東裏弘會、遠溪祖雄、靈山道隱等諸師相繼東赴日本弘傳大法,各揭禪風,大振法道,蔚成日本禪宗二十四流的盛況。

清順治九年,住黃檗山的我國禪師隱元蠻琦,應日本長崎興福寺住持逸然性融等邀請,於順治十一年率弟子20餘人去日本弘法。時有日本臨濟宗、曹洞宗的不少禪師求教隱元禪師,前來參學的僧俗逐日增多,不久,隱元禪師便聲名遐邇。

日本萬治元年,由隱元禪師主持,由德川幕府家綱將軍捐資,在京都宇治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建日本黃檗宗。

●韓國禪宗

韓國禪宗素有“九山禪門”之稱,其開宗立派者大多於唐代時來華習禪,歸國後大演教化,久之門庭繁茂,蔚成宗派。

新羅善德王時,即我國唐太宗時,法朗來唐,師事四祖道信,遂傳其法於海東。惠恭王之時,神行來唐,參謁誌空,得證心印,返國後於丹城斷俗寺弘傳北宗禪;神行之下,經遵範、惠隱,至智侁之時,受景文王之皈依,開創曦陽山派。

宣德王五年,雞林道義來唐,受傳於馬祖門下之西堂智藏及百丈懷海,習南頓之旨,在唐朝37年,歸國後傳法弘化,門下頗盛,立迦智山派。

與道義同時遊學於唐之洪陟,嗣法西堂,歸國後棲止南嶽,於興德王三年,創建實相寺,大振宗風,門下多達千餘人,是為實相山派。

與道義同時期來唐者另有真鑒慧沼,受馬祖門下之滄州神鑒印可,歸國後創建雙溪寺;神武王元年,寂忍惠哲也來唐習西堂之法,返國後於武州桐裏山大安寺弘法度眾。慧沼、惠哲所傳之法係即稱桐裏山派。

文聖王七年,無染也來唐得寶徹之心印,歸國後大弘禪法,得憲安王、景文王之皈依,創立聖住山派。

興德王六年,通曉梵日也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習禪,得其印可,返國後於天台山中開闍崛山派。梵日之門人朗空也來唐,參學於青原行思係統下之石霜慶諸座下,歸國後住於南山實際寺闡揚禪旨,此乃青原之法統最早傳至韓國者。

雙峰道允來唐,受傳於馬祖之門人南泉普願,得其心法,與梵日同年歸國弘化;其後道允之門人澄觀折中也來唐,參謁普願,歸國後住師子山興寧禪院。道允與折中之法統即稱為師子山派。

景文王之時,了悟順之來唐,參學於仰山慧寂座下,歸國後住於瑞稱寺弘布禪法;憲德王十六年,圓鑒玄昱來唐,就章敬懷暉受馬祖之禪,歸國後備受閔哀、神武、文聖、憲安四王之禮遇,其法嗣審希創立鳳林寺,開鳳林山一派。

於新羅朝末期,慶猷、迥微相繼來唐,得稱居道膺之心要,歸國後大力弘布,此即曹洞禪初傳於海東者。至高麗朝,更有利嚴、麗嚴、慶甫、兢讓、璨幽等諸師繼之宣演玄旨。

其中,利嚴曾來唐依止於道膺座下,得其心傳,歸國後太祖以師禮事之,後於海洲構建須彌山廣照寺,是為須彌山派之始。以上九山總稱曹溪宗。

由於太祖崇佛,及其後之定宗、光宗、文宗、宣宗、神宗等之相繼護持,禪宗遂得隆盛一時。但到了忠烈王以後,國勢漸弱,禪風也隨之衰頹不振。

●朝鮮禪宗

唐貞觀年間,朝鮮僧法朗、神行入唐求法,分別就學於四祖道信禪師和祖弘忍禪師。二僧歸國後,傳播中國禪法,盡管未形成禪派,但是中國禪宗傳入朝鮮半島之始。

此後朝鮮僧人紛紛來我國留學,如受學於南嶽懷讓禪師的新羅僧本如、受學於智詵禪師的新羅國王第三子法號無相、受學於西堂智藏禪師的新羅僧道義、慧哲、洪直等。朝鮮禪宗的正式建立,是新羅僧道義開創的。

