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一個宗教的團體,僧人又作為修行者的表率,自然也是應該有其自身的管理製度。在僧人們聚集居住的“叢林”之處,其“清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一些戒律,但那時沒有明文的規定。
一部“叢林清規”成了中國漢傳佛寺有關行政、人事、財會、宗教活動乃至庶務的規矩法度、管理辦法之大全。盡管其中的許多內容已不適用於滄桑巨變後的今天,仍不失為我們繼承與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加強自身建設、搞好寺院管理的參考。
一、叢林清規基礎知識
叢林本來是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也稱為禪林。但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仿照禪林製度而稱之為“叢林”,故從近代以來,叢林便被當作佛寺的代名詞。
根據其規模大小、財產屬性和住持的傳承方式,分為十方叢林和子孫叢林兩類。規模較大、財產屬僧團共同所有、住持係公請諸方名宿大德擔當的叢林,被稱為十方叢林。
●什麼是叢林
叢林,梵名 Vindhyavana,僧侶聚集、修道之處,也通常指禪宗寺院而言,故也稱禪林,但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禪林製度而稱叢林的。
由漢末佛教傳入中國內地始,直到隋朝,各地建起了許許多多寺院。據《法苑珠林》記載:“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
唐宋以來,創建寺院要向政府申請,得到許可方準興建。寺院的名稱也由政府頒發。《舊唐書?職官誌》載:“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高者充之。”又注稱:“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
中國禪宗從曹溪慧能後,四傳至於懷海,百餘年間禪徒隻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處,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貞元、元和間(785~806),禪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於一處,修禪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禪眾聚處,尊卑不分,於說法住持未合規製,於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禪居,此即叢林之始。
叢林的意義,舊說是取喻草木之不亂生亂長,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稱等。
叢林規模開始不大,到唐末五代之間,南方有發展。如洪諲住浙江徑山,道膺住江西稱居山,僧眾多至千數;義存住福州雪峰,冬夏禪徒更不減1500人。入宋,叢林建置益臻完備,禪眾也以集中居住為常,凡名德住持的叢林,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延壽自杭州靈隱移住同地永明寺(今淨慈寺),學侶多至2000人。
北方叢林,也始盛於宋代。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內侍李允寧施住宅創興禪席,仁宗給與寺額為十方淨因禪院。廬山圓通寺懷璉應命為住持,禪道大弘於汴京。
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又命京師(今開封)大相國寺,創立慧林、智海二大禪院,後都成為京師有名的禪林。至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宗賾集《禪苑清規》時,叢林製度已燦然大備。
宋室南渡以後,禪宗名僧輩出,所居叢林,皆極一時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稱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徑山、正覺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長蘆崇福寺等,其住眾常至千人以上。
史彌遠因而請定江南禪寺為五山十刹,俾拾級而登,於是叢林製度遂遍行於江南,迄後世不衰。
●什麼是清規
