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點前,到達沙坡頭。黃河、騰格裏沙漠、鐵路、公路在這裏擠到一起,形成“四龍聚會”壯闊景觀。近年來,沙坡頭成為旅遊熱點,冬天,則異常清冷。我們俯瞰黃河寧靜的大轉彎,遠眺對岸遠山上一個墩台遺址,感受暮靄,感受蕭索,思緒萬千。
從中衛開始要逐漸折向西北,走青銅峽、吳忠、靈武、銀川一線。這一帶是草原絲綢之路與綠洲絲綢之路交融彙合的地域。也是考察靈州道的重要區域。說靈州道,必談靈州。國內學者對靈州的確切位置多有爭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為抵禦遊牧民族,沿黃河築三十四縣,其中由富平縣城(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引黃灌溉。西漢時期,又設立靈洲縣,為當時北地郡所轄19縣之一。《漢書》記載:
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師古曰:‘苑謂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嚐淪沒,故號靈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
《後漢書·郡國誌》北地郡記載為“靈州”,為東漢北地郡所轄六縣之一,據此推測,東漢時已改靈洲為靈州。東漢後期發生三次羌族起義,靈州內遷。後魏在靈州原地置薄骨律鎮。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置靈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靈武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靈州,置總管府。624年,改都督府,屬關內道,設有管理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的若幹個羈縻州。630年,唐朝攻滅東突厥,在陰山南麓置三受降城。646年,唐太宗親至靈州接受回紇諸部及鐵勒九姓酋長投降,遂有“受降城”之稱。647年,唐太宗平薛延陀國,漠北鐵勒諸部尊太宗為“天可汗”、“天至尊”,請求在回鶻(鐵勒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開“參天至尊道”、“天可汗道”,其走向大致沿秦直道經天德軍到回鶻牙帳(唐安北都護府,今蒙古國和林),然後至伊州、高昌,通往西域。全程設置68個驛站,備有馬匹、酒肉、食品。曆史文獻提到的回鶻道、回鶻路也大致是這種走法。721年,唐置朔方節度使。742年,改靈武郡。756年,唐肅宗於此即位,升大都督府,由此成為全國政治中樞。758年,複改靈州。840年,回鶻為黠戛斯所敗,退至磧西及河隴一帶,回鶻道衰落。848年,沙州豪族張議潮率眾收複沙瓜二州,遣使循回鶻舊路經靈州到達長安,於是,又一條以靈州為中心、連結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與貿易之路——靈州道開通,P.3451《張淮深變文》有讚雲:
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初離魏闕煙霞靜,漸過蕭關磧路平,蓋為遠銜天子命,星馳猶戀隴山青。
即頌此事。
五代時,靈武郡為朔方軍治。西夏占領後改西平府,又名翔慶軍。元、明仍為靈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靈州古城被河水淹沒,遷移三次,最後於宣德三年(1428年)築新靈州城即今靈武市。清朝到民國均為靈州。1913年,改新靈州為靈武縣。1950年,後靈武歸吳忠管轄。2002年,靈武市由銀川市代管。所以,吳忠、靈武都屬古靈州城。明代史書稱淹沒以前位於今吳忠境內的靈州為古靈州城,稱三徙之後的靈州為新城、新靈州城。
由於曆史變遷,古靈州確切地理位置始終是我國考古學界和史學界未解之謎,以致有學者認為現今靈武市就是古靈州遺址。2003年5月8日,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郊區唐墓群出土兩塊墓誌,一塊毀壞嚴重,字跡模糊。另一塊《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銘並序》,字跡清晰。墓誌銘記載,呂氏夫人父親是朔方節度左衙兵馬使,丈夫是軍隊官吏。呂氏夫人於公元830年死於靈州家中,葬於回樂縣東原。回樂縣係靈州治所,與靈州同城。由此證明古靈州城址在今吳忠市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