他於唐建中五年來中國留學,曾去廣東韶州曹溪拜謁祖師堂,後去江西洪州開元寺,依西堂智藏禪師學習禪法。他在中國住了37年,歸國後傳南宗禪“頓悟”法,成為朝鮮曹溪宗的創始人。

自道義以後,朝鮮禪宗日漸興盛,並開式“禪門九山”。所說“九山”,即是以所住的山為名的9個禪派。

迦智山派:為道義所創,第三世體澄在迦智山創建寶林寺,學人稱集;桐裏山派:為慧哲所創,在桐裏山太安寺傳法;實相山派:為洪直所創,住實相山寺,門下弟子千餘;聖住山派:為無染所創,原受法於我國寶撤禪師,門下弟子2000餘人;崛山派:為梵日所創,原受法於我國鹽官齊安禪師,弟子有朗圓、朗空等;師子山派:為道允所創,原受法於我國南泉普願禪師,弟子折中開一派宗風;曦陽山派:為智證所創;鳳林山派:為稱昱所創,原受於我國懷惲禪師;須彌山派:為利嚴所創,原受法於我國道應禪師。

高麗王朝時,“九山”合並稱偉曹溪宗,以我國六祖慧能的法脈而得名。提倡“頓悟慚修”、“定慧雙修”、“禪教一致”,並吸收華嚴宗、淨土宗教義,走向禪淨融合,但總體屬臨濟禪風。

現曹溪宗的本部設在韓國漢城曹溪寺,共有25個本山,1000多所寺院,10000多名僧尼,辦有東國大學,出版有報紙《大韓佛教》。

●越南禪宗

東南亞各國也受到了禪宗的影響。越南禪宗最早為滅喜禪派,為從三祖僧璨受禪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所創。後又有我國無言通禪派、稱門宗、曹洞宗禪派等傳至越南。

南朝陳宣帝太建六年,印度僧毗尼多流支來中國,從僧璨禪師學習楞伽禪法。太建十二年,他去越南建法稱寺,並傳法於弟子法稱,弘揚我國禪法。到定空禪師以後,逐漸接近我國南宗禪的“頓悟”禪法。這就是越南的最早的禪宗“滅喜禪派”。

唐元和十五年,我國禪師無言通支越南弘法,在北寧仙遊縣扶董建初寺傳法於弟子感誠,後經曆代數傳,形成“無言通禪派”。至越南李朝,“無言通禪派”進入全盛時期,成為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

該派繼承我國南宗禪法統,宣揚佛性無所不在,以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思想,實行麵壁禪觀修行方式,並運用我國現成“公案”和體驗的參究方法。

至13世紀,曾受教於我國天封禪師和德誠禪師的越南陳太宗,三傳至陳仁宗,於安子山花煙寺正式創建“竹林禪派”,在“無言通禪派”的基礎上,以臨濟禪為法門,成偉無言通禪派”的支係。

宋代雪竇重顯的弟子草堂禪師因在越南占城行化,誤俘至某一僧官家做奴。一天,僧外出返家見他的記錄稿上被人改動,經詢問,才知道是草堂禪師所危僧官於是推薦給李聖宗,聖過召草堂禪師入朝,從回答中得知草堂禪師對禪的功力深厚,便請入開國寺傳授禪法。

草堂主講雪竇重顯禪《頌古百則》,後形成“草堂禪派”。該派倡導禪淨一致,發展很快。

在17世紀中期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創立了“蓮宗派”,係禪宗與淨土宗相結合的派別。主張禪淨一致,以教為佛眼,禪為佛心,以阿彌陀佛為禪的一個公案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修行方法。該派流行於越南北方廣大農村。

此外,18世紀初,我國元紹禪師去越南弘法,創“元紹禪派”。該派以臨濟禪為宗旨,主張禪教一致。至今盛行於越南南方順化等地區,其寺院占南方寺院總數的70%。

同一時期,由越南禪僧實妙了觀在臨濟禪的基礎上做了一此改革,創建了“觀禪派”。該派流行於越南中部。

●歐美禪宗

20世紀以後,由日本的一些禪師和禪學家,以通俗化的形式將禪宗廣泛傳播了歐美國家。

美國的禪宗主要有三支:臨濟禪、曹洞禪、臨濟與曹洞綜合禪。現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禪中心,或辦有禪宗學院。坐禪的風氣遍及北美、南美,形成了一股禪學熱。

