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客一般五更天出發,途中休息吃飯後,還需專人放駱駝。整個過程十分辛苦。因為這是極苦的差事,東家、商家都善待。天氣冷了,會配備棉衣棉褲,送鹽到莫家樓後,對方接待,比較客氣,稱年長的駱駝客為“駝戶大爺”,稍年輕的則稱為“掌櫃子”、“先生”。頭一頓飯不要錢,還幫忙喂駱駝。
回憶拉駱駝往事,富羨年一再說苦。1967年,下了幾天大雪,駝隊被阻隔到沙漠中,專門派人到三道湖取來糧食,擺脫危機。
1979年通汽車後,他不再拉駱駝,在民勤種田。後來隨孩子到巴彥浩特。
富羨年的二叔也是駱駝客,經常走察汗池、中衛、中寧一線;每半年要走一次新疆,路線是:從察汗池——景泰——河西走廊——哈密。通常,走長途前駝客們會挑選健壯的駱駝,從眾多駱駝中“拔出來”。
……
我們切實感受著他們在蒼茫沙漠中顛簸飄搖的酸甜苦辣。古今中外的駝隊,大概就是這種生活模式。史載,粟特、羅馬等國家的商隊大多都帶著小型樂舞組織,想一想他們長年累月在旅途中跋涉的單調和辛苦,就覺得理所當然。而更多商主願意慷慨解囊興修寺院,也折射出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和達觀態度。
駱駝客
野馬般飛翔的心思
很難從荒原收回
從這頭到那頭
從一段路到另一段路
不停地走
不停地想
風一樣弛騁
花一樣綻放
在歲月的褶皺中消化希望
交流過程中我提問,劉櫻照相,瞿萍錄音。應我們再三請求,潘存搖唱了《五哥放羊》和一首蒙古語歌,然後翻譯出大意:“找了一個朋友,時間長見一麵。一見麵,不認識了。”潘存搖比黃庭正、富羨年機靈,我半開玩笑問他,在枯躁的拉駱駝過程中,有沒有受到過某些誘惑、思想跑過毛沒有?潘存搖哈哈大笑連說沒有。接著又說這個不能說。旁邊坐的張繼煉姑父笑著鼓勵他可以說。潘存搖略顯焦急,急忙用蒙古語打斷。他倆用蒙古語交談。大家茫然,懵懵懂懂。
采訪結束,我再三表示誠摯感謝,並邀請他們合影留念。黃庭正似乎覺得拐棍是累贅,扔到草坪中。我急忙撿起來,雙手遞給他。照完相,他由衷說:感謝邀請我們照相。然後向著夕陽躑躅走去。我望著他緩慢移動的背影,無限感慨。阿·托爾斯泰說:“在清水裏泡三次,在血水裏浴三次,在堿水裏煮三次,我們就會純淨得不能再純淨了。”每每與駱駝這樣平凡勞動者交流時,我就想起這句話。
汽笛聲中
他們為駱駝時代
為那個漫長時代劃上句號
悄沒聲息?如同塵沙
沒有傷感?沒有留戀
隻有歲月風化的笑容
在婆娑淚影中綻放
我邀請王秋才先生到賓館,繼續交流。不久,阿拉善盟駱駝研究所所長張文彬先生也被張繼煉兄邀請來。一見如故,相談甚洽。2月8日是星期天,但他還是決定親自駕車,帶我們考察吉蘭泰鹽場及古老駝道。
晚上喝了一瓶張繼煉兄從鄂爾多斯帶來的糜子黃酒。
臨睡前,心潮仍難平,又作了一首詩:
駱駝客,遠去的背影
2015年2月7日下午,
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
三位老駱駝客
黃庭正 潘存搖 富羨年
用民勤話講述沙海飄蕩的故事
偶爾也穿插一些蒙古話和開懷大笑
大多時候,他們眼睛潮濕
喃喃說苦啊拉駱駝苦啊
一段故事就是一掛風幹羊肉
有滋有味
一句話或一聲歎息就是鎖陽、蓯蓉、紅柳
根係延伸很深很遠
抓膘 拔 鹽口袋 入社 蒙古女駱駝客
察汗池 雅布賴 烏達 蘭泰 哈什哈蘇木
這些詞語如同古銅鈴鐺在大漠中搖蕩
空曠蒼涼
詩人王秋才悄悄來,靜靜聽,默默想
他在構思“拉駝人的記憶”
作家張繼煉把土語翻語成普通話
忙忙碌碌,聚談半個下午
然後拖著自己的背影回家,回家
半個倉促的下午
無數背影,從古至今
疊加成這些半生行走大漠的老人
這些背影,也將成記憶
像烽火台上的經幡
在曆史的這頭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