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黃河邊,遙望對麵山坡間的關城、關牆遺址,可以想象當年人馬往來的繁鬧景象。古人選擇黃河轉彎地方設渡口,考慮到黃河水性。從會寧關渡人馬、物品,隻要將大船推離岸邊,依靠河水自身衝力,就可以把大船衝到對麵,然後順流而下,到修建在腥紅崖邊上的烏蘭關上岸(高啟安教授持此說),然後經石板梁穿車木峽到媼圍古城。近年來,劉滿、高啟安、劉再聰、黃兆宏等教授多次實地考察,多有文章發表。
大家駐望一陣,返回到五佛沿寺。鄰近春節,山寺空寂。馬鈴在清風中搖蕩。因為地震坍塌、歲月風化、戰爭毀壞,沿寺多為新修建築,古代遺存不多,但北魏造窟特征明顯。1983年夏,景泰縣對石窟北壁進行搶修時,從牆壁填土中清理出一個西夏木製蠟台,並發現西夏文殘卷,專家考證為《金光明最勝王經》等經文殘頁。景泰縣也出土過西夏軍事與民用製品。漫水灘鄉農民發現過一枚軍令牌。蘆塘曾發現過西夏彎腰古碑。
之後,沈渭顯帶我們尋訪“疑似烏蘭縣”舊城址。汽車穿過平坦的河邊灘地, 爬坡,上到一座沙山腳下。顯然,這座巍巍沙山與騰格裏沙漠密切相關。風大且冷。我們沿著沙山脊梁深一腳,更深一腳,艱難上進。山脊右側,是三井溝古鹽道,通往漠北。看不到逶迤相連的駝隊,唯見一輛大卡車孤獨作業。
沙丘之北是鐵匠嘴子山,五佛的沙子大多從它們頭頂飄飛而來,聚集而成沙丘、沙山。
黃河、盆地、沙山,奇妙結構類似寧夏沙坡頭。居高臨下,一帶銀河油然而過,兩岸平川和山地盡收眼底。黃河白銀段有不少現在仍在使用的渡口,如靖遠北灣鄉寺兒灣、烏蘭鄉虎豹口(河包口)、石門鄉小口(石灘)、興隆鄉大廟、景泰五佛等,其選擇、修建於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靖遠縣城東北由南往北的黃河上有全長180裏的紅山峽,河水落差大,險灘多,不宜設置渡口。靖遠、景泰兩縣同寧夏中衛縣交界處的河段上有黑山峽,也不宜設置大渡口。而靖遠縣北城灘與景泰五佛鄉十多裏的黃河處在紅山峽、黑山峽之間,群山環繞,形成天然河穀盆地,即可駐軍,又能設置大渡口,大軍、商隊、糧秣、商品通過。古人初創修建時,也可能經過長期調查研究和實地踏勘。他們是否也親臨沙山,進行觀測?是不是走遍了黃河對麵的每個枯瘦山頭?
下沙山,沈渭顯一陣疾馳,帶我們到一個古樸村子。在廢棄房屋與羊圈之間,我找到半截顯然是舊時牆體的殘跡。我爬上牆,小心翼翼從鬆軟房頂走過去,拍照。沈渭顯推測這就是烏蘭縣城址。他與村裏老人閑聊,扯出十多年前的城牆狀態,比現在完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