清規是中國禪宗寺院(叢林)組織的規程和寺眾(清眾)日常行事的章則,也可說是中世以來禪林創行的僧製。本來中國佛教從東晉道安首創僧尼規範三例以後,即隨時有在戒律之外別立禁約之舉,如支遁立眾僧集儀度,慧遠立法社節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於金陵,命法稱為寺主,創立僧製,用為後範,皆是其例。
現代禪宗所遵守的清規產生於禪宗叢林產生之後。因為中國禪宗自達摩東來後300年中,禪僧大部分住在律院或岩穴、樹下,沒有自己的寺院修行場所,直到唐朝“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才開始建立禪宗自己的寺院,百丈懷海參照大小乘經律,製定叢林規矩,撰清規二卷,廣為流傳,世稱古規、古清規、百丈清規,這是禪宗清規的開始,從此以後天下叢林都根據這一類製度作為寺院生活的儀則。
●什麼是百丈清規
中國禪宗六祖慧能三世徒百丈懷海(六祖慧能傳南嶽懷讓,二傳馬祖道一,三傳百丈懷海)製定的叢林清規。
到了中唐,禪宗盛行,百丈懷海禪師痛感禪僧住在律寺內,雖另處別院,但於說法住持,都不能合法。於是他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別立禪居之製:尊“長老”為化主,處之“方丈”;不建佛殿,隻樹“法堂”,學眾盡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設“長連床”,供坐禪偃息;閤院大眾“朝參”“夕聚”,長老上堂,徒眾側立,賓主問答,激揚宗要;“齋粥”隨宜,二時均遍;又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事務分置十“寮”,置首領主管等等(見《景德傳燈錄》卷六末附《禪門規式》)。這些就成了叢林新例,與律法不同(見《僧史略》卷上《傳禪規法》條)。世人即稱為《百丈清規》。
《百丈清規》流行到北宋,曆時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亂,故崇寧以後,曆有增訂。現可考見的,在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有真定宗賾搜集諸方行法,重編為《禪苑清規》十卷,也稱《崇寧清規》,百丈之作乃被稱為“古規”。後至南宋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又有金華唯勉悉假諸本,參異存同,編成《叢林校定清規總要》二卷,又稱《鹹淳清規》。
再後到元代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東林戈鹹又參考諸方規則,改定門類編次,並詳敘職事位次高下等,成《禪林備用清規》十卷,又稱《至大清規》。這些雖是比較通行之本,但不能使諸方統一而毫無增損。
因此,元順帝元統三年(公元1335年),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輝重輯定本,並由金陵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泝等校正。德輝乃取《崇寧》、《鹹淳》、《至大》三本薈萃參同,重新詮次,又刪繁補缺,折衷得失,分成九章,厘為二卷。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規》,頒行全國,共同遵守。
雖其名仍為《百丈清規》,而內容精神已去古益遠,麵目全非。從明迄今,數百年間,都通行此本,隻分卷略有出入而已。
通行本《百丈清規》的九章中,前四章主要規定關於祝聖、國忌(帝王、王後忌日)、祈禱、佛誕節、涅盤節、達摩忌、百丈忌以及各寺曆代諸祖忌等儀式。
這些都是律所未定,古規沒有的(古規是以僧徒受戒或住持入院開始的)。從此以下,才算是叢林本身的規章製度。
●什麼是“五大堂口”
近現代叢林,基本設置有五個部分,即所說“五大堂口”,其中包括:
禪堂:禪堂是叢林的核心,專指坐禪的道場。
客堂:客堂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對外的聯絡,賓客、居士、稱遊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協調,僧眾的考勤和紀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
庫房: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以及殿堂、房舍的修繕等。
大寮:大寮為寺院的生活區,負責供應僧眾的齋飯,主要由齋堂和僧廚組成。
衣缽寮:衣缽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務機構,直接為方丈辦事。
●什麼是戒臘
臘所說戒臘,就是受過具足戒的僧人,經過從陰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結夏安居後,受戒的年齡就算增長一歲,佛教稱為“一臘”。