英國傳入禪宗是在1972年後,是由英國籍日本曹洞宗比丘尼肯妮特開創的。她在英國諾桑伯蘭穀地創立“霞斯塔寺院”分支機構“瑟羅塞爾洞修道院”,該院除供學人修習坐禪外,住持禪師還為人主持婚禮,舉行幼兒命名的宗教儀式,以及舉辦葬禮、紀念儀式、佛教主要慶典等活動。

法國的禪宗,主要是由日本曹洞宗由凡泰仙禪師於1976年傳入巴黎的,很快便遍及法國各地。在法國影響較大的是“格雷茨歐洲第一禪寺”、“馬賽法華禪寺”等。

德國人信奉禪宗的較少,德國佛教重視南傳上座部,盛行研究巴利文佛法,這與斯裏蘭卡、泰國、緬甸在德國的布道圈推行南傳上座部佛教關係極大。因為德國是一個理性較強的民族,人們善於思辯,所以大多數人對禪宗、淨土宗、密宗不感興趣。不過,德國漢堡禪中心,也有一定的影響。

瑞士與德國的情況差不多,主要信奉斯裏蘭卡傳入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比利時主要熱衷於藏傳佛教寧瑪派,並在首都布塞爾建立了“寧瑪派金剛學院”、歐洲第一座寧瑪派“烏金滾桑卻林寺”。

意大利全國有25個佛教中心,其中有威尼斯禪宗研究中心。總體上說,禪宗在意大利不很盛行。

挪威自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一位心理學教授突然受到禪宗的啟發,創造了近似於禪的“靜坐養身法”。至1991年起,“靜坐養身法”遍及瑞典、丹麥。每到假日,成千上萬的人趕到挪威靜坐,以此調劑身心。

歐美國家之所以掀起禪學熱,是同工業化社會的激烈競爭和機械化的社會生活密切關聯的,由於人的自由發展的本能受到壓抑和猛烈衝擊,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失去了平衡,深感到人在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有被物化可能。

四、宗派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

南嶽下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傳分為曹洞、稱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溈仰宗

屬南宗南嶽法係。以溈山靈祐與仰山慧寂兩師為宗祖,取溈、仰兩字而為宗名。唐元和年間,靈祐住湖南長沙的溈山,宣揚宗風,門人慧寂繼之集大成。唐末五代時,本宗頗為繁興,及宋,漸絕其跡,終至與臨濟宗合並,其間僅150年。

初祖靈祐得法於百丈懷海,住溈山,孤居7年,其後以懶安自百丈處來,學者漸集,常逾1500人,淩駕黃檗之門庭。弟子慧寂承之,住袁州仰山,大振法道,其下分西塔、南塔兩派,西塔傳仰山另一師耽源應真之法脈,南塔則正屬溈山法係。

西塔派始自光穆,傳資福如寶,再傳吉州貞邃與潭州鹿苑;南塔派始自光湧,傳芭蕉慧清與清化全怤等。

慧清下有逞州繼徹、興陽清讓、幽穀法滿等。此外,仰山門下尚有霍山景通、無著文喜等人。本宗在五家法脈中,最早衰微,法係再傳僅四五世,宋以後即湮沒不傳。

據《人天眼目》卷四記載,本宗將主觀與客觀世界分為三種生,即想生、相生、流注生,並一一加以否定。想生指主觀思唯,說所有能思之心皆為雜亂之塵垢,必須遠離,方得解脫。

相生指所緣之境,即客觀世界,也予以否定。流注生乃說主觀與客觀世界變化無常,微細流注,從無間斷。若能直視而伏斷之,則能證得圓明之智而達自在之境。其修行理論上承道一、懷海“理事如如”之旨,認為萬物、有情,皆具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在禪宗五家中,溈仰宗興起最先,衰亡也較早。慧寂的法嗣有西塔光穆、南塔光湧等10人。光穆傳資福如寶、寶傳資福貞邃,前後四世而法係不明。光湧也隻傳芭蕉慧清,清傳逞州繼徹而絕。此宗的法脈曆時150年。

●臨濟宗

從曹溪的六祖慧能,曆南嶽、馬祖、百丈、黃檗,一直到臨濟的義玄,於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後世稱為臨濟宗。義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孫,又是臨濟六世孫為石霜之圓禪師。圓禪師以後分楊岐派、黃龍派。

