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左旗西南、西北和東北分別綿亙騰格裏、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統稱阿拉善沙漠,境內還有亞瑪雷克、本巴台沙漠,總麵積居國內第二、世界第四。
清晨9:02出發,駛離城區不久,汽車在延展於戈壁荒原間的巴吉公路上馳騁,宛如渺茫大海中孤舟飄蕩,甚覺卑微。
阿拉善盟駱駝研究所所長張文彬兄經常跑牧區,懂蒙語較多,可以解答不少地名問題。這位北方漢子還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寫詩歌、散文。他理智而不失熱情,將科學知識與浪漫思維協調得很好,一邊沉著駕車,一邊介紹遠山和近灘名字、地理特征、承載植物等等,都是我很想知道的內容。
查哈爾灘分布著沙冬青、白刺、沙蔥、沙棗樹、變異黃芪、沙蒿等植物。檸條,也叫毛條,蛋白含量高,駱駝吃後抓膘快。變異黃芪較為特殊,又稱為“瘋草”或“醉麻草”,羊吃後長膘塊,但長期食用就會中毒、上癮,被醉倒、甚至醉暈。想象山羊、綿羊迷醉後搖搖晃晃的憨笨狀態,不禁啞然失笑。
途經幾片有大小駝群遊牧的荒草灘,我們停車美美拍了一陣。阿拉善雙峰駝一年四季習性不同,牧民一般在每年5—11月放駝,11月牧民開始騎著摩托車找駝駝收群。駝駝習慣了摩托車,看到牧民騎著駱駝來,竟然被嚇跑。每峰母駝每兩年產一次羔。阿拉善雙峰駝基本為純色,駱駝毛色與其父母毛色並無明顯聯係。有時兩峰棕駝會生出一峰白駝,而兩峰白駝也會生出一峰棕駝。這種現象目前尚無科學解釋。駱駝很少生病,5歲時成年,壽命為23年。阿拉善駱駝中,跑的最快的當屬罕烏拉駱駝,每次賽駝大會都獲得第一、第二名。
張文彬兄提醒不讓靠近,因為大多數駱駝未經調教,會踢人。
罕烏拉山在遙遠的西北邊,隨著荒原起伏,不斷衝蕩我們視野。“烏拉”蒙古語意為“山”,“罕”與“汗”隻是翻譯方法不同,都有神聖、天之意。
前行一陣,東北邊浮現紅色地平線。那是烏蘭布和沙漠。烏蘭布和係蒙古語,烏蘭,紅色;布和,公牛,合起來就是“紅色公牛”,形象地概括了沙漠性格特征。古時黃河(河水)曾從狼山腳下流過,並在河套西部形成屠申澤,而這裏水草豐美,沃野千裏。秦漢時狼山還林木蔥翠。北魏時河套西南開始出現沙漠,到宋太宗時已“沙深三尺,馬不能行”,後來演變成烏蘭布和沙漠。滄海桑田,令人噓唏。
盡管“紅色公牛”侵占綠野,但沙漠中至今仍有200多處大小湖泊,生長著甘草、花棒、麻黃、鎖陽、沙棘、梭梭等多種植物。
從吉蘭泰到磴口的古老駝道經過這片沙漠。張文彬兄說梭梭林麵積較大,林蔭蔽日,駱駝穿行其中,從遠處很難發現。由於地處沙漠腹地,人跡罕至,古道遺址隨處可見。
我們考慮到車況,不敢貿然翻越大沙丘,便直接馳往吉蘭泰鹽湖。這個古老鹽湖坐落在巴彥浩特鎮北102公裏處,烏蘭布和沙漠邊緣賀蘭山與巴彥烏拉山之間的衝洪積扇上,出產食鹽俗稱“吉鹽”,以顆粒大、雜質少、味道濃聞名於世。“吉蘭泰”係蒙古語,意為六十。鹽湖鹽層覆蓋麵積60平方公裏,又說周圍六十條河流彙入。吉蘭泰鹽池開發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年的先秦時期已采鹽食用。我推測,西漢政府與匈奴糾纏不休,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爭奪鹽。唐代時名為溫池。以後又名為達布蘇、吉蘭泰淖爾、陶力淖爾等。乾隆元年(1736年)鹽場開始大規模開采,五十六年準許積鹽內運,通過鹽道到磴口,過河繼續馱運,經鄂爾多斯往山西、陝西,或水運經過包頭進入山西、陝西。鹽湖原係阿拉善和碩特旗王爺產業,1950年收歸國有,1953年成立國營吉蘭泰鹽場,1958年成立積鹽湖發展指揮部,大規模生產。1968年鹽湖通了鐵路、公路,開采量大增。上世紀80年代,鹽場建成第一個機械化湖鹽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湖鹽生產基地。目前,鹽場原鹽產量達100萬噸,占全國工業用鹽的二十分之一;精鹽產量達20萬噸,是全國食用鹽產量的十分之一。