通俗地講,戒臘即是加入僧籍的年數,相當於在家人的工齡。戒臘最長的僧人稱為“上座”,在叢林中備受尊敬,其發言常常有權威性。
●叢林的製度
叢林製度,最初隻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為一眾之主,非高其位則其道不嚴,故尊為長老,居於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後世乃立佛殿)。
所集禪眾無論多少,盡入僧堂,依受戒先後臘次安排。行普請法(集體勞動),無論上下,均令參加生產勞動以自給。又置十務(十職),說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領一人,管理多人事務,令各司其局(《景德傳燈錄》卷六《禪門規式》)。
在這以前寺院的首腦為三綱:即上座、寺主、維那(或稱都維那),都是領導大眾維持綱紀的職僧。上座以年德俱高,都是朝廷任命。如姚秦、元魏,常有命令補上座。唐道宣也曾被命為西明寺上座,其位居寺主、維那之上。寺主知一寺之事。如後周陟岵寺、隋大興善寺等,皆有寺主。維那意為次第,說知僧事之次第,或稱為悅眾;但後世常以悅眾為維那之副,其職有數人,以大、二、三、四等別之。
至於叢林古規的職事,則有首座、殿主、藏主、莊主、典座、維那、監院、侍者等名目。如黃檗希運在池州南泉寺為首座、遵布衲為湖南藥山殿主、雪竇重顯為南嶽福嚴寺藏主、南泉普願於莊上為莊主、溈山靈祐在江西百丈山為典座、克賓於河北魏府(今大名縣)興化寺為維那、玄則在法眼會下為監院、興化存獎為臨濟義玄侍者等。
後世叢林組織日漸龐大,各寺家風不同,為住持者多因時製宜、自立職事,名目層出不窮。宋宗賾《禪苑清規》的序文說:“莊嚴佛社,建立法幢,佛事門中,闕一不可。豈立法之貴繁,蓋隨機而設教。”
在《禪苑清規》所載叢林職事名目即有23種。宗賾還撰了一篇《龜鏡文》,概括地說明設立各種職事的必要。文稱:“叢林之設要之本為眾僧,是以開示眾僧故有長老,表儀眾僧故有首座,荷負眾僧故有監院,調和眾僧故有維那,供養眾僧故有典座,為眾僧作務故有直歲,為眾僧出納故有庫頭,為眾僧主典翰墨故有書狀,為眾僧守護聖教故有藏主,為眾僧迎待故有知客,為眾僧召請故有侍者,為眾僧看守衣缽故有寮主,為眾僧供侍湯藥故有堂主,為眾僧洗濯故有浴主,為眾僧禦寒故有炭頭,為眾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為眾僧執勞故有園頭、磨頭、莊主,為眾僧滌除故有淨頭,為眾僧給侍故有淨人。”
以上製度,自宋以來通行甚久,少有更改。至於今日可行的,則根據元代《敕修百丈清規》更有增益,且分成東西兩序。
東序序職(資格)有都監、監院等21員,列職(實職)有化主、庫頭等26員;西序序職有首座、西堂等12員,列職有殿主、寮元等21員。細分職別可達80種,可說繁雜。
●叢林的職務
叢林職事人員之多寡,各依其規模建製大小而定。方丈為禪林正寢、住持所居之處,故稱寺主為方丈,他為全寺諸堂之頭,故又稱堂頭和尚。至西序的重要職員,則為首座(即古之上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知藏、藏主、知客、寮元(稱水堂首領)等。
東序為監院(即古之寺主,俗稱當家)、副寺(即知庫)、維那、悅眾、侍者、莊主等,是一般叢林所常設的。此外,列職各專一務者,還有飯頭、菜頭、火頭、水頭、碗頭(通稱行堂)、鍾頭、鼓頭、門頭、園頭、浴頭(也稱知浴)、圊頭(即淨頭)、塔頭(也稱塔主)、樹頭(巡視山林、栽補樹木)、柴頭、磨頭、茶頭、炭頭、爐頭、鍋頭、桶頭、燈頭、巡山、夜巡、香燈、司水(禪堂專任)、照客、聽用等。以上各種職事名稱,以等級分,可統稱為知事人員(一級)、主事人員(二級)和頭事人員(三級)。
規模較小的叢林,即以主事兼知事。規模較大的叢林,則有很完備的組織。方丈之下有庫房、客堂、維那寮、衣缽寮四個機構(通稱四堂口),是為叢林的基本組織,重要寺務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與四堂口首領共議進行。
此外,有首座寮以處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處初學新參,有行者寮以處雜務行者和童行,有眾寮(稱水堂)以臨時接待過往禪衲。又有蒙堂以處知事職僧以上退職人員,有單寮以處副寺以下退職人員,有延壽堂以處老病僧人,有莊田以供禪眾從事生產。各堂又各立規約以資遵守。
●僧人的職務如何分配
