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2月5日,白墩子,營盤水及“北大路”(2 / 3)

劉櫻、瞿萍兩位年輕女士首次於寒冬在沙漠曠野工作,經受著考驗。

白墩子鹽池緊靠騰格裏沙漠南緣。騁目北望,隻有蒼茫雲氣。這裏是西來絲綢之路的岔路口:一路經媼圍城往長安,一路經由營盤水到中衛、漠北。離開鹽池,我們沿絲綢之路北大路向東。這條正在修建中的路基本上古道重合,也是西氣東輸線經過地帶。沈渭顯要帶我們去看盤路口漢蒙分界碑,由於路況改變,走錯幾次,才找到。這塊碑立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在今景泰縣上沙沃鎮梁家槽村東北甘蒙交界處一塊微的梁峁上。碑身正麵正楷陰刻漢文,背麵為蒙古文。文字漫漶不清,隱約可讀大意。與古道上的很多城牆、烽火台一樣,上麵留有數道瀑布般傾瀉的鳥糞,令人唏噓。從碑旁北望,就是內蒙古地域,向南望,近處有絲綢古道北大路,向南望遠處天際邊山峰,可見兩處烽火台,左手為紅灣子,右手為八袋水。

若從漢蒙分界碑沿古道向東行進,不遠可到天澇壩梁驛站,是西夏通往西域的必經驛站。我們從大約2公裏外的山屲上遠眺一陣,看看一帶路跡,然後馳往寧、甘、蒙三省交界處的“勝勝飯店”, 從房間裏就可以看到南邊的紅灣子烽火台。沈渭顯說,從營盤水過甘井、冬青溝,就是通往五佛、長約25公裏的鹽路。

“勝勝飯店”主人是一對夫妻,夫張守勝,妻李維萍,景泰蘆陽鄉條山村人。他們在這個現代驛站已經經營17年,專門為新疆、河北、天津、山東、內蒙古等地長途運輸的司機提供飲食、休整服務。張守勝幽默,爽朗,灑脫,穿著打扮、表情、語言都像生活在虛構的故事中,很多司機到此休息,除了常規需要,還要與張守勝說笑一陣。李維萍熱情嫻淑,夫唱婦隨,做配角恰到好處。我建議把改店名為營盤水驛站、勝勝驛或勝勝神驛。張守勝微笑著不置可否。他們夫婦準備飯食。我到廚房參觀時,一隻板凳母狗與小狗娃玩耍,被驚擾,大為不快,呲牙咧嘴,衝我們叫個不停。

古代絲綢之路在此有名為營盤水的驛站。景泰博物館中陳列的新石器時期彩陶也有出自營盤水的,可見人類很早就在這裏經營生活了。現在,因為地處三省交界處,便有了三個營盤水。我們在甘肅營盤水用完餐,接著去內蒙古營盤水(屬於溫都爾勒圖鎮的一個小村)探訪鹽道,然後前往寧夏營盤水。

我們出發時,兩位貨車司機也吃飽喝足,走向停在路邊的大卡車。

沈渭顯此前幫助我們聯係過老駱駝客白誌雲,很快就找到老人家。寧靜窄小院落,簡樸土坯房,陳舊古老的油漆櫃,顯示著這個家庭的經濟狀況。

稍事問候,就開展工作。沒有合適的凳子,瞿萍打開電腦站著記錄。白誌雲老人坐在土炕邊,麵帶微笑回答我的各種提問。他的老伴顯然在病中,但表情異常淡定,默默傾聽。

白誌雲屬羊,85歲,父親是古浪土門人,終身從事拉駱駝職業,母親是中衛人,在家務農。白誌雲最初在紅灣子以拉煤、放羊謀生,20歲開始拉駱駝,為景泰五佛張家打工。那時營盤水隻有8戶人家,大多以給地主打工為生,隻有老駝客以拉駱駝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