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前往中衛時,已經到下午4點多,天色漸暗,冷氣逼人。疲憊和涼意一起襲來。好在路邊荒原台地、石山上都覆蓋一層薄雪,折射光線,發出弱亮。
為便於考察,我們走省道。地方古文獻對這段絲綢之路驛站有記載,如營盤驛、幹(甘肅)塘驛、一碗泉驛、上茶房廟驛、長流水驛、下茶房廟驛、沙坡頭驛等。與驛站相對應,沿途也建有等烽火墩,自東向西依次為孟家灣墩、頭道墩、二道墩、三道墩、土墩子、雙墩子等,與河西走廊的漢、明長城、烽燧相望、相接。
營盤驛就是營盤水。這些古老驛站遺址尚存,由它們連接的古道遺址保存較好,與彙聚這條古老走廊的定武高速、包蘭鐵路、201省道以及往來車輛互動對話。結合寧夏專家周興華的調查結果及現場考察,甘塘至迎水橋鎮存留一條車馬大道,從西往東,依次為;第一段在老營盤水、雙墩梁,第二段在上茶房廟至一碗泉,第三段在長流水溝北岸,第四段在長流水笈笈湖口,第五段在迎水橋鎮孟家灣駱駝峰子山北坡下,沿途古代石器、瓷片、陶片、錢幣等遺物時有發現。這條古道寬約4米,長數十公裏,因人畜踐踏,車輛碾壓,路麵僵硬泛白。201省道與它時而重合,時而相交,時而並行。從古道遺址看,古人為保障暢通,采取多種修路技術。如駱駝峰子山下北坡古道與笈笈湖口古道相接之處被一條山水溝切斷。古人架大石板以便人畜、車輛通過,古人因此稱這段路為“石橋”路。20世紀50年代,包蘭鐵路經過,拆毀“石橋”,修築為鐵路通過的涵洞。笈笈湖口古道,修在山水溝與山坡之間。古人在個別地方劈削山坡,加寬路麵;又在山水溝邊壘砌大石塊作護坡,防止路基崩塌。
行路難,護路也不易。由此推斷,絲綢之路開通後政府就實行各種有效管護、維修、保障之措施,與現代公路、鐵路乃至油氣運輸係統,大概相同。
絲綢之路東段中道、南道,不管是略陽道(隴坻道)、雞頭道,還是瓦亭道,都要經過溝穀縱橫、群山連綿的隴西和烏鞘嶺,人馬經過不易。而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可行車馬)從今西安、洛陽、開封等地出發,沿回中道(涇水道)北上,經甘肅平涼,進入六盤山高平道(寧夏固原),從高平沿蕭關道(寧夏清水河道)至古靈州(寧夏中衛)渡過黃河,然後沿著後來所謂的“北大路”進入河西。實際上,這才是先秦以來華夏通往西域、中亞、非洲、歐洲的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主幹道。現在,夕陽西下,我們行進在先秦以來持續使用的國道上。
公元1003年,西夏向西擴張,也是沿騰格裏沙漠南緣的這條大道行進。景泰民間流傳著一首《?逃難曲》,難民行走線路也正與北大路相同,特節錄與交通路線相關的句子:
草峽下來是牛家的坡,上下泉溝哭著過,逃難人實實難過
一走走到滾脖子灘,眼淚點點擦不幹,朝後看實實可憐
半個莊子賊娃子多,我拿些炒麵你刁過,再刁過性命難活
十字路下去三道場,毛(魔)鬼峽裏也孽障,隻見天不見人莊
三眼井下來白墩子,不種莊稼靠鹽池,逃難人跑著看去
白墩子下來天澇壩深,天澇壩梁上賊娃子多,這一條大路躲不脫
大營盤水下去是甘塘子,一碗涼水五個子,沒有錢渴死不給
一天按上些幹炒麵,一晚上爬的是荒草灘,逃難人苦著難言
一碗泉長流水,想吃炒麵漫一嘴,四十裏沙坡頭上去裏
看黃河是一條明川,下去沙灘咱們要著吃,你走東來我走西
其中涉及到的地名與古代驛站完全相同。不過,與曆代史家、文人記錄不同,這些地名的記錄者是曆代難民!因此,我們關於絲綢之路名稱也就多了一些思考。
溝通中國與域外的交通網絡主要由西北和西南兩個陸路網絡、陸海相銜的東北網絡與海洋網絡4大交通板塊構成,主要工具是駱駝、舟楫和馬幫。目前,對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政治、人員、思想之大動脈的通用名稱是李希霍芬提出的“絲綢之路”。另外,學術界還有多種名稱,教科文組織所謂的“對話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朝聖取經之路”、“軍事遠征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瓷器之路”、“玉石之路”、“玉帛之路”、“皮貨之路”、“茶葉之路”、“板聲之路”、“琥珀之路”、“玻璃之路”、“香料之路”、“麝香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銅器之路”、“經書之路”、“沙漠之路”、“駱駝隊之路”、“和番公主之路”,等等。現在,是不是可以加上“難民之路”?東漢末年,中原內亂,地主豪強舉家遷往河西、敦煌乃至西域,他們也應該選擇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