寺院繁雜的日常事務,都是由執事來辦理。這些執事,有列職與序職之分。列職相當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職別。序職相似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曆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職和序職又可分為東序和西序,其原來的意圖可能是: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在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執事待以賓禮,列在西序。
序職分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知客、行者、香燈;
列職分為: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頭、殿主、鍾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僧人序職的高低與其戒臘的長短一般是互為關聯的。同時,序職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實踐中獲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職越高。
一般說來,隻有住在稱水堂的僧人沒有序職。他們在別的寺院可能有序職,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職卻不予承認。另一方麵,在本寺的序職相對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燒香,出外參學二十年後回到本寺院,仍給他保留著燒香的序職。
列職一般比序職後獲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於其工作實在是一種苦行的原因,故被稱為“行單”。
這些人包括在稱水堂、廚房、磨房、菜園做苦力的僧眾。行單至少在禪堂修滿一期後方可任職。列職的變動很大,有時任期隻有半年,並可隨缺隨補。當任期結束,每位執事都得辭職,但他辭去的是列職而非序職。序職仍舊保存,或者隨著新列職的授予,序職也相應升遷。
叢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職和列職。序職為“四大班首”的,其列職可能是都監、監院或副寺;序職為書記的,其列職多半為“五大堂口”的負責人;序職為燒香的,列職一般為庫頭、監收等。
●僧人如何退職
僧人的退職,也就是俗世的辭職。每年的正月初八,叢林的八大執事都一齊到方丈向大和尚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大和尚回答:“退職不過是老祖遺規,師父們辦事曆練老成,依舊發心吧!請回。”
然後,五大堂口的執事們又分別對管他們的維那、知客、監院、典座、衣缽頂禮,說明本期任職已滿,請求更換,特來退職。五大堂口的首領們大致都說:“退職不過是常住遺規,恐師父們嫌辛苦,暫且公務數天,慢慢計議,有人再換。現在還是繼續發心吧。”
●什麼叫圓職
寺院的圓職,類似於俗世的表彰大會。每年的正月十二,方丈和尚舉行茶會,請叢林的八大執事及序職在書記以上的執事參加。
對他們在本任期內的成績給予表彰,希望他們在新請職之前繼續代職。並要他們轉告所管堂口的其他執事也繼續代職。
●僧人職務的升遷
僧人職務的升遷,主要依據僧人的修行、戒臘和工作成績。在請職前,方丈召集叢林的四大班首、八大執事等出席“議職”會議。由方丈提出升至書記以上的升序者名單,由監院、知客等提出升至書記以下的升序者名單,由維那提出住禪堂坐禪僧人名單。任何出席者都可以對所有升序名單提出異議,不發言即表示默認。
在議職以後,知客將所任命的序職及列職都登入號簿,包括每一常住僧人的法名、籍貫、年齡、剃度師名、剃度地點及時間、受戒寺院及戒臘等。所有這些,以後都要記入《萬年簿》中,這也是寺院的一件大事。
叢林各執事不是每期都能升序。一般地講,低給執事要重任一兩期、高級執事要重任兩期以上才能升序。若執事把工作搞得很糟,或犯了寺規,他便隻好以主動離寺為自罰,否則由監院、都監甚至方丈親自命其離開寺院。
關於升職的具體的做法,在一些小說、電影、電視中也有體現。如《水滸傳》第六回,講到魯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推薦到開封大相國寺後,魯智深對大相國寺方丈智清長老說,要討個“都監、監院”做做。相國寺的首座、知客就對魯智深說道:“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且如小僧做個知客,隻理會管待往來客官僧眾。至如維那、侍者、書記、首座,這都是清職,不容易做得。都監、監院、提點、院主,這個都是掌管常住財物。你才到的清眾,怎便得到上等職事。還有那管藏的,喚作藏主;管殿的,喚作殿主;管閣的,喚作閣主;管化緣的,喚作緣主;管浴堂的,喚作浴主。這個都是主事人員,中等職事。還有那管塔的塔頭,管飯的飯頭,管茶的茶頭,管東廁的淨頭,與這管菜園的菜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假如師兄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院。”