希運,少時在家鄉福建福清縣隨師出家。之後,參謁名師,得奉新百丈山懷海禪師正傳,唐開成年間到宜豐黃檗山駐錫,宣講自己所悟得的禪宗新法,四方僧侶趨往問法者甚眾。僧徒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之後住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廣為弘揚希運所倡啟的禪宗新法。

這種禪宗新法因義玄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後世稱之為“臨濟宗”,而黃檗禪寺也因之成為臨濟宗祖庭。

與希運同時,另一高僧常觀也在宜豐五峰山開法堂。常觀與希運同出百丈懷海門下,兩人在宜豐互倡禪學。常觀雖未創宗派,然而門裔繁衍不衰,黃檗山也成為禪門祖庭。

臨濟宗傳至石霜楚圓門下,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楊岐派開宗者為方會,因住楊岐山而得名。黃龍派開宗者為慧南,因其住黃龍山而得名。慧南初學稱門宗,後從臨濟宗。

在南宋時,因為楊岐派傳人大慧宗杲的影響力,使得臨濟宗一支獨秀,成為禪宗與漢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

1187年,日僧明庵榮西將黃龍派引入日本,使臨濟宗在日本得到極大發展。1246年我國僧人蘭溪道隆東渡日本,又傳去楊岐派禪法。

希運繼承了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說。“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他從這一思想出發,主張“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後世故有 “心心相印”一說。

臨濟義玄上承曹溪六祖惠能,曆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蘗希運的禪法,以其機鋒淩厲,棒喝峻烈的禪風聞名於世。現存《臨濟錄》和《祖堂集》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等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跡和禪法。

●曹洞宗

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於良價禪師在江西宜豐洞山創宗,其弟子本寂在江西宜黃縣的曹山傳禪,故後世稱為曹洞宗。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稱岩,稱岩傳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5位君臣以為宗要。5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曹山法係四傳之後便斷絕。良價另一法嗣道膺一脈綿延趨盛,傳到天童正覺時,曹洞宗再度廣揚天下, 國內許多著名禪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創,正所說“今天下舉宗者,往往推少林,而少林所宗者蓋曹洞也”。

早在良價住持洞山時,便有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參師良價,並在洞山住了30年。朝鮮僧人利嚴曾嗣法於道膺,歸國後在須彌山建廣照寺,創須彌山派。13 世紀初,日本僧人道元又將曹洞宗傳入日本,開立日本曹洞宗。

良價禪學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時,他看到水中映著自己的倒影,頓時“大悟徹悟”,由是作偈語:“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須應憑麼會,方得契如如。”

良價認為無需四處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覺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頓悟,用不著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終年修行來漸悟。

良價除作了《玄中銘》、《五位君臣頌》、《五位顯訣》外,還撰有《寶鏡三昧》、《綱要偈》、《新豐吟》。此外還編纂過《大乘經要》一卷。良價的言語經其弟子整理成《曹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各一卷,被曹洞宗信徒視為經典。至於良價的其他詩作及玄言則散見於曆代有關宗教著述中。

良價於唐鹹通十年端坐圓寂,唐懿宗敕良價以“悟本禪師”諡號。良價舍利葬洞山,立以石塔,號“慧覺寶塔”,後世俗稱“價祖塔”。

●稱門宗

稱門宗以稱門文偃為宗祖,屬青原法係。文偃住韶州稱門山光泰禪院,後唐長興元年以後,大振禪風,因取其山名宗。

稱門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係較為興盛的是德山緣密、雙泉師寬、香林澄遠、洞山守初等。稱門弟子中最上首者為香林澄遠,接引學人完全繼承了稱門風格。香林澄遠下有智門光祚,光祚門下得法者甚眾,有雪竇重顯等。

雪竇重顯大振宗風,中興稱門,使稱門宗在北宋盛極一時,同時也開始與其他宗派相融合。稱門宗通過香林一係而延續到了南宋。到了元初,其法脈遂湮沒無聞。一宗法脈僅延續了200年,這主要是由於其機鋒險絕,不容擬議,無路可通,非上等根機者難以悟入的緣故。

