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2月7日下午,采訪駱駝客(1 / 2)

中午吃了一頓阿拉善特有食品:蓧麥窩窩。很香很美,但說不出究竟像什麼香、什麼美。發到微信群中,饞倒一片朋友。

用完餐,已經下午四點。稍事休息,便到張繼煉兄聯係好的一家園區物業辦公室采訪三位駱駝客。他們由張繼煉姑父幫忙請到。他們衣著樸素,沉默寡言,歲月雕刻、滲透進在臉上和表情裏的滄桑若隱若現。

阿拉善政協副主席、詩人王秋才也聞訊趕來。2014年10月,阿拉善政協組織了由10名專家、新聞工作者參加的“古駝道探秘活動”,曆時4天,經過孟根、雅布賴山、大紅山,穿越300多公裏的無人沙漠區,到達額濟納旗。考察團成員通過沿途考察,收集資料,最終要形成具有文獻價值和人類學價值的專著《拉駝人記憶》。他們在阿拉善右旗共采訪三位駱駝客,已委托阿右旗相關人員整理。王秋才爽快表示將來給我們提供一份資料,共享。

錄音、照相工作準備停當,采訪開始。我們整理錄音資料時隻做很小的技術改動,以期保持受訪者敘述的原貌。

第一位老駱駝客,黃庭正,77歲,祖籍民勤,家鄉在塔木素鎮格日圖隊嘎岔村。民勤到嘎岔大約200裏。父輩均以拉駱駝為生。他18歲從民勤到牧區,在嘎岔放1年駱駝,就開始從吉蘭泰往三道坎(黃河邊的水運碼頭)駝鹽,路線為:嘎岔——塔木素——阿拉騰敖包——巴彥諾日公——蘇海圖——八音烏拉——吉蘭泰——烏達(三道坎)。嘎岔到吉蘭泰單程要走十幾天時間。最多時一天走70公裏路,最少也有60公裏。駱駝客要自帶牲口飼料。每人拉6連子,每連子有15峰駱駝。根據水源之間距離決定路程長短,不論下雪吹大風都要前進。但拉駱駝的路線並不固定,一般尋找最便利的路線前進。每次出行,都由經驗豐富的老駱駝客帶領。他們沿著水井走路,白天趕路,晚上休息,中途不停。到哪裏就住到哪,有時候拉帳篷,有時候露宿,每個地方都有泉水。做飯時,燒火一般用梭梭。他們主要吃米、麵、駱駝肉、羊肉。駝鹽途中遇到過狐狸,但沒有遇到狼和土匪搶劫。

黃庭正從察汗池鹽池往營盤水駝過鹽。從嘎岔到察汗池鹽池需要八、九天,察汗池到營盤水需要五、六天。吉蘭泰駝鹽到烏達、磴口,需要走五天。他們一般在吉蘭泰到磴口之間往返,不再回嘎查,往返一次大概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他從嘎岔往額濟納旗駝過鹽。也往其他地方送過鹽,先用五、六天時間從民勤到雅布賴鹽場馱上鹽,再花八、九天時間馱往金昌河西堡、扁都口等地換糧食。雅布賴鹽場的鹽比吉蘭泰品質好,當時就很有名。

當時,一個駱駝掙1個工分,比從事農業勞動掙的工分多。

黃庭正從事拉駱駝總共有十幾年。之後,以農業為生。現在,他隨著孩子在阿拉善生活,老家房子還在,但已經禁牧。

第二位老駱駝客,潘存搖,78歲。老家在民勤東湖鎮子,祖上在牧區放羊,他17歲開始拉駱駝,掙工分。當時,潘存搖居住在巴彥諾日公通古圖五隊嘎岔村。剛開始拉駱駝時,一人負責15峰駱駝,後來增加到20峰,最多時,一人負責20多峰駱駝。行路中,潘存搖會自己唱秦腔、眉戶、蒙古小調等進行自我放鬆,提醒自己不要犯迷糊。通常五更起身,摸黑趕路,走到晚上看不見路了才歇息,住在隨身攜帶的帳篷中,一個帳篷一般住4個人。吃米飯、麵食,還有羊肉、駱駝肉。

駝駝客一般隻在秋冬季節活動,穿毛嘎登(氈靴子),夏季則進行休整,讓駱駝“抓膘”。放駱駝時可能碰到過狼。狼不傷人,但會咬駱駝,而拉駱駝時一般碰不到狼,也沒有其它大型動物。

潘存搖20歲結婚,婚後仍然拉駱駝,每個冬天馱十二次鹽到河套地區,再從河套駝糧回來。他到過三盛公(水利樞紐,在磴口)、烏達(三道坎)、察汗池、營盤水、中衛等地。1964年吉蘭泰通火車,他結束駱駝客生涯。

牧區有很多蒙古女人也從事駝鹽職業,她們力氣較大,獨自能將鹽口袋放上駱駝。

有些民勤男子娶蒙古姑娘,就隨了蒙古人,成為蒙古人。來回走動,(不少)民勤人也懂得蒙語了。阿拉善人學漢語也是民勤人教的。

第三位老駱駝客,富羨年,77歲,老家民勤東湖鎮(簡稱東鎮)。13歲開始在民勤跟隨別人拉駱駝,從雅布賴鹽場往民勤、河西堡送鹽。入社後,在民勤當地質隊當四年工人。後來在電油廠工作。再後來,在民勤拉駱駝,吉蘭泰、察汗池、雅布賴三個鹽池都到過,一般從察汗池鹽場向哈思哈蘇木、察汗池蘇木、伊克爾蘇木、中衛莫家樓、營盤水駝鹽。沙漠中的蘇木絕大多數是民勤人。從阿奇到民勤大約500華裏,需八、九天時間才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