後來魯智深就去看菜園,做個菜頭,然後就發生了在菜園裏倒拔垂楊柳的故事。
●什麼是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是指從陰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這段時間僧人們禁止外出,而是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信眾們的供養。
佛製結夏安居一是出於養生護生的慈悲胸懷。因為夏天路上多蟲蚊,如果出門可能會踏傷蟲蟻。另外由於夏日天熱汗多,出外化緣,披衣汗流,有失威儀,故禁足不出。同時夏熱,婦女穿衣不威儀,僧人化緣也不方便,所以要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的內容主要是學習佛教的禮儀。學習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聆聽方丈、四大班首等的開導,聆聽本堂法師或外地高僧講經;二是學習戒律和日常禮儀,懂得佛門規矩,便於弘法利生;三是學習參禪打坐,誦經持咒,敲打唱誦及念普佛、放焰口等各種佛事。
到了七月十五日,即結夏安居圓滿的解製日,叢林寺院的僧尼們都在各自安居處集合一堂,當著大眾,自由檢查自己所犯的過失,也可以揭示別人的過失。
僧眾之間完全處於平等地位,互相批評,共同懺悔,求得個人和僧團的清淨。這種活動稱為“自恣”,這天叫作“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自恣後,受戒的年齡即算增長一歲或一臘,並以此來計算戒臘的長短。因此,結夏安居坐禪也稱為“坐臘”。
●什麼是僧人的結冬
根據中國佛教的特色,以及中國氣候冬天寒冷,僧尼不宜外出等原因,我國漢地佛教叢林又按照夏安居製度製定了冬安居製度。
在每年從十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間,叢林中也結製安居,稱為結冬。這是仿照結夏製度集合江湖衲僧來專修禪法的,故名為“江湖會”。
清代以來,叢林曾有隻結冬而不結夏的反常現象,後經糾正,仍以結冬坐禪、結夏講經學律等為慣例。近代著名叢林如寧波天童寺等,都實行這樣“冬參夏講”的製度。
所以冬安居的主要內容是參禪打坐。這是修習禪定功夫,求得開悟證道的重要門徑。這時,各大叢林,特別是全國著名的禪林,有許多各地的稱水僧前來專修禪法。
●叢林清規裏的安單
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缽戒牒俱全的遊方到寺,都可掛搭(也稱掛單),暫住於旦過寮(又稱稱水堂)。如掛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禪堂,名為安單,從此成為清眾,隨同結夏。
一般叢林都從四月一日起,照規入夏,禁止遊方,鎖旦過寮。至八月一日,始開寮重新接眾。又叢林安單也分春冬兩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頭進禪堂者,名為大進堂。
●僧人如何請職
所說“請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擔任職事的儀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進行兩次請職。
現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請職”,有的寺院考慮新年期間活動繁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後,寺院內活動相對少一些的時候進行請職。
請職那天,有一係列莊重的儀式。早齋時,齋堂門口即掛出方丈手諭的“請職”牌示。僧眾齋畢回禪堂,序板響過兩陣,維那便帶領僧眾到客堂。
維那與知客見禮後問:“知客師敲動祖師犍椎有何勝因?”知客回答說:“大眾師慈悲,請師父們到客堂非為別事,大和尚與師父們請了職。與師父們道喜!”於是,知客將方丈和尚送來的“請職”牌示宣讀了一遍。並由知客執牌,帶領新請職師們去回複方丈。
大家向方丈頂禮後,方丈說:“把師父們大材小用了。”隨後,新請職師回禪堂等待送位(正式宣布)。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若沒有班首,則由知客、維那送位。知客送西序,維那送東序。送位畢,同禮一拜。新請職師上方丈謝職。
午齋,在齋堂送位。若新請職師中有班首,由方丈送位,其餘則由知客送西序位,僧值送東序位。兩邊知客高呼:“書記師、藏主師、知藏師、參頭師、知檀師、知浴師送位!”東邊僧值高呼:“悅眾師、燒香師、記錄師、書狀師、侍者師送位!”知客又呼:“引請職師出位,展具頂禮和尚三拜!”敲引磬、接稱板、歸位、用齋。