稱門宗宗風陡峻,以簡潔明快、不可擬議的手法破除參禪者的執著,返觀自心。稱門宗既不像臨濟那樣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樣丁寧綿密,而是以激烈言辭,指人迷津,剿絕情識妄想。

禪林中往往以“稱門天子”、“稱門一曲”表示稱門宗風。稱門曲原為華夏古曲,曲調艱深,歌者難詠唱,聞者難領受,禪林遂用來轉指難於理解的稱門宗風。

稱門宗接化學人,猶如天子的詔敕,一次即決定萬機,不得再問,令人毫無猶豫之餘地,因而又有“稱門天子”之稱。

稱門宗的要義與菁華集中體現於“稱門三句”。文偃曾示眾:“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世緣,作麼生承當?”眾人無對,遂自答:“一鏃破三關。”

函蓋乾坤指絕對真理遍布天地之間,函蓋整個宇宙;目機銖兩指師家為斷除學人煩惱妄想,超越語言文字,促使學人內心頓悟;不涉萬緣,指師家應機說法,施行活潑無礙的化導。後來稱門法嗣德山緣密吸取稱門三句精髓,改其語為“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禪林或稱為德山三句。

由於它廣為稱門宗禪人所用,因此習慣上仍稱為稱門三句,並被譽為稱門劍、吹毛劍。實際上,稱門三句是一個內在聯係的有機整體,並無主次之分。對於理解稱門宗禪學思想與禪詩美感特性,稱門三句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法眼宗

法眼宗是五代文益禪師所創。源出南宗青原一脈。文益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諡為“法眼大禪師”。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後衰微。法眼宗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最後產生的一個宗派。

它曆經文益、德韶、延壽三祖,活躍於唐末宋初的五代時期。作為宗派,法眼宗的傳承曆史不長,但是,它的幾位祖師都是吳越地區學修並重的高僧。

法眼宗法眼是一位神秘論者,不過他的神秘不是在於自然和宇宙的不可知,而是在於其生生不已。雖然他對華嚴的造詣頗深,尤其精於六相的原理和解釋,但他卻不認為現象界和實體界是同一的,因為實體是離一切相的。

“法眼四機”為禪宗中之法眼宗指導學人所用之四種機法。

一、箭鋒相拄,說師家之接化,針對學人上中下等各種機根而彎弓投矢,機鋒相當,接化與領受之雙方,緊密相契,無有間隙。

二、泯絕有無,說令學人超越有與無二元對立之分別見解,而不令執著於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

三、就身拈出,說佛性真如原本即顯現於世間各種千差萬別之現象界中,師家遂藉此種具顯於人人眼前之現成佛性,信手拈來,一一皆可隨緣點化。

四、隨流得妙,說師家依學人根器,靈巧運用接化之機法,而令學人體得佛性之殊妙。

“般若無知”、“一切現成”的法眼宗風。法眼宗的宗風,簡明處似稱門,隱密處類曹洞。其接化之語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有當機覿麵而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者。《五家參詳要路門》說:“法眼宗先利濟。”直論箭鋒相拄,是其家風。一句下便見,當陽便透。隨對方人之機宜,接得自在,故說為“先利濟。”

●黃龍派

黃龍派為臨濟禪之支派,又稱黃龍宗。以黃龍慧南為宗祖,因其住黃龍山而得名。慧南為臨濟宗第七祖石霜楚圓之門下,於1036年住江西隆興黃龍山,盛弘教化,遂成黃龍派。

臨濟宗黃龍派的創始人慧南,臨濟下八世,俗姓章,江西廣信人。11歲為童行。侍奉信州懷玉寺智鑾,隨智鑾出,路上見祠廟,常杖擊火毀而去。

19歲落發受具,先依廬山歸宗寺,後依棲賢寺澄諟。繼而又依湖北蘄州三角山懷澄學稱門宗,受懷澄印證,令分座接物,名振諸方。

臨濟宗人稱峰文悅見之,既讚賞其為人、見識,又歎息其未得“本色鉗鎚”。稱峰文悅認為懷澄所傳道法並非稱門正宗,而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死語”。

為了爭取慧南,文悅禪師故意邀慧南同遊西山,並把話題引到稱門宗旨與懷澄所授之旨。文悅禪師乘機闡明己見,說“澄公雖是稱門之後,道法異矣”;又說:“稱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如藥汞銀,好看不中用,入煆即流失。”慧南聽罷大怒,以枕擊文悅。

