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2月5日,白墩子,營盤水及“北大路”(3 / 3)

從察汗池鹽湖馱鹽,所經路線索為:刺窩井—雙黑山—騷羊湖——察汗池,全程約200多公裏。馱一次鹽需要半個月時間。白誌雲最遠運鹽到過會寧河畔、寶雞、漢中等地。察汗鹽池的鹽不向北邊運輸,通常,漢人駱駝客運到條山後中轉,蒙古駱駝客運到寧夏中衛迎水橋莫家樓中轉。據說,察汗鹽池鹽湖現在還在使用,用機械挖掘。

夏季天熱,駱駝休整、給養,秋天開始駝鹽,嚴寒冬季, 駝客就穿上東家提供的老羊皮襖禦寒。駱駝前進速度緩慢,通常每天走一站路,途中沒有固定驛站,到達專門供駱駝飲水的井邊,駱駝客們就按照分工,輪流放駱駝、飲水、做飯等,各司其職。有帳篷住帳篷,沒有帳篷鋪氈到沙灘裏,露宿。天冷了,就抱著駱駝脖子取暖過夜。駱駝客白天休息、補給,晚上行路,睡半夜,三星出來,大約12點,就出發。遇到刮風、下雪天氣,放開駱駝,讓自己走。“老駝識途”。

每年,蒙人、漢人大致有一萬多峰駱駝在鹽道上往來。每個駝隊都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負責人。漢人駱駝客給駱駝添加飼料,每峰能馱320斤鹽,蒙古駱駝客則不帶飼料,每峰駱駝隻能馱200斤。漢人駱駝客路上吃幹糧,或用銅鍋做揪麵片、饊飯等,調羊肉臊子,配鹹菜。蒙古駱駝客夥食好,頓頓有羊肉。蒙漢駝隊之間基本不交流,飲駱駝的水源都涇渭分明。

駱駝客主要收入是每次馱鹽的運費。駝隊一般由4練或6練駱駝組成,每練子有7隻駱駝(最多8隻),每峰駱駝運費4塊銀元,出行一次能掙到24塊大洋,交給東家後,駝客每月從東家那裏領3個大洋。由於駝鹽成本低,途中不會碰到土匪搶劫。

白誌雲28歲結婚,屬包辦婚姻,聘禮大概30塊大洋,兩匹老布,再加幾件衣服。婚後他就不再拉駱駝,以種地、挖煤為生。

白誌雲老人雖然已經85歲,但思維清晰,記憶力好。回憶起曾經餐風露宿的馱運生涯,他反複說的一個詞是:“受罪的很。”而布滿臉頰和額頭的道道皺紋似乎不管艱辛,不管風霜,如同一條條石山在荒原上蕭然逶迤。

在院子裏合影時,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幾天前聯係過的一位張姓駱駝客因事去了五佛。原定采訪時間空出一些。去中衛時間尚早,沈渭顯決定回頭再去看看八袋子水烽火台。我們當然巴不得。於是,我們掉頭向西,又穿越了一次三個省的三個營盤水,過“勝勝驛站”,穿過公路涵洞,向南走入坑窪不平的山道。汽車顛簸,跑不起來,抓拍也難。實際上,這是一條以烽火台為支點的鹽道。隨著山勢變化,烽火台的姿影也在不斷變化。穿過幾道山,汽車馳上一道高巍的大山,就到了明朝八袋子水烽火台下。放眼四周,都是長滿駱駝蓬等雜草的荒原、亂山,視野極寬。從此向南,可通五佛、條山。新修的高速公路從烽火台東側山間延展而過,一輛輛滿載貨物大大卡車疾馳,巨大轟鳴與巨大寧靜在枯黃的荒山間摩擦產生別樣效果,意味深長。

八袋子水烽火台西邊山包上,有一座坍塌得看不出形狀的龐大烽火台遺址,它已經與小山融為一體了。我們推測其建立的時代大約在漢朝。

邊塞的風、荒原的風、淩冽的風,虎虎生威。

短暫拜會之後,我們回到201省道。景泰考察結束了。我們與沈渭顯告別,“各奔東西”,他回景泰,我們前往寧夏中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