晚課,在大殿送位。晚課後,知客師領新請職師巡寮,對前任執事師示敬。巡寮畢,序板三通,寺院大眾諸師向新請職師道喜。請職儀式結束。
●什麼是掛單
掛單是指僧人在其他寺院暫住。在夏安居和冬安居以外的時間,僧人們可以帶上自己的衣單行李和戒牒等外出稱遊,到其他寺院“掛單”。這些僧人,被稱為“稱遊僧”、“行腳僧”或“掛單和尚”。
正如俗世中的人出遠門要告知家裏人一樣,僧人出去稱遊也必須在正月十六日以前,向寺院所屬堂口的負責人請假。再由監院、知客、維那等開單注名,呈方丈審閱。
十六日,請假僧即收拾好衣單行李,分別向方丈、客堂、禪堂、僧值寮及有關師承告假出堂。本堂口的僧眾都來幫挑行擔,禮送出山門。
●僧人如何掛單
稱遊僧到其他寺院掛單,並不是進去就可安住,這其中有一係列複雜的程序。他要先將衣單放在客堂門口的左邊,然後起左腳跨過門檻,坐在靠左牆的橫凳上。在等待客堂來人時,可隨時看到自己的衣單。如果衣單是放在課堂的右邊,則依例反之。
坐的姿勢,是將雙腳在前成八字形。知客師一進門,掛單僧便站起來合掌行禮,向堂中佛像頂禮三拜。在第三拜起身時說:“頂禮知客師!”又在佛像前一拜,然後坐回橫凳上。知客師詢問他的名字,剃度師、戒和尚的名字,出家、受戒的寺院,最近的行止及許多應該了解的問題,以消除他是否是一個善良、真實比丘的任何疑問。若他回答不得體或支吾其詞,知客師就要求看他的戒牒,進一步辨別真偽。
知客師詢問畢,再問這位稱水僧以後的打算。如果他隻住一兩夜,便說“打擾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時間,便說“親近常住”。最後送單,知客師便領他到稱水堂。
到了稱水堂,稱水僧先將衣單放在堂外,再進伽藍殿對伽藍菩薩問訊或頂禮,作為向稱水堂的寮元示敬。見過寮元後,稱水僧即被領到寮房。這裏沿牆架設著鋪位。稱水僧按其年齡被安排到一個空著的鋪位上。年輕僧人住東邊,年老僧人住西邊。
住稱水堂是沒有時間限製的,願意住多久就可住多久。但必須符合規約:每天早晚隨眾上殿、過堂,並由寮元率領坐禪。其餘時間,隻要得到寮元的允許,白天也可以外出。如果稱水堂住滿了僧人,客堂外即掛上“止單”的牌示。
掛單僧在稱水堂住了一段時間或相當長的時間,如果願意長住這座寺院的,根據本人的口頭申請,寺院多方審查,認為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禪堂,就是“安單”。此後,他就是寺院的清眾,隨同大家一起結夏安居。
事實上,僧人這種掛單,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首先必須得回答出知客師提出的問題。來果法師當年在掛單上就遇到很大的麻煩。
來果法師自幼便深愛佛教,後來打算出家,由於難找到合適的老師,他就自己剃度,然後到寶華山掛單受戒。可是到了寶華山後,當知客師問他有無戒費、有無號條等事情時,他都回答“沒有”,當問他是新戒還是老戒時,他也不知新戒老戒為何物。
知客見他頭上有幾塊疤,又見他的話不對題,便懷疑他是來搶劫的,就讓他去磨坊住,並囑咐其他人:“你們大家留心謹防,這定不是好人。”眾人都用白眼看他,一樣笨重汙穢的事情,就命令他去做。由於旅途的勞累以及受到了虐待,來果身患重病,他睡在磨坊裏,咳血七晝夜,奄奄一息,同戒者教他溜單,他不知溜單是犯嚴重清規,第二天吃完早飯,他將衲襖用藤一捆,背到肩上,正好碾磨頭看見了他,就問:“你做啥去?”他直接就說:“溜單。”他出了以後,碾磨頭追來,帶一茨條,打了他一頓,然後提著耳朵將他拖回,這時他才知道溜單一事,不能讓別人知道。
由此可見,掛單是有嚴格規定的,白天外出都要得到寮元的允許,更不能偷偷的溜掉。
●什麼是貼單
此為一寺職事及常住人員名單的公布,例於每年十月十五日舉行。
事先客堂與維那將閤寺人員戒臘久近開具清單,送與住持、寫成單票(每條四字,職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掛“貼單”牌,到十五日,住持入堂說法,為首座貼單,其餘由維那貼,以職事大小,戒臘先後為序,再各按名位順次送單。
凡單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員。
●何為“打七”
“打七”是一種修行方式,是以七日為一個周期,在七日之中,專心參究,稱為“一七”,直到第七個七日,稱為“七七”。從陰曆十月十五日起,到臘月八日止,要包括七七四十九天。禪宗的“打七”稱為“打禪七”,是冬安居中的重要行事,也是冬天進行的參禪活動。
打禪七主要是坐禪,坐禪是以燃香來計算時間,故又叫“坐香”。平日坐香,早齋前後、午齋後、晚間各一次,共四次;打七期間,必須延長時間,叫作“加香”,共為六次。每坐完一支香的時間,再行香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