第二天,文悅向慧南賠不是,接著又說:“稱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接著又介紹慧南投石霜楚圓,即慈明禪師。

慧南一再請求,又經過一番“麵試”,才總算接受慧南的弟子禮。慧南曾獻偈說:“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以路為仇。”

楚圓以手點“沒”字,慧南頓悟,即將“沒”字改為“有”,心中暗服楚圓妙密。慧南侍楚圓月餘,又辭往他方,時年35歲。後來慧南到筠州黃檗山,結庵於溪,名說積翠。江、湖、閩、粵之信徒多有來從者。

1036年,慧南又到隆興黃龍山開法,慧南在此30年,以“擊將頹之法鼓,整已墜入玄綱”為己任,法席盛極一時。1069年圓寂,諡普覺禪師,有《黃龍禪師語錄》等行世,嗣法弟子有黃龍祖心、寶峰克文、東林常總等,門葉繁茂,形成臨濟宗黃龍派。

慧南主張“真如緣起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真如”派生的,所以“極小同大”,於一毫端,現寶王刹,“極大同小”,可納須彌山入芥子中。

●楊岐派

楊岐派,也稱楊岐宗,是臨濟宗一派,其祖庭為江西萍鄉市楊岐山普通寺, 1041年,為楊岐方會禪師所創。楊岐宗在中華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由於此派的開創者方會在袁州楊岐山舉揚一家宗風,後世便稱其為楊岐派。

1199年,楊岐宗傳入日本,至今為日本佛教大宗之一,信徒過百萬以上。東亞、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台灣地區也廣有信徒。

楊岐派發源地為楊岐山,位於江西萍鄉上栗縣楊岐境內,離城區20餘千米,海拔約1000米,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個融合自然風光與宗教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省級重點名勝風景區。

楊岐山古城漉山,翁陵山,楊岐山名稱由來已無從考證,傳戰國時著名哲學家楊為路經此地,山路多岐,迷失方向,淒愴淚下,後人遂以此取名為楊岐山。

楊岐山是我國宗教名山,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中楊岐宗之本山祖庭,始建於713年,祖師乘廣禪師開山立廣利禪寺。

1041年,方會禪師在此創楊岐宗,並改稱其為普通寺,楊岐宗在我國佛教中享有著崇高的地位,並有著深遠的深遠的影響,其影響甚至遠播日本,至今仍有日本宗教友人前來尋根問祖。

●荷澤宗

惠能之後不再傳法衣缽,曹溪禪後分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頭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頭、洪州為禪門正宗。

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始於神會大師,承繼六祖法脈,又被尊為禪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認,因荷澤宗在洛陽一帶傳布,因此又被石頭、洪州認為是曹溪禪中的北宗。

神會初受大通神秀的提攜,後至曹溪,入大鑒慧能之門,北遊增廣見聞,受具於長安,複隨侍晚年的慧能而嗣其法。慧能寂後,神會住洛陽荷澤寺,訂定西天東土列祖之傳承,並為六祖慧能建祖堂。734年在滑台,宣稱神秀等人之北宗禪並非達摩正係,隻是漸悟之教。主張慧能之南宗禪為禪宗正統。760年圓寂。

●石頭宗

曹溪南宗又分為石頭禪和洪州禪。石頭禪始於石頭希遷法師。希遷法師先於曹溪六祖門下出家為沙彌,惠能去世時,年僅14歲,後依於六祖門下青原行思,於是成為禪宗大師。

荊州的天皇道悟,澧洲的藥山唯儼,潮州的西山大顛,皆出於希遷門下。稱門宗,法眼宗,曹洞宗,傳說都是從石頭係統出來的。

●洪州禪

洪州禪,又稱洪州宗,與石頭宗並列為唐代禪宗兩大派係之一,由六祖惠能門下分出。始於南嶽懷讓禪師,但它的實際建立者,為洪州道一法師。下開臨濟、溈仰兩宗。後世以馬祖之法係為禪宗之正係,而承繼菏澤宗之圭峰宗密則為傍出。

洪州為江西南昌縣的通稱,其地有馬祖道一所住的開元寺、石門山寶峰寺、百丈懷海所住之百丈山大智壽聖寺,及黃龍慧南、晦機所住之黃龍山崇恩寺等名刹。

馬祖一向住洪州,大揚禪風,故其門派稱洪州宗。主張一切之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生活皆是佛性之顯現。其宗風相對於北宗所主張之日常分別動作皆虛妄,及牛頭宗之一切皆如夢、本來無事之觀點。

馬祖道一門風盛極,弟子眾多。洪州禪是我國禪的典型,它的代表人物是開創者馬祖道一和其弟子百丈懷海。

宗密認為,洪州禪的根本特點是“觸類是道而任心”,而這一特點建立於四卷本《楞伽經》如來藏學說基礎上。在現存《馬祖道一禪師語錄》中,道一本人也曾一再引述《楞伽經》及其思想,以印證自己的禪學。

《楞伽經》把佛性與人心等同,說佛性時用“如來藏”,說人心時用“識藏”,結合為“如來藏的識藏”。但它的重點是在闡述真如佛性論。從慧能開始,因受《金剛經》般若空觀影響,轉向主觀人心的發掘。

馬祖道一所做的,是把這兩者統一起來。一方麵說如來藏佛性,另一方麵顯示根本空義,同時又突出一心的能動性,在此基礎上建立更為直捷的解脫成佛學說。

●保唐宗

南宗中還有一分支為保唐宗,始於成都保唐寺無住禪師,在四川地區獨立發展。它的特點是融合了北宗與南宗的看法。

無住禪師未出家時,從居士陳楚璋學頓教法,陳楚璋為五祖弘忍門下老安和尚,即嵩山慧安弟子。無住後從六祖弟子並洲自在受法出家,又從學於淨眾寺無相(又稱金和尚),無相為弘忍門下智詵的再傳弟子。

所以宗密認為他是由五祖門下分出的,但保唐宗《曆代法寶記》則自認為六祖曹溪門下。

●牛頭宗

牛頭宗傳至六祖慧忠,鶴林玄素,徑山法欽時牛頭禪大盛,與洛陽荷澤神會,江南的洪州道一、石頭希遷,並為禪宗重鎮。但因後繼無人,後逐漸為曹溪宗所吸收,融入石頭宗之中。

道信與弘忍師徙,在長江中流黃梅縣的雙峯山與東山,努力光大從印度傳來的達摩禪,非常隆盛,形成當時禪宗中心。同時在長江下遊的潤江牛頭山,有東夏(中國)之達摩之稱的“法融”為初祖的禪法──牛頭宗,也迅速地發展起來,與東山相對峙,在中國禪宗的發展過程中。

牛頭禪的興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牛頭禪雖屬禪的一支,但後傳子孫不昌,後代禪者,並不十分注意牛頭宗。

牛頭宗是一地方性的佛教宗派,其弘化地域大體為有厚的山林禪學風味的江中下遊地區,尤其是牛頭山和茅山及其周邊地區。其禪師晚年出山弘法大多在現長江三角洲地帶,以杭州、南京為中心。

牛頭宗其實本不應算入達摩禪的傳承之中,其理論受老莊、玄學影響極深,實為極度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對後世之禪宗之完全中國化有深厚的影響。

牛頭宗的傳承為:道信傳法融別出牛頭一宗,法融為牛頭初祖,以下是智嚴、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其實近代以來的研究已經證明,牛頭六祖中真正有師承關係的最早也隻能從慧方傳法持開始。從法持至智威,才逐漸興起。到了智威以下,出了牛頭慧忠,鶴林玄素,而法門大興,成為與南宗、北宗並立的牛頭宗。

牛頭法融之代表作有《絕觀論》、《心銘》、《淨名經私記》、《華嚴經名相》。從所據之經典上來看,達摩禪以《楞伽經》為主要經典,而牛頭禪則主依《般若經》。牛頭宗以法融之學為其學說之代表,其基本理論和東山法門的是對立的。

牛頭禪的“無心合道”、“無心用功”是從道體來說的。以為道是超越心物,非心境相對所能契合的,不能發現分別觀察的必要意義,不能以分別觀察為善巧方便,但見心識分別的執障,於是“無心合道”、“無心用功”發展出一種無方便的方便。

其實,這是受了莊子的影響,莊子說:“玄珠,知識與能力所不能得,卻為圖像所得。”這與東山之“入道安心要方便”又大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